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美加掠影随感之三:
费城、芝加哥、圣路易斯、纳西维尔
费城
在费城只待了2个多小时。 参观了诞生《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革命圣地独立大厅。给那带着深长裂痕的独立钟以及达赖喇嘛和曼德拉的照片留了影。瞻仰了华盛顿广场上埋葬死于英军监狱的战俘的无名战士墓。转悠了代表当年费城政治经济社交中心的老街旧宅。
还到特拉华河边看了爱尔兰纪念碑。那巨大的群像铜雕纪念在十九世纪中叶死于大饥荒的一百多万爱尔兰人,同时庆祝一千多万爱尔兰裔美国人在新大陆获得的自由以及伴随自由而来的一切。
爱尔兰人也是澳大利亚的社会中坚之一。
爱尔兰纪念碑
芝加哥
芝加哥是此次美加旅行中最大的惊喜。
从前,模模糊糊知道芝加哥是美国继纽约、洛杉矶之后的第三大城;是摩天大楼林立的商业金融中心;与密西根湖为邻,有芝加哥河流经市区;知道它被大火烧掉过三分之一,包括整个市中心;知道那里曾经有不计其数的黑帮杀人越贷,其中鼎鼎大名的黑帮大佬奥尔•卡蓬无法无天、血债累累,联邦调查局却苦于抓不住真凭实据,最后只能以偷税漏税的罪名把他送进监狱了其终生;知道那里是如诉如泣如怨如歌的爵士之乡;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之一芝加哥交响乐团;还知道芝加哥大学及其法学院教师奥巴马。
芝加哥
心目中的芝加哥跟波士顿和费城相似,像个带礼帽、披灰色风衣、携司的克、冷面铁脸、走路努力抬头挺胸、但仍然难以掩饰沧桑的老派绅士。
在芝加哥的一天半把我这从书报影视积累而来的成见抛到了爪哇国。
芝加哥其实像是个端庄秀美、品位高雅的贵夫人。天生的气质加上得体的梳妆把岁月留下的痕迹化作了成熟、稳重、淡定和平和。她温婉柔和,落落大方、仪态万千,一笑一颦举手投足随处流露出智慧、宽厚和善解人意。
芝加哥有太多值得骄傲。
芝加哥河
著名的芝加哥学派曾领一时风气之先,开创全球建筑设计新潮流。
美国最高的两幢建筑西尔斯大厦(108层,442米)和特朗普大厦(98层,423米)与密集于市中心的其他高楼大厦相映交辉。
奥黑尔国际机场在2008年被列为仅次于亚特兰特国际机场的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以出入乘客计)。
市内行驶在高架轨道上的火车像穿越钢铁水泥森林的怪兽,轰隆轰隆地嘲笑着多少年来企图把它送入博物馆的嘀嘀咕咕。
高架火车
全长25公里的湖滨大道像飘扬在芝加哥头顶的丝巾。全长29公里的湖滨小道像丝巾上绣金绘银的镶边。
湖滨小道
芝加哥人口的三分之一住在密西根湖边。
博物馆区里水族馆、自然历史馆和天文馆海陆空齐全(我只有时间参观建于1930年的西半球最古老的天文馆。还拍了自然历史馆外巨大的塌鼻子印地安人石雕头像和更加巨大的傲视苍穹的恐龙)。
天文馆
被誉为芝加哥的前院的格兰特公园自1836年起就受立法保护“永远开放、干净、免费”。里面的白金汗喷泉是芝加哥为祝愿远朋近友的健康欢乐而高举的香槟酒杯,是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婚礼蛋糕。它的193个喷头喷出的水柱变化莫测,在夜间伴着彩灯更是如梦如幻。白金汗喷泉还是被昵称为“美国干道”或“母亲路”的最著名的高速公路之一的66号公路的起点。
白金汗喷泉
格兰特公园的北部叫千禧年公园,那是我到过的所有城市公园中最令人流连忘返的一个。
印度出生的英籍雕塑家安尼斯•卡普尔设计的“云门(Cloud Gate)”像水银般晶莹透亮。它里里外外任何一个弧面反映出来的一切物体都可爱可笑浮动飘逸,因此人人对着它相看永不厌。卡普尔的设计合同注明他的作品寿命为1,000年。为这雕塑耗费的2千3百万美元完全出自私人捐助。
云门
克朗喷泉(Crown Fountain)是千禧年公园另一受人青睐的景点。不过其设计寿命只有30年。它耗资1千7百万美元,其中1千万由克朗财团独家承担,其余也是私人捐款。喷泉由南北两座15.2米高的长方体塔和中间71米长的黑色花岗岩浅池组成。塔的三面定时被水幕轻拂,白天呈灰白色,入夜在红、兰、紫、橙等色间变换。两塔相对的两面为液晶屏,分别显示两个普通市民的面庞。水柱会从人像的嘴里定时喷薄而出,在塔底溅起水花,在池里形成倒影。无论白天黑夜,许多成人孩子往往会情不自禁脱了鞋袜在塔底池里嬉耍。 喷泉的设计师是西班牙艺术家Jaume Plensa。越战纪念碑设计师林璎的方案位列克朗家族的第二选择。
克朗喷泉
伯纳姆亭(Burnham Pavilions)实际上是个双亭组合。其中一为海螺壳形,是著名的伊拉克裔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因此又叫哈迪德亭(哈迪德还是伦敦奥运会游泳馆和广州歌剧院的设计者);另一座由荷兰建筑师Ben von Berkel设计,因此又叫Berkel亭,其顶和底是上下平行的两片长方形,3个花瓣(或勺子)似的结构支撑顶板。这两个亭子在8月初刚完成,正巧让我赶上了。它们是临时性的建筑,据说11月底就会被拆去(或移走),所以我的照片可说是抓住了昙花一现的瞬间。
哈迪德亭
这两个亭子是为丹尼尔•伯纳姆的“芝加哥城市规划”百年大庆而建的。伯纳姆当初受芝加哥商会的委托,为迅速扩张的城市,尤其是港口铁路的建设和街道、公园、市政建筑的布局绘制了远景蓝图。就跟沃特•伯利•格里芬为堪培拉设计的蓝图一样,虽然伯纳姆的规划并未能全部实施,但它奠定了芝加哥市中心的格局,并成了芝加哥以后任何发展计划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伯纳姆规划的第一重点就是为公众争回密西根湖边的土地。他认为“湖滨天然就该属于人民。… 湖边的每一寸土地都不该让私人占有。”正是按照他的建议沿岸填湖造地,芝加哥的今天才有那么多的公园面积。
千禧年公园的中心是杰伊•普利兹克音乐厅(Jay Pritzker Pavilion)。普利兹克家族是Hyatt旅馆集团的老板(上海浦东的金茂大厦就是Hyatt Shanghai)。1979年设立的普利兹克奖相当于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而每年6月至8月期间在杰伊•普利兹克音乐厅举办的格兰特公园音乐节则是现今美国唯一的免费室外古典音乐系列表演。 跟园里的许多雕塑一样,杰伊•普利兹克音乐厅也是个异想天开的产物。从正面远远望去,舞台左右和顶上的那些奇形怪状的卷曲不锈钢板活象盘在淑女头上的云鬓发髻。其42米的高度当初曾遭到非议,被指责为打破了格兰特公园内不得有高层建筑的惯例。而市政当局在为其决策辩护时,就理直气壮地声称:这不是“建筑”,而是“艺术品”!舞台前的长椅和草地总共能容纳11,000个听众。草地上方像暖棚支架似的钢管上装着几十个扩音器。
杰伊•普利兹克音乐厅
千禧年公园里还有一组分别由中国现代派雕塑家隋建国、展望、沈少民和陈文令四人创作的雕塑。
芝加哥大概是世界上有最多街头纪念碑、雕塑和喷泉的城市之一。在我住的旅馆所在的环区(The Loop),街头雕塑更是触目皆是。我看到而又特别喜欢的几个碰巧都是大型的。其中一个是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雕塑家亚历山大•卡尔达的近十米高的抽象得一塌糊涂的“火烈鸟”,在周围三幢灰沉沉的联邦政府大楼间红得像怒放的木棉花。另一个是毕加索赠送给芝加哥人民的无以名状的约3米高的钢铁怪物,芝加哥人恰如其分地把它叫做“毕加索”。而先驱广场上斯图尔德•约翰逊的题为“上帝保佑美国”的8米来高的巨人雕塑是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的写实风格:手持干草叉的显然知识分子出身的农夫裤子又破又脏,与他并肩而立的妻子粗糙的双手合在一起,透露出紧张、焦虑、期待和希望。还有就是格兰特公园南端的“集合点(Agora)”。第一天坐在旅游车上从路边经过时,只见到浩浩荡荡黑压压一群,像是准备冲锋陷阵的无头勇士。第二天走近细看,才发现那106个约3米高的棕黑色铸铁人体只有脖腔以下直至脚板的正面外壳,因此更像是古代武士的甲胄。与甲胄不同的是,这些形体没有手臂,而它们的表面有各种各样的纹路,有的像开裂的树皮,有的像起皱的布料,还有的像饱经风霜的皮肤上的纵横沟堑。 “集合点”是波兰女雕塑家玛格达蕾娜•阿巴卡诺维兹的作品。
“毕加索”
“上帝保佑美国”
网上说海军栈桥是芝加哥旅游的第一景点,但在我眼里,它跟千僖年公园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我想它的热门恐怕多半依仗旅游公司的捧场。对外地游客来说,那里的特色就是除了逛店铺吃东西,无事可干,因而是旅游车导游挣回扣的财源。当然,对芝加哥市民来说,海军栈桥还有若干游乐场、剧场,并且是观看航空和水上表演的场所,所以不失为周末假期休闲的好去处。
海军栈桥
本该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却连续两天雾气蒙蒙。没能上那两幢全美最高大楼之一看城市全景,是芝加哥留给我的遗憾。尽管如此,在天文馆外的石堤上拍的城市轮廓照片照样很美。
芝加哥城市轮廓
芝加哥还有几点值得一提。
一是在公园绿地上采用有机肥料种植蔬菜、可食花草和药材的“厨房花园”。我想那大概是些主张“回归自然”的绿色人士“办家家”的乐园。
厨房花园
二是站在一种叫Segway的二轮机动车上穿梭于闹市街头的警察。那Segway小巧玲珑,看上去非常容易控制,只是更像童男少女的玩具而不太像执法工具。
二轮机动车
三是在市中心那些旅馆、饭店、商店、博物馆和图书馆之间,矗立着27层高的三角形市政监狱。据说那是美国屈指可数的不设铁栏的联邦监狱之一。在押犯人有幸在屋顶平台放风。
市政监狱
四是在过去的50多年里,芝加哥市长的职位几乎成了戴利家的私产。老戴利,即理查德•J•戴利,从1955到1976当了21年市长。他的儿子小戴利,即理查德•M•戴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1989到2011当了22年市长。
芝加哥是2016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之一,可是在奥委会秘密投票的第一轮就被筛掉了,仅得18票。最后胜出者为巴西的里约日内卢。离开美国那天正好宣布投票结果。我为芝加哥惋惜。报上有观察家评论说,芝加哥这么早就被淘汰出局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许多人讨厌美国繁复的入境签证手续。
芝加哥在1952和1956年也申办过奥运会,同样徒劳一场。
圣路易斯
根据联邦调查局有关谋杀、强奸、抢劫、人身侵犯、撬窃和盗车6方面的综合统计,圣路易斯是美国最危险的城市。作为对照,华盛顿列于第22位,洛杉矶158位,纽约在远远的269位。
在那里只住一晚,没来得及体会恐怖。只是觉得马路宽阔而车少人稀(仅31万人口),很是冷清乃至萧条。
圣路易斯
位于密西西比和密苏里两条大河的交汇处,圣路易斯在法国和西班牙殖民期间是北美中西部皮毛交易的重镇。作为著名的“路易斯安那交易”的一部分,美国在1803年把它从拿破仑手里卖了下来。随之它迅速发展成为美国开发西部的门户和繁忙的港口。在二十世纪初,圣路易斯是全美第四大城(1900年人口普查时有57万多居民),主办过1904奥运会。其人口在1950年达到顶峰,超过了85万。不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因为工业重组、治安等问题,城市人口大量流失,往昔荣耀已成明日黄花。
但是在密西西比河畔的杰菲逊国家发展纪念公园里,耸立着美国最高的纪念性结构,即高、宽各达192米的不锈钢“门户大拱(Gateway Arch)”。任何人见了那横空出世的银色弧线都会终身难忘。 这座由芬兰裔埃罗•萨里能设计的大拱象征着连接美国东部与西部、既往与未来、工程与艺术的桥梁,更象征着美国立国初期先驱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开拓和探求精神。
门户大拱
乘车斗式升降电梯到大拱顶部俯瞰圣路易斯全景,尽管那景不是特别壮观。
圣路易斯
在从芝加哥到圣路易斯的路上,导游就让大家看了有关大拱的录象片。从1933年底着手筹备,到1967年6月对公众开放,30多年间立案、筹款、征地、拆迁、设计、建造,一路过关斩将,其中波澜曲折,丝毫不亚于一百多年前刘易斯和克拉克探险队经历的风险。
大拱底下地下大厅的主要部分就是介绍刘易斯和克拉克探险事迹的西部开发博物馆。 刘易斯、克拉克和他们率领的探险队的绝大部分成员都是军人。他们受总统托马斯•杰菲逊指派,于1804年5月出发西进,次年夏天抵达太平洋海岸,1806年9月返回圣路易斯,全程跋涉约1万3千公里,圆满完成了使命,即(1)弄清美国从“路易斯安那交易”究竟买到了些什么;(2)建立跟沿途土著的贸易关系;(3)诱使或说服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土著承认美国的领土主权;(4)确立美国对太平洋海岸西北部的“发现权”以阻止欧洲列强的觊觎。
在旅馆大厅眺望大拱时跟一个当兵的攀谈。当他说到他祖父和父亲当年都参加了大拱工程时,眉宇间充满骄傲。
纳西维尔
田纳西州首府。
坎伯兰河在城北逶迤而过。河边好景若干。
坎伯兰河
州议会大厦后斜坡青草茵茵。大厦前战争纪念广场上韩战纪念碑执拗地提醒人们别遗忘那场“被遗忘的战争”。
为庆祝田纳西成为美国第十六个州二百周年而建的二百周年公园以一高一低两排石碑组成相当于田纳西大事记的“历史通道”(Pathway of History)。其中裂成两段的一块石碑上刻有如下几段文字:
“林肯遇刺!”
“内战结束,邦联最后一支主力军田纳西军于1865年4月26日投降”
“‘你们是优秀的战士,你们也会是优秀的公民。遵守法律,保持尊严,政府 … 会对你们宽宏大量的。’ - 1865年5月N. B. 福里斯特将军率部向联邦军投降时对部下的告别词”
历史通道
园里二战纪念碑区中有个直径1米多、重1万8千吨的黑色花岗石地球,竟然浮在个有液体的底盘里,可动可转。
二战纪念碑
园里还有个三星庭(The Court of 3 Stars), 庭中央红、白、蓝三圈分别代表田纳西界限分明的东部山区、中部丘陵和西部平原;藏在外围50个6、7米高的希腊式立柱里代表田纳西95个县的95口钟定时演奏华尔兹舞曲。
三星庭
二百周年公园以外,还去了世纪公园。园里唯一精华是希腊雅典帕特农神庙的原尺寸复制品。那本是为1897年世博会而用砖木泥浆建的临时建筑,博览会后不久就开始显露破相,而市民却对它产生了感情,于是在二十年代用钢筋水泥结结实实造了个永久性的。据说因为其完整性和相对清晰鲜艳的色彩,它远比今天雅典的神庙废墟更接近两千年前的原貌。
庙里有13米高金光灿灿,但既不苗条也不俏丽的雅典娜立像。
帕特农神庙复制品
不言而喻,没人会专为那些公园到纳西维尔。游客云集纳西维尔都是冲着它的“乡村音乐之都”的美名。
纳西维尔有弘扬美国乡村音乐传统与成就的乡村音乐名人堂暨博物馆。堂外饰以象征性的钢琴琴键和五线谱,室内挂有自1961年以来入供的百来位乡村音乐大哥大、大姐大(和合唱小组)的简介和头像浮雕,其中自然包括摇滚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和约翰尼•卡什。而后者进入我的记忆储存完全归功于电影“Walk the Line(走在线上)”。 博物馆里满墙满壁的金唱片和白金唱片,以及歌星们的演出服装、乐器、汽车等等。其中特别弹眼落睛的是埃尔维斯的妻子普丽西拉在1968年他们结婚周年送给他的贴满金箔的钢琴。
乡村音乐名人堂暨博物馆
纳西维尔还有在六十年代以独特的音响效果著称的RCA B录音室。在乡村音乐名人堂里占有一席之地的艺术家多半在那看上去逼仄零乱简陋的录音室里留下过他们不朽的歌声。
纳西维尔是美国仅次于纽约的音乐制品中心,有近2万从业人员。
最重要的是,纳西维尔有Grand Ole Opry -自1925年以来长盛不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无线电实况转播音乐会、乡村音乐最著名的场子因而也就是无数大腕卖弄身手的舞台。它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然而那不是我愿意去第二次的地方:那每隔十几、二十分钟来一次的商业广告实在令人生厌而又无可逃遁。
除了频繁的广告中断,演出的另一特点是老人居多,全然没有在“美国偶像”那样的节目里争靓斗艳的金童玉女。我看有几位老爷子恐怕80都不止了。虽然老当益壮令人钦佩,但毕竟中气不足嗓音枯涩。他们依然活跃在台上是因为他们也只有他们才能满足许多人的怀旧情素,可惜我无法产生共鸣。
Grand Ole Opry
在纳西维尔还看了另外一场乡村音乐表演。 那天散场后回到旅行车上还没坐定,3个歌手就跟了上来,像熟人似的跟大家打招呼闲聊。尽管就几分钟,但让人感觉愉快。这些年来周游列国,类似以游客为主要对象的表演看过着实不少,还没见过有这样的“售后服务”的。
市中心的百老汇大街和第二大街上尽是音响制品商店、乐器店、餐馆和夜总会。2、3层的旧楼、狭窄的门面、苍老的招牌、半个世纪前的歌手照片,整个街道仿佛好莱坞电影布景或迪斯尼里的仿古商业街。
百老汇大街
除了“乡村音乐之都”,纳西维尔还常被称为“清教徒的梵蒂冈”或“圣经腰带(Bible Belt)上的皮带扣”,它有700多座教堂、好几所修道院、几个基督教音乐制作公司,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圣经》发行商-托马斯•纳尔逊。它是浸礼教(Baptist)美国总部所在地,市里多数医院都属浸礼教会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