破万卷书 行万里路

与同好朋友分享旅行的酸甜苦辣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共党史学习笔记(九-中) 中共一大代表张国焘

(2021-09-22 23:25:05) 下一个

  中共党史学习笔记(九-中)

中共一大代表张国焘

一九三一年四月,张国焘和陈昌浩奉向忠发中央之命进入鄂豫皖苏区,张国焘随即担任中共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全面主持党政军工作。

(顾顺章亲自从上海护送张国焘和陈昌浩到汉口。在送张国焘他们上了经黄陂到麻城的长途汽车以后,顾顺章因技痒难耐而去汉口大舞台以花广奇的艺名表演魔术,被人认出,被捕后立即招出刚送走张国焘两人之事。汉口军警马上拨长途电话命令截人,而张、陈已在中途下了车。)

在张国焘的领导下,鄂豫皖苏区逐步纠正原来的乱打土豪的游击习气,改善赤区与白区间的关系;厉行增产节约,解救粮荒;实施新经济政策,取消限价,奖励经商,活跃市场,提高粮食价格,输出土产品,建立税收制度和苏维埃银行,发行苏维埃纸币;健全并完善土地政策、苏维埃制度和中共组织,从而成为三大苏区中发展最快的一块;红四方面军也越战越强。四方面军和鄂豫皖的老人们一直记得“跟着张主席,天天打胜仗”的歌谣。那是张国焘的高光时刻。张国焘手下的得力将领有徐向前、陈昌浩、蔡申熙、王树声、傅钟、徐海东、王宏坤和李先念等等。

张国焘也有他的烦恼。他后来回忆说,在苏区搞宣传时,“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共产主义?”这些问题最难解释,只能含糊其辞:“共产党是穷人的政党”,“穷得一无所有,就叫无产阶级”,“每个穷人都能分得一块土地,就是共产主义” ,其实这些并不合于马列主义原有的界说。尽管苏维埃政权在鄂豫皖那一带已经有了约三年的历史,仍不为一般民众所理解,可想而知这个政府的名称,在更广泛的中国乡村中是如何地陌生。即使在城市里,多数工人同样不明白什么是“苏维埃”,一般人只觉得这不是中国的名字,而是从俄国输入的。他们既不能了解这个政府的真正意义,更说不上有什么同情了。张国焘曾感叹道:“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当地人民的旧观念,其间的距离不可以道里计”。

在建设苏区和红军的同时,张国焘像其他苏区干的一样,积极推行斯大林—共产国际—王明的“左”倾路线,大搞肃反。据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回忆:鄂豫皖“将近三个月的‘肃反’,肃掉了两千五百名以上的红军指战员。”而当时的红四方面军总共不过才一万五千人(徐向前夫人程训宜和王树声的妹妹都因所谓的“改组派”罪名被杀)。

仅在一九三一年七月的白雀园肃反中,就有包括黄埔一期生、曾任叶挺独立团二营营长的十一师师长许继慎在内的团以上干部一百多人被杀。而张国焘在他的《我的回忆》一书中只承认:“国民党改组派肃反案,被捕者约六百人,军人占三分之一,实际被整肃的有许继慎等百余人,其中判死刑者约三十人,判处各种刑期的徒刑者约百人”。

虽然不及夏曦和关向应在湘鄂西搞的四次肃反那样丧心病狂,鄂豫皖肃反中的无中生有、无限株连、诱逼供信之类同样野蛮残酷,像灌辣椒水、手指头钉竹签、站火砖和捆绑吊打等等都是家常便饭,罪名更是五花八门,如士兵没收了地主的东西,在一起吃一顿饱饭,就成了“吃喝委员会”;仗没打好,就是对反革命手软。不少搞肃反的积极分子,往往转眼就成了肃反的刀下鬼。

十一月初,张国焘当选为在瑞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副主席。

中共中央在一九三二年二月十八日致电鄂豫皖中央分局:“最近鄂豫皖肃反工作的深入,……给予敌人在苏区内破坏革命的阴谋以致命的打击,这自然是革命的稳定胜利。”

张国焘在鄂豫皖独当一面,成绩显赫。然而他对苏维埃政府的一切,实际体验愈多,暗中愈是为它的前途担忧。他清楚苏维埃政权之所以能够存在,是钻了国民党政权的不统一和混乱的空子。苏维埃政权的发展前途受着极大的限制:中共组织力量薄弱,红军因缺乏补给而不易迅速壮大,土地革命不易冲破赤、白区的对立扩展到更广大的区域去。政权孤立在数省边界的小天地之中,不易为广大的民众所了解和同情,对于各地知识分子和一般小资产阶级缺乏号召的力量,对于以城市为中心的反帝国主义运动,更无法建立适当的联系。特别是在日本侵占东三省之后,中共所领导的苏维埃运动远离了反帝战线。最最关键的是,国民党的势力远较苏区为优厚。

一九三二年五月,蒋介石以红军捣乱后方为由,强调“攘外必先安内”,在庐山积极训练剿“匪”军官,提出“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反共政策,并在武汉组成鄂豫皖剿匪总司令部,调兵遣将,集结了相当于红四方面军二十倍兵力的近五十万大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中共则提出了针锋相对又异曲同工的“抗日必先反蒋”的口号。

双方较量的结果自然没有意外。经过一系列的战役,张国焘和他的红四方面军不得不在八月下旬撤出鄂豫皖苏区,开始了三千里路的西行。在作战不下十次、人员武器损失百分之四十以后,他们约九千人叫花子似地在十二月进入川北。

为了安抚川北人心,张国焘起草并发布了《红四方面军入川纲领》,首先“约法三章”,许诺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和保障人身安全;其次在政治纲领中,除了中共通常的分配土地、维护职工利益和男女平等、反对帝国主义和日本侵略、打倒蒋介石等等,还包括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各军互不侵犯以及禁绝鸦片等。最有前瞻意义的是,《纲领》要求四川父老与红军共同组织四川人民政府,有意识地收起了“苏维埃”的旗号(不过因为博古中央的坚决反对,川北不久还是走上了苏维埃的老路)。

像在鄂豫皖苏区一样,张国焘把川北根据地也搞得生气勃勃,红四方面军更是很快壮大到了八万多人。

因为无线电通讯没有足以信赖的密码,中共中央对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事先不知详情,一旦知道后,甚表不满,并斥之为逃跑主义。同样,中央红军在一九三四年十月撤出江西苏区,张国焘他们也是大吃一惊,只是他们可不敢骂中央。相反,从十二月起,红四方面军的战略方向就转变为策应红一方面军和中共中央。至少大约有两个月的时间,特别是红一方面军由遵义向云南方向行进时,他们往往主要依靠红四方面军供给情报。

一九三五年四月,红四方面军放弃川北根据地,蹈险犯难,渡过嘉陵江西进,以与红一方面军互动。

五月三十日,红四方面军占领了茂县地区,随即宣布组建西北苏维埃联邦政府。

六月十六日,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

六月二十六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和张国焘六个政治局委员以及参谋长刘伯承等在两河口毛泽东的住处举行军事会议。周恩来提出了向甘北宁夏北进的军事计划。他说明共产国际约十个月前在中央还没离开瑞金时曾来电指示,要中共向外蒙靠近,现在根据红军的状况,也只有这样做。毛泽东接着说:“为甚么我们要到宁夏去?主要是蒋介石的飞机和大炮厉害,现在蒋介石得意,我们倒霉。他耀武扬威的找我们打,我们不中他的诡计,偏不和他打,我们不动声色的跑到宁夏,背靠着外蒙古,看他还有甚么办法?……我们……也到外蒙古去弄点飞机大炮,来回敬蒋介石。如果没有飞机大炮,那就再不要说‘打倒蒋介石’这句话了。”毛泽东又说:“打开窗子说亮话,我们是有被消灭的危险的。”他认为到宁夏去,须得四方面军担负掩护的责任,这样,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也可以掩护中共中央和多数干部安全到达宁夏地区。如果在宁夏还是不能立足,至少中央和一部分干部还可以坐汽车通过沙漠到外蒙古去,留下这些革命种籽,将来还可以再起。毛泽东没有着重说到陕北,更没有提起过“北上抗日”。

张国焘提出了三个方案:一是“川甘康计划”:以现在红军所占领的地区为起点,向川北甘南至汉中一带发展,以西康为后方;二是转移到陕甘北部,夺取宁夏为后方,以外蒙古为靠背,这与周恩来、毛泽东的“北进计划”一致;三是“西进计划”:转移到兰州以西的河西走廊地带,以新疆为后方。三个方案各有利弊。第一个方案的优点是川陕甘康这一带地形险要;军阀的实力薄弱且往往不能一致行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似不能大量用于这个地区,飞机大炮的威力也不易发挥;四方面军的战士许多出生于这一带,熟门熟路;同时,这里产大米,生活习惯与南方人比较接近;一方面军经过长途远征,可以利用这个地区暂时休养生息。这个计划的缺点是万一情况不利,红军可能被逼到西康,那里尽是藏族,人口稀少,粮食不足;与蒙古和苏联距离较远,没有退路。总之,这个计划的优点是易于执行,缺点是没有可靠的后路。第二个方案的优点是南下可以威胁兰州、西安和潼关各线,东向可以进到山西、绥远地区,甚至问鼎中原。缺点是从川北愈往北走,愈是毫无掩蔽的黄土荒山,红军易于遭受敌机的袭击;陕甘北部地广人稀,粮食情况远不如川陕甘一带丰裕;宁夏南有黄河,东西北三面都是大戈壁,红军进到那里,易于被敌封锁。不过如果莫斯科真能通过外蒙策应红军,那末沙漠也许就不足为虑了。至于第三个方案,苏联的飞机和军队曾帮助新疆盛世才平复叛乱,显然苏联在新疆有相当的力量,如果红军转移到河西走廊,可能有最佳的退路,在不利情形之下可以保全较多的干部和军队。缺点是离中国内地太远,如果蒋介石封锁了河西走廊,苏维埃的旗帜就只能暂时在昆仑山阿尔泰山一带飘扬了。张国焘认为要实现这个西进计划,先要做一番准备工作。从这里去河西走廊,要渡过黄河,还要与回族的骑兵纠缠,所以红军最好先执行第一个计划,暂时在川康地区立下脚来,以便有时间休整部队,训练对骑兵作战的战术。如果红军能够实现川康计划,那就没有必要北上或西进了。如果红军不能在川康立足,那时再行北上或西进仍未迟。即使那时北上路线被敌封锁,仍可西进,因为西进路线是不易封锁的。

显然,“瘌痢头儿子自家好”,张国焘对周恩来、毛泽东的“北进计划”兴趣不大,反之也然。

会议开了三个多钟头,未能达成结论。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毛泽东以会议主席的身份宣布:“这个问题关系重大,我们再从长研究吧!”而毛泽东的这句“从长研究”并未兑现,这个问题以后再没有开会讨论过,北进主张被当作多数赞成,开始实施(官方党史说“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到懋功后的第一次出版物、油印的《布尔什维克》报第一篇便是中央宣传部长凯丰所写的《列宁论联邦》一文。文章的大意说,列宁曾反对“欧洲联邦”,因此西北联邦政府是违反列宁主义的,也违反了中共中央的苏维埃路线。中共中央在两三天以前就分发了这个油印件,而且规定只发给一方面军的干部看,不给四方面军的干部看。通常如有人这样做,无疑会被认为是搞小组织行动或者是违背组织原则。中共中央就这样公开挥出了内讧的第一拳。

红军接着在卓克基耽搁了一个多星期。两军会合不太和谐,主要是由于北进的决定太仓促;两军没有互相了解磨合的机会,以致互相看不起;一方面军经过长征后实力大减,军纪有所废驰;以及中央有些人任意批评四方面军,如说四方面军有土匪军阀主义残余,不是纯正的布尔什维克军队等等。朱德等担心这些隔阂将影响军事指挥,甚至会给未来军事行动带来不良后果,因而提出了军事统一指挥的方案,即强化红军总司令部的机构,由朱德任总司令,张国焘任总政委,负责指挥全军,以后战略问题由总司令部拟定,提交军委和中央政治局核准施行。不过这个方案并未经过政治局讨论,仅以政治局委员一致同意的名义发表,所以在实际上形同虚设。破坏这个统一指挥方案的是毛泽东。他这个军委主席自负有过人的军事天才,常以德国近代军事家毛奇(Helmuth von Moltke)自比,独断一切惯了,现在他仍不稍变动,他迳行核阅所有军事单位的文件,无论是情报、作战计划、军队行政,还是人事调动,同时又迳行批定办法,然后才交总司令部执行,令总司令总政委仿佛成了他的幕僚人员。

八月三日,为了执行红军总司令部制定的北上进军甘肃南部的夏(河)洮(河)战役计划,根据张国焘的建议,把一、四方面军混编成左路军和右路军。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和刘伯承率领,包括在卓克基及其以南地区的四方面军的第九、三十一、三十三军和一方面军的第五、九军团以及军委纵队的一部分,计划经草地到阿坝,再去若尔盖班佑与右路军会合。右路军由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包括一方面军的第一、三军团、中央直属队及四方面军的第四、三十军。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和博古等随右路军行动。

中央机构和军事首脑部门北移至毛儿盖后,因为北进的路线仍未查明,还须等待一些时间。张国焘提出利用这几天开会澄清党内的歧见。他建议1)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检讨党的全盘工作和当前军事问题;2)由政治局召集两军高级干部会议,统一意志并遴选一些新人参加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工作。政治局同意了第一个建议,会议在八月六日举行。这是一、四方面军会师以后政治局唯一的一次正式会议,即中共党史上著名的毛儿盖会议(不是八月二十日张国焘没有参加的那次毛儿盖会议)。

会议地点在中央机构驻扎地、离毛儿盖约二十里的沙窝。据张国焘回忆,晚上七点左右,他和陈昌浩偕十余骑兵由毛儿盖附近策马赶去参加会议。他们到达沙窝山口时,张闻天已在迎候,他说:“这是一次秘密会议,陈昌浩不能参加。”于是陈昌浩只得留在山口外放牛亭里休息,等张国焘会后一同返回驻地。

张国焘和张闻天以及一个张国焘的卫士,步行进入山沟。他们沿途通过好几道岗哨,哨兵使用特殊口令,显得戒备森严,如临大敌,很有点鸿门宴的气氛。

与会者有毛泽东、朱德、博古、张闻天和张国焘五个政治局委员(周恩来、王稼祥两人因病请假),列席者有邓发和凯丰,中央书记处秘书长王首道担任记录。

张闻天预先拟好了一份决议草案—《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其要点是: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苏维埃运动和土地革命已获得重大胜利,红军在反围剿中也获得重大的胜利;中央在过去一个时期中曾犯了军事路线的错误,遵义会议已经将错误纠正过来了;遵义会议以后,全党全军都应团结在中央的周围,继续为苏维埃中国而奋斗。

张国焘是唯一事先没有读过这份稿子的人。读了以后,他发言说,政治路线如果错了,可能是共产国际错了,也可能是我们执行错了,也可能是时移势易而必须改变。无论如何,要求检讨中央的政治路线,决不等于推翻中央。他觉得也许不宜冒然肯定中央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不过苏维埃运动不是胜利了,而是失败了,现在所有的苏区都丧失了,红军遭受重大的损失,退到了藏族地区,这些事实是无法否定的。至于苏维埃运动遭受挫折的原因,不能全说成是敌人飞机大炮的厉害,也不能当作只是红军军事上的失算。张国焘认为,主要还是苏维埃运动不合时宜,没有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张国焘因为自己老是被批评政治路线不正确而耿耿于怀,以为有了翻案正名的机会,但其他人都毫无兴趣。

为了增加四方面军的话语权,张国焘要求召集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他指出非政治局委员列席政治局会议是常有的事。如果从一、四两方面军遴选少数干部列席政治局会议,并参加军委和其他中央机关的工作,将有百利而无一害。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和吸收新人参加中央工作,只是实施党内民主,并不是甚么推翻中央领导的阴谋。现在中央事实上与全国各地组织隔离了,只是指导一、四两个方面军,因而由一、四两个方面军的干部组成高级干部会议,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如果有人过度敏感,以为这样的高级干部会议将被四方面军的人占多数,不免是想入非非。张国焘声明,四方面军绝不会在高级干部会议中要求占多数,只是想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而已。

张国焘发言之后,到会者纷纷表示支持那份预拟的决议草案,其中以毛泽东为主。他表示苏维埃运动的政策是共产国际决定的,经过中共六大通过,决不能说它错误。他强词夺理地硬认苏维埃运动是胜利,不是失败。他表示如果现在说苏维埃运动失败了,将会使一般同志失望,所以今后无论到甚么地方,都要将苏维埃的旗帜高举起来。毛泽东坚决拒绝张国焘召开高级干部会议的意见。他说中央是全国的,而不仅仅是一、四两个方面军的,因为还有二方面军和白区的中共组织,所以中央的政治路线,不能光由一、四两个方面军来检讨。他认为现在是在军事行动中,不能谈甚么党内民主,一切只有依中央的命令行事。毫无疑问,毛泽东绝对不肯跟张国焘平分话语权。不过,中央在会后还是补充了四方面军的陈昌浩和周纯全为政治局委员、徐向前为中央委员、何畏、李先念和傅钟为中央候补委员。

毛儿盖会议没有讨论到军事问题。张闻天提出的决议草案也未付诸表决。

接下来就发生了中共和红军内部的分道扬镳。张国焘说,历史如系事实的写照,应大书“毛泽东分裂了中共和红军”,而中共中央则坚持那次分裂应由张国焘负全责。

左路军在北上过草地时为葛曲河水所阻。九月三日,张国焘致电中央,提出由于河水上涨,无法徒涉或架桥,加上粮食困难, “茫茫草地,前进不能,坐待自毙”,决定折回阿坝,并电令其他各军暂停北上,俟总司令部再定下一步骤。尽管事出有因,这一下完全破坏了中央关于左右两路军集中班佑,共同向洮河流域以东发展的北进部署。

九月九日,张国焘以红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发电给右路军前敌总指挥部,命令突前在北的陈昌浩和徐向前率军南下与左路军会合。右路军参谋长叶剑英见到电报后去报告毛泽东,毛泽东担心一旦中央随四方面军的四军和三十军南下,今后将永远听任张国焘的摆布,中央可能会变成“汉献帝”,于是政治局常委会在周恩来住处讨论以后,决定一、三军团和中央纵队共一万余人连夜秘密脱离,自行北上。

关于这个密电,毛泽东在一九三七年三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提到电文中有“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等语。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一九九六年编写出版的《毛泽东传》重复了毛泽东的这个说法。问题是原电除了叶剑英、毛泽东和右路军前敌指挥部个别电报人员以外,没有其他人亲眼看到过,后来在档案资料中也遍寻不着。徐向前在回忆录中说他从来没见过这个密电,他也不知道陈昌浩是否看过。而陈昌浩曾斩钉截铁地说;“我从来就没有看到过张国焘命令我和徐向前用武力解决中央的电报!”

有人编造出完整的“草地密电”诬陷张国焘:“余经长期考虑,目前北进时机不成熟,在川康边境建立根据地最为适宜,俟革命来潮时再向东北方向发展,望劝毛、周、张放弃毛尔盖方案,同右路军回头南下。如他们不听劝告,应立即监视其行动;若执迷不悟,坚持北进,则以武力解决之。执行情况,望及时电告。”当时收发报的经手人都同意曾有要求徐、陈南下的电报,不过没有人记得有“如他们不听劝告,应立即监视其行动;若执迷不悟,坚持北进,则以武力解决之”之类的语句。真有那样字字千钧的语句,大概是没有人会忘记的,反对张国焘的人也绝不会不保存张国焘公然叛变中央的真凭实据。

两军分手以后,双方往来的电报一度十分频繁,各陈己见,说明原因,但从来没有人提到过这个“密电”。遍查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二日)、张国焘的检讨《从现在来看过去》(一九三七年二月六日)、凯丰的《党中央与张国焘路线分歧在哪里》(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十七日)、中央政治局的《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议》(一九三七年三月三十一日)和《反对张国焘路线讨论大纲》(约在一九三七年三、四月间)、张国焘的检讨《关于我的错误》(一九三七年四月六日)、中共中央《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一九三八年四月十八日)、中共中央《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党内报告大纲》(一九三八年四月十九日)等有关文件,也均无张国焘电令徐、陈“武力解决”中央的罪状。

唯一的例外还是毛泽东,他于一九七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在长沙与韦国清、丁盛和刘兴元谈话时要他们尊重叶帅。毛泽东说:“……以后就出了张国焘搞分裂,叶剑英在这件事情上立了一大功,张国焘打电报给徐向前、陈昌浩说,坚决南下,否则彻底解决,当时叶剑英同志当参谋长,他把这个电报拿出来先给了我,我们才走了,否则,我们就当俘虏了。”

(一九六0年十月,斯诺在北京中南海采访毛泽东时问道:“您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毛泽东回答:“那是在一九三五年的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

而据张国焘回忆,他和朱德的总司令部在九月十日接到徐向前和陈昌浩的急电称:“一、三两军团违抗总司令部暂停前进的命令,私自北进”。接着又接到了好几个电报,其大要是:毛泽东因徐、陈已打开松潘方向的北进通道,不愿等待而坐失良机,直接下令一、三两军团以“北上先遣队”的名义,单独向北挺进。毛泽东等此行动,完全是秘密的,事先未通知徐、陈等。一、三两军团原担负的对敌警戒任务,更未作交代,使四方面军的某些驻地完全暴露。

毛泽东等的异动使左路军为之大哗。有些人认为这是毛泽东的金蝉脱壳之计,他利用已打开的北进道路,悄悄溜走,并使用北上先遣队的名义,暗中挟带着中央机关,是要蒋介石误以为中共重心仍在毛儿盖,进攻的矛头就不会指向他那个支队。毛泽东这样做,一是受失败主义观念的支配,二是“宁肯我负人,不肯人负我”的权谋思想作怪。

张国焘、陈昌浩和朱德等认为这种私撤防线、秘密擅自行动,不仅没有顾到中共的团结,而且抹煞了总司令部的职权,也没有顾及到徐、陈部的安全。

第三天,总司令部才接到毛泽东的来电,大意是因时机不可失,乃率一、三军团先行北上,现已进到岷县南部地区,盼总司令部率各军跟进。总司令部则认为继续北进的时机已经失去,敌方已有足够时间派兵扼守甘南一带战略要地,因而选择暂行西进。他们通过草地,顺利到达了阿坝。这时他们获悉敌方已探知毛泽东等所率的北上先遣队只是红军的一部分,并据此判定红军主力仍将继续北进,因此正调集军队,驰至川甘边境各要路截击,企图将红军截为两段,使之不能衔接,然后分别予以歼灭。同时,南面的敌军有些则已经调离,显然绝未猜测到红军会乘机南下。这时已是八月,瞬届秋凉,北进又会发生战士服装缺乏的问题。

于是张国焘们决定先行南下。他们的计划是乘敌不备,南下成都西面的天全、庐山一带,在那里补充冬装。如果情况不利,他们可以缩回西康藏族地区过冬。

十月五日,除了已经北上的部队,其余红军都集中到了四川马尔康县卓木碉一带,各军重要干部也都赶到了。他们旋即在卓木碉举行高级干部会议,讨论毛泽东等人的分裂行动问题。陈昌浩首先报告在毛儿盖的经过,他说他和徐向前与毛泽东等中央要人相处融洽,遇事有商有量,并无争执。毛泽东等北逃的那一天,行动却是突然的、秘密的、不顾信义的,也是破坏党和红军的团结的。接着,第五和第九军团的干部也纷纷指斥毛泽东等行为的不当。他们回顾一方面军各军团以往遇有重要军事行动,都会互相通气,而这次毛泽东等私率一、三军团北上,却并未通知他们,他们认为中央的领导者,不应有这种破坏党纪军纪、不顾大局的可耻行为。在讨论中,多数人表示不愿再承认这个失去信用的中央。

会议于是通过了两个决议:一是不再承认原有中央,另行成立临时中央。到会者一致推举张国焘为这个临时中央的书记,议定俟到适当时间,再行召集党的代表大会,成立正式中央,并电告毛泽东等,宣称:“此间已用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央军委、总司令部等名义对外发表文件,并和你们发生关系,……你们应称北方局,陕北政府和北路军,不得再冒用党中央名义”,不过许诺军事行动仍会互相配合。二是由总司令部依照临时中央的决定指挥全军,各军概依总司令部命令行动。张国焘们没有强化临时中央的组织和作用,它的存在似乎只是一个名义,它没有机构,没有选举新的中央委员,除了宣布开除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和张闻天的党籍,也没有对旧的中央委员有所制裁。

虽然出了两个中央,红军也分成两部分各自行动,然而双方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继续恶化下去。毛泽东们九月十二日在甘肃迭部县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却没有对外公布,他们只是需要对自己有个交代。他们接到张国焘等另立临时中央的通知,亦没有意气用事的愤慨表示。事实上,彼此以后在电讯上都避免使用刺激对方的言词,不再提及过去纷争的事。十一月三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甘泉县下寺湾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对外使用中共西北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的名义;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

张国焘的南下计划从一开始起就不顺,虽然他们用“打到天全庐山吃大米”的口号激励战士,战士们也乐意南下,但在有飞机助战、且采取江西那套稳扎稳打的碉堡战术的国民党正规军面前,红军始终占不着便宜。一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四川军阀们为了保住老巢而摒弃前嫌、团结起来抗拒红军,战斗力也突然大增。从十一月十六日开始的百丈关战役中,四方面军约八万人对阵川军及中央军约二十余万人,在付出近万人的伤亡代价后,被迫往回撤离,从此由进攻态势转为被动防御。

北上能打着抗日的大旗,甚至能获得部分有民族主义思想的军阀的同情和默许,而南下就完全失去了道义上的正当性,被国民党当局扣上了扰乱地方安宁的赤匪大帽子。敌军骚扰,再加之寒冬来临,四方面军锐减至四万,无法在成都以西的平原地区立足,结果从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到一九三六年六月,他们一直滞留在西康藏区靠与藏人争食苟延残喘(如果一年前红军果真全部自毛儿盖北上挤到更加缺乏粮食的陕北,恐怕粮食情况会更加不堪)。不过他们还是希望能够夺取河西走廊,以期与在陕北的红军成犄角之势。

再说共产国际和王明派回的张浩到达陕北后,承认了张闻天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名义,并立即致电从前曾共过患难的张国焘,告知他拟由陕北去川康地区,与张国焘等会晤,然因交通阻隔,尚不知能否如愿等等。张国焘接到电报,喜出望外,立即回电表示欣慰,并请张浩暂留陕北,以免途中不测。

张浩的电报接着源源而来,主要是告诉张国焘们共产国际改采新政策的经过: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主要是希特勒的崛起,共产国际已在全世界号召各国共产党与其他反法西斯蒂的政党和人民,联合组成反法西斯蒂的统一战线。共产国际认为中国正遭受日本的侵略,中共应联络全国人民,包括抗日的资产阶级和各军队各政党,形成全民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主要的口号已不应再是“打倒蒋介石”、提倡“苏维埃”和“土地革命”等,甚至也不应是“反蒋抗日”,而应该是“联蒋抗日”和“抗日联合政府”,即联合一切抗日力量,反对日本侵略和汉奸。

张国焘们对于这些新消息极为兴奋,一致赞成这个新政策,同时不免有点先见之明的沾沾自喜。

但是因为在张浩离开以前,莫斯科只知道一个中共中央,张浩的到来又确定了张闻天总书记的身份,张国焘另立的中央就名不正言不顺了。加上四方面军在西康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时的目光所向,自然是西南方面的实力派。他们曾多方设法,经过康定,向四川和云南一带的军人活动,动员他们一致抗日,共御外侮,然而他们的努力,不是落空,便是毫无反应。反之,陕北方面却联络上了军事巨头张学良,这种事态的发展,也使毛泽东和张国焘在党内的地位进一步此长彼消。

对于张国焘来说,张浩此后的来电里让他感到欣慰的一点,是转达了莫斯科对西进计划的指示。张浩说川康地区红军打通新疆的计划,已得到斯大林的赞许。斯大林认为如果中国红军能够控制甘肃河西一带和新疆地区,苏联将予以必需的军火供应,并协助训练工作,使之成为一支劲旅。因此,张浩表示,红军应从速有所行动,具体事宜,概依军事实况自行决定。

五月二十五日,张浩、张闻天和毛泽东等致电朱德、张国焘、陈昌浩和徐向前等:“……国际盼望红军靠近外蒙、新疆。四方面军与二方面军宜乘此十分有利时机与有利气候速定大计,或出甘肃,或出青海。”

六月六日,张国焘根据共产国际的命令,宣布取消“临时中央”和“中央军委”等。

六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致电朱德、张国焘,询问红四方面军的北上时间,并说“兄等如能迅速出甘南,对时局助益非浅。”

六月二十九日,毛泽东就打通苏联的通路问题致电彭德怀:“从总的战略上看,打通苏联解决技术条件是今年必须完成的任务。”

七月初,四方面军与二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中共中央随即批准红二、四方面军成立中央西北局,由张国焘和任弼时分别担任书记和副书记。

二方面军在西康地区休息了一个多月以后,张国焘们决定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全师北进,由刘伯承、任弼时、贺龙率二方面军和罗炳辉的九军团为右路,出甘肃的岷县、静宁,进到海原一带的甘北地区。红军总司令部则率四方面军和董振堂的第五军团为左路,经岷县,取道泷西通渭,折而向西,以夺取甘肃的河西走廊。这个军事行动计划的目的是占领西北的一大片地区,即以陕北的红军居右翼,四方面军在夺取河西走廊之后,居于左翼,二方面军在到达甘北之后,居中间地位,这样不仅可为西安的张学良保障后方,而且可以打通前往苏联的道路。

北上的初期十分顺利,这时天气晴和,翻雪山、越草地都毫无困难,没有甚么人掉队。不过不久形势就变化了,右路军遭到了胡宗南的截击,蒋介石的其他嫡系部队也在迅速西移。经过一番争议和耽搁以后,总司令部决定按原定西征计划行事。然而在会宁、靖远一带西渡黄河时,因为渡船稀少,加上敌机轰炸,胡宗南部逼近,好不容易只渡过第九军、三十军和第五军团,以及徐向前和陈昌浩的前敌指挥部等共约两万一千多人,在河东掩护渡河的张国焘和朱德的总司令部、红军学校大部学生以及第四、三十一军未能过河。陈昌浩与徐向前只能率领已渡河的各单位单独行动。而张国焘、朱德他们在敌军的压力之下,由打拉池、海原和同心城一线,逐渐向东移动靠向陕北苏区。他们途中先后与徐海东、彭德怀和周恩来等重新会晤。

十月,红军三大方面军主力在甘肃先后会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