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心之初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梁实秋的散文

(2025-07-31 18:42:17) 下一个

梁实秋是旧中国的文人。旧中国源远流长,杂七杂八,秦皇汉武,隋唐宋明。晋朝战乱,打来打去;元朝清朝,外族打下中华;百年共和?中山世凯;中华民国,遁隐台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就是个一党国,新中国就是党的国。七十多年了,新中国有了新文化。从旧中国活进新中国的著名作家不写小说了,比如钱钟书、沈从文:一个为活命编著耄选;一个在故宫里研究服饰。隐忍还是潜伏,倒也混个善终。

梁实秋早年留学哈佛,后来回到中华民国,以教书、翻译为主业,写散文作为副业。翻译是件辛苦的事,写散文好似伸个懒腰。梁大师忙活了几十年翻译出《莎士比亚全集》,其间也写了很多散文。我觉得梁先生写的散文令人沉思与欢快。

年少时喜欢读小说,渴望生命有一个广阔的天空,非常不爱闹革命,倒也不烦“红杏出墙春意闹”。可叹当年文革,人不知人,性不知性。找本好书是件很难的事。什么《烈火金刚》,《林海雪原》,《创业史》。。。认了不少字。

人生是怎么一回事,活到七十也不一定活明白了。毛泽东时代的青年被教育的就不想做个正常人,琢磨做个特殊基因的“死的光荣”。新中国的头二十七年,光荣了多少中国活人?

现在重庆高铁站的围墙上还赫然写着“发展红色基因”,不明白基因怎么发展?

梁实秋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润了,去了有面包有自由的地方。我现在读到的浙江文艺出版社的《梁实散文》大多是在旧中国写的,有些是在美国和台湾写的。文从心出,自由自在;有自由的地方人才能写出好散文。梁实秋都大多数散文都写的是日常人生。小事着眼,细节描述,帮征博引,东拉西扯(这可不是贬义)。中国喜欢称东;西方是美英法等。

看看这些梁氏散文的文名《孩子》、《女人》、《男人》、《中年》、《中年》、《老年》、《退休》、《喝茶》、《饮酒》、《吸烟》。。。。滚滚红尘里,吃香喝辣本就美意盎然,经大师一通解释、寻踪探幽,让人觉得别有洞天。老舍说“肚子里有油水,才知道生命的意义”。这些年我的肚子里有了不少的油水。有病治病,有吃逮吃。就算原生家庭只剩下我一个人,也要坚持活到哪里算哪里,我家两条汉子也没能为家族传下香火。

吃且写《狮子头》、《菜包》、《八宝饭》、《烙饼》、《醋溜鱼》。。。梁先生爱吃爱写,吃下去爽,写出来难,又吃又写,人生自是春意盎然。梁先生是位爱吃者,美食家,照现在粗鄙的网语叫吃货。时代进步了,叫啥都是无所谓,新中国的汉语走进了新时代,“既往开来的领路人”,领着大伙“撸起袖子”,“正能量”,奶奶熊。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比喻的夸张八九不离十像是“毛主席的话(林彪说过:毛主席,站得高,看得远,说的话都是八九不离十”,“一句顶一万句”)”。梁实秋不知道幽默不幽默?我喜欢读梁大师的《喝茶》,茶有多少种?东西南北中,茶有茶的道。周作人也有一篇散文叫《喝茶》,各有各的喝。我最喜欢汪曾祺说的:“喝碧螺春要像喝大碗茶似地喝茶”。又碧又螺又春。

读《饮酒》知道酒的起源有两说:”一说是仪狄,又说是杜康。仪狄是夏朝人,杜康是周朝人”。中国有太多的“无稽可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喝酒多曹操“我负天下人”。我最讨厌看酒后失态。我的一个当官的朋友告诉我:在中国喝酒是为了说话。中国当个小官活得辛苦,有张嘴只能吃。

中国到处是文化。饭有饭文化,茶有茶文化,酒有酒文化,烟有烟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大革命是文化,“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新中国这么多年,能用的台词变了多少回?“文化越来越多”,文化变成了麻花拧。回国千万不能说文化。

人生不光有吃香喝辣,还有相濡以沫。梁实秋的《槐园梦忆--悼念故妻程季淑》写得真好。弄得我都打算到了西雅图,要到槐园去看看。人过六十,结婚四十多年的发妻突然死于意外,大概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吧?痛苦过后,梁实秋用他温暖的笔,满满的情把和他相濡以沫的夫妻日子里的点点滴滴变成文字写成永恒给世人分享。

人生有个人终生陪伴不容易。尤其是半个旧中国人和半个台湾人的梁先生所经历过的抗战时期,解放战争,台湾复兴。。。那些日子,那些岁月。

人生的普通期待的是不是善终?有多少从旧中国活进新中国的文人没有善终,比如老舍,比如陈寅恪,比如邓拓,比如傅雷。。。新中国要求读书人太苛刻:思想改造,脱胎换骨,听耄话,学马列。独裁者嘴上“为人民服务”,实际国家权力在手就可着劲地折腾,不管死后洪水滔天,如今时代进步了,元首还喘气也不管洪水滔天了。

读好的散文总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遐想,还有很多散文大家的散文也写得非常好,像余光中、董桥、周作人(一九四九年前写的)。。。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散文的精妙是真情实感和美妙文字的结合引发共鸣与联想。老在民主自由的国家真好。

7、31、2025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秋风哥 回复 悄悄话 所有的散文里最喜欢梁实秋的了,散文风格旷达,幽默风趣,那种信手拈来 俯仰皆文很是耐看。
北京_01link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点赞作者的幽默和调侃。 在网络新媒体盛行下还会有著名诗人和散文作家吗? 他们会不会像购物中心和实体店一样受到冲击。 新时代的梁实秋和周作人会不会是“网红”,“著名博主”? 老舍和张恨水成为电视剧和网络节目的编剧。 文化已经完全商业化了,所以才有更多的式样。 70年新文化的最大特色大概是文化部和宣传部了,绝不在五千年的传统中。 下一个新文化运动,一定会是“打到文化部和宣传部”吧。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我有《雅舍》,很喜欢他的美食文。
歲月沈香 回复 悄悄话 我在《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的散文集中读到梁实秋的几篇散文,其中《喝茶》和《骂人的艺术》特喜欢。“有自由的地方人才能写出好散文” 说得好。
京华人 回复 悄悄话 梁实秋的散文确实写得出色,他的《雅舍》系列堪称典范。不过,我觉得他最大的贡献不是翻译莎翁全集,而是编撰了一部《英汉大辞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