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鸿爪土耳其(七)(完)
帕穆克卡莱(Pamukkale)-以弗所(Ephesus)遗址-塞尔丘克(Selcuk)-特洛伊(Troy)遗址-恰纳克卡莱(Canakkale)-加利波利(Gallipoli)-伊斯坦布尔
穿过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往前走不久,就转到了帕穆克卡莱籍以名扬四海的棉花堡(Cotton Castle)的顶部。
宽二千七百米、高一百六十米的棉花堡是由这个坡上终年缓缓渗出的温泉水里所含的碳酸钙沉淀硬化而形成的。
在二十世纪六-八十年代,致富心切的官家和资本在这里大修公路、广造宾馆、纵容游客为所欲为,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差点毁了千万年的鬼斧神工,直到这里被列为世界遗产。
棉花堡上方一景。这些是取代在疯狂开发的年代里铺设的公路的人造水池。
棉花堡顶端。
几乎所有人都赤脚从棉花堡顶端淌水走到山脚。因为时间太晚、光线太暗而未能拍到像样的照片。据说在这条路上从前常见飞驰而下的自行车和摩托车。
棉花堡一景。这样的水池多半也并非天然的。
晚上在旅馆里泡温泉时与一对乌克兰人闲聊。那男的是专业打台球的。当时俄罗斯刚攫取克里米亚不久,乌俄关系非常紧张。他们说日常生活一切如旧,但对俄国的霸凌极为愤慨。
一路行来,极少见到同胞,而在帕穆克卡莱,顿时熟悉的语音不绝于耳。那里还有许多日本人和韩国人。吃晚饭时的女招待就是短期打工的韩国女孩。
离开帕穆克卡莱前往以弗所的途中,我们先参观了距以弗所两公里的阿尔忒弥斯神庙遗址。那神庙是希腊古文献里的“七大奇迹”之一。
阿尔忒弥斯神庙遗址。历史学家们还没弄清楚这神庙是在什么时候被基督教徒永久关闭的。伊斯坦布尔的索菲亚清真寺里的若干立柱是从这里搬去的。
经过六年的搜索,英国考古学家才在1869年发现了这片遗址。
我们随即又去了近旁所谓的“七个长眠人(Seven Sleepers)石窟”。
“长眠人”是基督教和伊斯兰共享的传说,故事的核心是一伙年轻人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躲进一个山洞,在里面酣睡了整整三百年。
那跟我们的《桃花源记》相似不过远没有陶渊明写得引人入胜。
“七个长眠人石窟”。尽管没人把故事当真,凑近一探还是必不可少的。
以弗所在帕穆克卡莱正西一百九十三公里处,是土耳其最大的古城遗址,也是我们此行至今游客最多的景点,那里有许多大陆游客,不时还能听到上海话。
作为希腊古城以及拜占庭帝国五-六世纪时在亚洲最大的城市,毋庸赘言,以弗所也是世界遗产。
614年的地震抹平了部分以弗所。日益严重的河道淤塞则极大地削弱了其通商口岸的地位。到十一世纪初时,以弗所已经沦为一个毫不起眼的乡村。它在十五世纪被彻底抛弃。
以弗所的考古发掘始自1863年。一百五十年以后的今天,考古学家们依然在那里辛勤劳作,其中挑大梁的是奥地利人。在维也纳因而有个以弗所博物馆。
以弗所遗址一。
以弗所遗址二。
以弗所遗址三:公厕。
以弗所遗址四:这是当年的一大片阶梯式民居,奥地利的考古学家们在这儿的住宅里发掘出了大量壁画和马赛克等。
以弗所遗址五。
以弗所遗址六:塞尔苏斯(Celsus)图书馆,其右侧有个通往妓院的暗道入口。据说当年许多文人雅士借口到图书馆看书,实则瞅个空子就从暗道里溜走去寻欢作乐了。
塞尔苏斯是罗马百科全书的编撰者。
以弗所遗址七:乳房累累的以弗所女神。
以弗所遗址八。
以弗所遗址九:能容纳二万五千人的大剧场。
塞尔丘克在以弗所东北三公里处,所以为了过夜,我们走了一小段回头路。
仅有三万不到的人口,跟土耳其的大多数小城镇一样,塞尔丘克干净、安宁、舒适。
塞尔丘克的拜占庭城堡。
圣保罗教堂(Basilica of St John)废墟里的圣保罗墓地。在耶稣的十二门徒中,唯有保罗避免了死于非命的厄运。
塞尔丘克的古引水渡槽。
世人皆知荷马(Homer)史诗《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然而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没有人能够确定历史上是否真有过一个双目失明的游吟诗人荷马,是否发生过惊心动魄的十年特洛伊(Troy)战争,是否存在过一个叫特洛伊的城市。
从1865年开始,经过几代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根寻源、去伪存真,专家们终于普遍同意在小亚细亚的西端、毗邻地中海的小村Hisarlik那一带,就是当初的特洛伊。人们甚至在那里发掘出了从青铜时代的公元前3000-2600年的特洛伊I到罗马时代的公元前85年-公元500年的特洛伊IX共九个不同时代时而交叉重叠的特洛伊。
根据考古发现与《伊利亚特》的对照,人们推测特洛伊战争发生于公元前1300-1190年间的特洛伊VII。当然,人们至今没能找到任何与那位绝世美人海伦有关的蛛丝马迹。
于是Hisarlik正名为特洛伊,而特洛伊遗址成了又一个世界遗产。
不过我们能看到的,除了新砌的断垣残壁,就是四处散落的石头。
特洛伊遗址一。
特洛伊遗址二。
特洛伊遗址三:钻进特洛伊木马的肚子过把瘾。
其实《伊利亚特》并没有提到过什么木马。《奥德赛》里倒提到过木马,那是希腊联军奉献给诸神的厚礼,而《奥德赛》讲述的是特洛伊被攻克二十年以后的事。
恰纳克卡莱在特洛伊遗址东北三十公里处。那里海边的广场上陈列着九个时期的特洛伊城的示意模型以及好莱坞拍完电影“特洛伊”(主演Brad Pitt)以后留下的木马道具。
特洛伊城的历史变迁示意模型。
恰纳克卡莱的木马。可惜这木马设计时就没想到让人躲进肚子里。
达达尼尔海峡比博斯普鲁士海峡宽得多,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那里也非常赏心悦目。渡过海峡就是加利波利半岛。
达达尼尔海峡一景。
自从1980年代以来,加利波利成了澳大利亚人的“革命圣地”,每年有成百上千人去那里缅怀先烈,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那完全是政府锲而不舍地歪曲和美化历史、灌输洗脑的结果。
加利波利战役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5年2月至1916年1月。当时担任英国海军大臣的邱吉尔希望通过夺取加利波利半岛、控制达达尼尔海峡而直接威胁君士丹丁堡,以减轻奥托曼帝国对俄国的压力,并诱使保加利亚和希腊脱离以德国、奥匈帝国和奥托曼帝国为主的同盟国而加入以英、法、俄等为主的协约国,同时确保连接黑海的航线畅通无阻。
不过邱吉尔和他的将军们从一开始起就高估了英国军舰上的大炮摧毁山上防御工事的能力,同时低估了土耳其守军的实力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所谓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团(ANZAC)于1915年4月25日在半岛的爱琴海一侧发起进攻,由于计划不周、指挥不当、缺乏训练和经验、炮火不足、情报和地图不准、装备不全、后勤失误等等问题,澳大利亚人在八个月里付出了八千七百人阵亡,一万九千五百人负伤的惨重代价而一无所获,最终不得不随着英、法、新西兰等入侵武装撤退。
参与该战役的澳大利亚军队共约五万。
那些澳大利亚小伙子明明是为英国的“国王和国家”而上前线而流血送命的,不知怎么搞的,据说他们就此经受了“火的洗礼”(baptism of fire),而此次战役标志了澳大利亚的真正独立,4月25日则成了澳大利亚最重要的国定假日之一。
有人说,那是因为澳大利亚人在1901年不费一枪一弹就取得了独立,也许觉得独立来得太容易了,只有在死了人、流了血以后,他们才觉得他们赢得了加入世界的资格。而那场战役,跟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何况那是场丢人的败仗。
另一方面,加利波利战役是奥托曼帝国在一次大战中唯一的一次大胜。其前敌指挥官凱末尔因为预判正确、指挥得当而崭露头角,从此声誉日隆以致一呼百应。
加利波利一:澳新军团当年的登陆点,现称澳新军团湾(Anzac Cove)。每年4月25日清晨都会在此举行纪念仪式。
加利波利二:澳大利亚阵亡将士墓地。
加利波利三:“他为国王和国家而献出了生命。”
加利波利四:新西兰和阿塔图卡纪念碑。
加利波利五:凱末尔的名言:“那些流血牺牲的英雄们……你们如今长眠在一个友好的国家,因此,请安息吧。……那些母亲们,你们把儿子从遥远的国度送到这里,请你们抹去眼泪。你们的儿子现在宁静地躺在我们的怀抱里。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失去了生命,他们从而也变成了我们的儿子。”
我不知道还有比这更宽厚的人道主义胸怀。
从加利波利就直接回到了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感受点滴:
1)光看那些古迹遗址,土耳其和希腊没有太大的差别。事实上随处都能看到古希腊文字。不过其他人文景观就大不一样了。土耳其是清真寺各式各样的宣礼塔,希腊则是或简或繁的东正教教堂。土耳其的妇女不少长袖长裤头巾甚至面纱,一到希腊就满眼皓肤凝脂、波涛汹涌。在土耳其东部几个以保守著名的城市,如试图上某些网站,就会得到明确的警告:根据法律若干条款,不得进入此网站。
2)所到之处,公路普遍良好,道旁往往是全新或半新的漂亮楼房。同时无论城乡,动辄可见被废弃的建筑。导游说土耳其人乐衷花钱造新居而吝于花钱拆旧宅。
3)我们最南到了距叙利亚边境七十公里处。车外掠过几处叙利亚难民营。土耳其接纳了一百多万叙利亚和伊拉克难民,每天难民还在不断涌入,然而并不见得造成了太大的社会问题。联想到澳大利亚历届政府被数千个难民就折腾得鸡犬不宁,只能哭笑不得。
(中国外交部和中国驻土耳其使领馆自2018年1月22日起连续六次发布暂勿前往土耳其东南部的安全提醒。不过他们没有具体说明“东南部”的界限。)
4)土耳其厕所的干净值得一提。我没见到一处肮脏的,好像也没遇到过有味的。绝大多数厕所既有纸也有水,个别甚至有旋转垫圈和自动门。蹲坑是个问题。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避免:一长排厕所间里,多半有一两间是坐厕。
土耳其还有个令人赞赏的特点,即随处可见公共洗手池。穆斯林重视个人卫生,祈祷前必先净手。
5)在那里时正值瓜果成熟,苹果、李、桃、樱桃、石榴、无花果、橘子、西瓜、葡萄……什么都好吃,又便宜,于是大快朵颐。我们还常在旅馆、饭馆的周围或路边顺手牵羊。
6)饭菜大致对味。旅馆提供的自助早餐通常有黄瓜、番茄、肉肠、奶酪、小饼、蛋糕、面包、鸡蛋、果酱、各种橄榄、西瓜、白瓜、橙子、葡萄、果汁、咖啡、茶等等。
7)在土耳其转了那么一大圈居然没见到中餐馆。唯一一次与中餐擦肩而过是在棉花堡下的一个餐厅,那里有块手写的中餐菜单黑板。不过掌柜的说那华人女厨师逛街去了,猜想那是位嫁了当地人的华女。
8)除了提醒走路时小心过往车辆以外,我们的导游从来没有提到过安全问题。土耳其很少见到警察,带枪的更稀罕(伊斯坦布尔例外)。
9)少见乞丐。途中只记得两次遇到小孩讨钱,只看到过两个人露宿在外,尽管土耳其境内有大量难民。
10)清真寺以外的宗教场所极其罕见。
11)极少看到女人开车。极少在餐馆看到女招待。
12)人们乐意被人拍照,孩子们永远笑容灿烂。
13)多数旅馆的网速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