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爱
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
读懂了它,
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 高尔基

杨飞云油画作品《父亲-期待》


罗中立 作品《父亲》
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这个节日始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父爱同母爱一样伟大,但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严肃、刚强、博大精深的感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父亲是面向社会的第一扇窗户,而每个人对于"父亲"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对于艺术家来说,父亲往往扮演着多重角色,也许是他的艺术启蒙者,也许是赞助者,甚至还可能是反对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他们丰富而复杂的艺术生涯中,父亲是一个非常关键且独特的存在。从艺术家塑造的"父亲"形象中,也许我们能发掘出影响其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
伦勃朗《父亲》

伦勃朗生于荷兰莱顿,他是父亲是磨坊主。伦勃朗是一家九个孩子中最小也是最聪明的一个。父亲让他上大学,并希望他成为法律家。但由于天性喜好绘画,伦勃朗只上了六个月大学就休学了,随后进入一家画室学习绘画。功成名就之后,伦勃朗的第一批作品是画他父亲和家人的肖像。
丢勒《父亲像》1490年

这件油画作品是丢勒为他的首饰匠父亲所作的肖像画。画家描绘父亲的侧面肖像,令人叹服的是其描绘的细腻程度,除了面部,双手的描绘也相当细腻,画面的整体色彩是协调的,衬托衣服的棕色和皮肤、帽子的阴影,以及眼睫毛、头发的描绘等等,也做到最细微的刻画。
这幅画中,丢勒父亲敏锐的目光透出威严,可见他在儿子心中具有洞察一切的智慧,略显凌乱的头发和平日操劳的双手也没逃出儿子善于观察的双眼。
塞尚《侧面读报的画家的父亲》1859年

塞尚《读报的父亲》1866年

塞尚的父亲路易·奥克斯特·塞尚经营皮帽业起家,后来开办了塞尚·卡巴索银行。他理财有术,但对艺术一窍不通,因此坚决反对从小就喜爱绘画的儿子在这方面发展。塞尚按照父亲的希望,考入埃克斯大学法律系,据他自己说"这并非自己所愿,乃是出于父亲的强求",他的内心向往的还是到巴黎学习绘画。
由于看透了儿子的心思 ,父亲不再勉强儿子。塞尚为父亲画过多幅肖像,其中1866年所作的《读报纸的父亲像》是他转变风格的代表作品,画中的父亲低头看报,表情安详,显示出凝重厚实和恒定持久的感觉。
詹姆斯·恩索尔《父亲》1882年

詹姆斯·恩索尔生于比利时奥斯坦德。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父亲是一名被放逐的英国艺术家,有着艺术修养且感情敏锐,母亲则是个精明能干的佛兰德斯人,童年时他的父母关系并不和谐。1887年,他的父亲死于酒精中毒。恩索尔的家庭背景可能促使他从少年起就具有忧郁的性格,以至于其画作中充满了色彩强烈、诡异怪诞的氛围。这幅画中的父亲低头看书,表情也略显凝重。
达利《父亲的肖像》

达利《父亲的肖像》

达利出生在西班牙Figueres的一个小镇上,并且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孩提时光。他的父亲是一个有社会地位的律师和公证员,家底殷实,曾经在海边小渔村Cadaques替达利建立了他的第一个艺术工作室。
后来达利爱上了大他十岁且当时处于已婚状态的女人加拉,并加入了超现实主义画家的群体,这两点都导致了他和父亲的矛盾。
杜尚《父亲》1910年

杜尚1887年7月28日生干德国薄兰韦勒(现属法国)的一个和美而有文化教养的中产家庭,父亲是一位公证人,还是一位通情达理、心平气和的长辈,从不干涉子女的决定,并在经济上给予帮助。杜尚保持一生的文雅气质和绅士风度可能就源自他父亲的影响。
弗里达·卡罗《父亲》

弗里达·卡罗是墨西哥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现代女画家,她的父亲是个拥有匈牙利犹太血统的德国移民,也是墨西哥城当地颇为有名的摄影师。父亲的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卡罗的审美,后来她的画作总是能够呈现出一种直透心灵的质感。
拉图尔《木匠圣约瑟》1632-1634年

《木匠圣约瑟》是拉图尔艺术成熟期的杰作之一,称得上是17世纪的绘画杰作。此幅油画描绘的是一位借着儿子手中的烛光在夜间做活的木匠。从画作的名称可知,这位木匠即是耶稣的养父。约瑟与幼年耶稣的眼神交流是整幅画作的核心。
他温柔的眼神,流露出对孩子的无限关爱;布满额头的皱纹传达出他为儿子的未来命运的担忧;正在加工的木头则是耶稣受难时十字架的暗喻。虽然这是一幅宗教作品,但画中描述的场景旨在唤起一种普世的情怀,作品的简洁及其对人物的刻画深深地打动着观众。
伦勃朗《浪子回家》1669年

浪子的比喻是《圣经》中出现的一段文字,十七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以这段文字为蓝本创作了一幅题为《浪子回家》的油画作品。画面表现的是老人的小儿子,索求家产,远走他乡,放浪形骸,迷途知返,最终回到家中的情景。
画中的老人已是风烛残年,疲弱的视力已不能帮助他更好地辨认面前的情景,他伸出双手接受失而复得的儿子,那双颤动的手在儿子的背上抚摸着,衣衫褴褛的浪子身上留下了流浪的印记,父子相遇的这一幕令观者动容。
列宾《意外归来》 1882年

画家塑造了一个在沙皇专制统治下遭受迫害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这位革命者同时还是一个父亲、儿子和丈夫。经过长期流放和苦役,革命者突然归来,当他走进房里时,年迈的母亲吃惊地从沙发上站起来,妻子和两个儿女也看着他。
稍大的男孩儿欣喜地抬起头注视着,嘴巴吃惊地半张着,好像要喊出声来;较小的孩子有些胆怯地把目光从读着的书本移向"陌生人"。这样一个特殊的场景,有它深刻的历史背景,画中涌动的亲情也令人感慨。




梵高《蹒跚学步》 1890年

这幅作品是梵高临摹自米勒的同名作品。画中的场景置于一个农村的耕地上,背面是农民的房屋。右方一位母亲正在帮助小女儿学习走路。左方女婴的农民父亲蹲在地上张开双手鼓励她向前走。
在父母的扶持下从零开始,蹒跚学步,是人们共同的生命记忆,父亲坚实的怀抱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这幅画作色鲜明,多用蓝,黄和绿色,充满生气勃然的气息。整幅画作让人感到农民的实在生命,平凡又跃动着亲情。
丢勒《父亲的画像》

丢勒的父亲是一位出色的首饰工匠,丢勒从小就在自家的作坊当学徒。造首饰必须学习装饰艺术,小丢勒在作坊里受到了严格的绘画训练,父亲教他临摹各种图样和人物画,丢勒很快地显露出他的绘画天才,并对绘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这时他鼓起勇气请求父亲允许他不当首饰匠而当一个画家,想不到严厉的父亲竟然依从了儿子的愿望,并将他送到附近一位名画家处学画。父亲的宽容造就了一代绘画大师,在《父亲的画像》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丢勒对父亲无限感激之情。
罗中立《夫亲》1980年

20世纪80年代初,罗中立以一幅《父亲》震惊中国画坛,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画中这位纯朴的农人也许是作者对父亲及终年耕作土地的默默感恩。
画家用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画面,即使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彩,也没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景,但作者依然刻画得严谨朴实,细而不腻,丰满润泽。
李自健《父亲》1986年

1986年 ,李自健为八旬高龄的父亲绘制的这幅普通的写实油画头像习作。凝聚了他对一生饱经创伤 、委曲求全的老父亲那种发自内心的深刻理解与同情 。他用细腻的笔法,平实的语言,刻画出一位中国老人坚忍正直、淳朴善良的鲜明个性和民族共性。
王胜利《黄河谣》

1996年,著名油画家王胜利画了一位老农。画家似乎从老农安贫祥和的明亮表情中,感悟到了一种朴素的富贵气质。而那位老农背后的壶口瀑布的跌落声,又仿佛回荡着挥之不去的信天游,于是他给这幅画命名——《黄河谣》。
艾轩《我爱这土地》

从大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人们不难感受到艾青哪火一般的激情。然而,这位在中国诗坛占有重要地位的大诗人,却给他的儿子、承继了父亲艺术才华的著名油画家艾轩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伤痛。在艾轩眼中,艾青是个冷血老爸,父亲把儿子当做感情失败经历的一座"标志性建筑",而儿子干脆称自己是父亲避孕失败的意外产物,父子之间没有温馨的亲情,只有终身难以释怀的经历。
宋冬《抚摸父亲(三部曲)》 用录像实施的行为 1997-2011年

宋冬的作品《抚摸父亲(三部曲)》实际上是用录像实施的行为。录像中,光影投射的手打在父亲的身上,并抚摸着父亲。三次行为分别发生在宋冬父亲去世前后,展现了真实而复杂的父子情感。宋冬说自己一直特别想表达对父亲的爱,想去抚摸他或者给他一个拥抱,"但是我觉得不可以也害怕,因为自从我有记忆以来我父亲就没抱过我。"父亲一开始也不愿意参与这个项目,在宋冬的劝说下,才配合他完成该作。
刘小东《脆弱小绳》1990年

《脆弱小绳》表现的是一派渔村码头的宁静景象,画中人物被置于前景并刻意拉近,凸显得这对平凡父子犹如"平民英雄"。淳朴憨厚的中年渔民手中摆弄着烟斗,穿着一身蓝色的工作服和一双解放军胶鞋,这是过去新中国以来普通劳动人民的服饰标配,接近成年的儿子有着粗壮的手臂、结实的大腿。一根从画面上方垂下的纤细红绳暗示父辈与子辈之间的延续,像是分布于身体各处的血管,寓意出一种天然的、不可阻隔的血脉传承。
陈逸飞《父与子》1995年

深深的高原文化情结,给予陈逸飞持之以恒的创作动力,《父与子》采用近距离镜头方式,塑造了一对平凡的藏族父子。满幅仅画父亲与儿子的半身,构图显得格外饱满。饱含激情的大笔触和大色块,凸显藏民的质朴、野性、粗犷、原始、空灵、神秘。画家如塑如刻的笔法,将藏民父子的面部肤色以及表情刻画得入木三分。
张晓刚 《血缘:大家庭—父与子》 2001年

在《血缘:大家庭—父与子》中,父亲的形象是年轻的,梳着青年的发型,他修长高挑的外貌为肖像增添了严肃感。而男婴则显得天真无邪,可以看到他承继了父亲外貌特征。而男婴的双眼透露出意外的成熟和智慧,他的姿态和凝视坦率自然,看起来比他的父亲更有自信。画家慎重地透过画布来连结血缘,把人物形象连成一线,更独特的是,男孩的手似乎轻轻地拉着弦线,彷佛知道自己已经诞生到一个复杂和烦琐的世界上。
扎卡拉博《我的父亲》

泰国画家扎卡拉博的版画作品《我的父亲》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泰国平民现实生活中的父子亲情,在水花波浪中泅渡的儿子双手向前托举,炯炯的眼睛凝视着手中捧着的父亲坐在那里的小像,他那敬爱老人的眼神和呵护亲情的手势极其感人。
崔英哲《教父亲认字》

朝鲜画家崔英哲的作品《教父亲认字》中,一位老实憨厚的农民坐着正中,旁边的女儿手把手地教他写字认字。在我们印象中,常常是父亲教导子女写字 ,而画中正好相反,就像长大后的我们,也常常教会父母他们不熟悉的事物。画中的父女在点着蜡烛的情况下还在认真学习,妈妈在后面欣慰的笑着,一家三口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种浓郁的亲情感染着每一个人。
林则军《守望幸福系列·城市新移民》

在孩提时期,我不能想象还有什么需要比父亲的保护更强烈。大约汗水就是父亲的味道……林则军《守望幸福系列·城市新移民》将进城务工的父亲们重新拉入了人们的视线。
王海力《父亲》2016年5月 教学示范画

父爱如山,深邃内敛,在子女心中永远屹立不倒。父爱无言,是无声的守候,只要我们需要,他永远都在。随着岁月流逝,我们逐渐长大离家,父亲鬓角悄然变白,额头皱纹爬满,依旧挂念着在外的我们;我们逐渐长大,发现父亲变得严肃,开始与他保持距离,但依旧能感受到他的爱。油画家王海力在教学过程中,寥寥数笔就让一个鲜活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杨飞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