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伴人生

愿我们旅途中的欢乐常伴人生.
正文

秦川访古 穿越时空 (下)

(2015-01-22 09:42:04) 下一个

今天:西安东线——  秦始皇陵,兵马俑,华清池

早上八点刚过,我便随着人流到了火车站,坐上了开往西安东线的旅游专车,把我的探奇触角延伸到了秦朝。

秦始皇陵:这里是中国的第一座皇帝陵墓,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在这座豪华的地下宫殿里,埋藏了无数的珍奇异宝,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个年头,虽然一切都是猜测和臆想,但我们仍然无法拒绝。

 

这无疑是一座巨大的陵墓,头枕骊山,脚踏渭河,皇陵的布局和结构完全仿照秦都咸阳设计建造,高大的封土丘之下的地宫象征着富丽堂皇的皇宫,陵园的内城和外城象征着咸阳的宫城和外郭城,还有集结的兵俑把守,一切的布置都显示了秦皇生前的恢弘气势。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公元前210年夏,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任皇帝死在巡游途中。两个月后,下葬仪式在咸阳举行,那座前后共花费了38年修建的巨型陵墓,终于派上了用场。

据说修陵顶峰时用工达到72万人,占到了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整个陵园和丛葬区的总面积达66.25平方公里,比现在的西安城区的面积还要大一倍多。举个更直观的例子:何其壮观,浩大的兵马俑陪葬坑,只是秦始皇陵极小的一部分,仅占其总面积的万分之三点五!

可惜的是,项羽入关中后,一把大火烧毁了秦始皇留下的所有宫殿建筑,又大肆抢夺秦陵地宫中的珍宝,30万兵士整整运了一个月都没有运完!

因而显赫一时的秦始皇陵只剩下了一座孤零零的小山包,耸立在骊山脚下。这就是秦始皇陵的封土堆。封土堆并不荒凉,上面植满了石榴树,郁郁葱葱。在这封土堆下,秦始皇的地宫依然紧闭着大门,至今没有被发掘。

而陵园的门口耸立的几个手持长戈的秦代战士,还有封土堆前广场上的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的表演,还在执着的提醒着我们,一个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的文物展台,则展示着秦始皇陵近二十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

对于地宫,司马迁曾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极为简略的几行字,便是目前人们对还掩埋于地下的秦始皇陵地宫的全部认识。

所谓“穿三泉”,是为了防止地下水渗进地宫而建的地下阻排水渠,在北京建成不久的国家大剧院,就是按照这种办法来解决水浸问题的。

地宫极其深邃坚固,墓中建有宫殿及百官位次,堆满了珠玉珍宝,燃烧着用人鱼膏(据说是一种四脚鱼,似人形,生活在东海中)做的蜡烛,永远也不会熄灭。这样一来,地宫中就永如白昼一般。

墓内还灌注了许多水银,如同江河大海一般围绕在皇帝的身边,川流不息。上面象形日月天体,下面象形山川地理。地宫实际上就是一个被搬入地下的人间世界的缩影。这位人世间的至尊者,在地下也要继续执掌他的王权。

那些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如果出现盗墓者,高浓度的汞蒸气一旦被人体吸入,极可能中毒而亡。

据史载,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的时候,下令始皇宫内的宫女,凡没有子女者,都要殉葬。为了防止“泄密”,凡参加修造墓室的工匠,不待他们出来,就封闭了墓门。

兵马俑: 这个无与伦比的地下军团,绝对无愧于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兵马俑的宏大与美妙绝伦,让每一个目击者在一瞬间体会到时空交错,震撼于秦国那横扫千军,吞灭六国的霸势。即便是若干年后片段的回忆,都是令人难以抑制的激动。

 

关于兵马俑的发现,似乎已经流传成了一个传奇。秦始皇陵陵东,一片砂石堆积的荒野上,据说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曾有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过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3月的一天,西杨村村民在抗旱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残片。由此,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初露端倪。

之后,大批的考古工作者陆续赶到,粗粝的土地如剥茧抽丝般被细细规整,挖掘,一个个埋藏在地下的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大小约有千余尊,排列成整齐的军阵,从黄土中挣脱出来。兵俑们沉着镇定,披坚执锐,仿佛随时待命出击;而整个军阵军容严整,气势磅礴,一种神秘的魔力恍惚间会把人引入到那战马嘶鸣,鏖战在即的一刻。

这就是最早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陪葬坑。坐西向东。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还有10道宽2.5米的夯筑隔墙。兵马俑就排列在墙间的过洞中。

佣坑中的兵俑,每一个都浑厚健美,洗练,看似千篇一律,实则丰富多彩,有长了胡子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有的坚毅威武,有的意气风发;细细品味,似乎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他们不同的遭遇和心情。据说他们原来还曾装饰有精美的彩绘,可惜历经两千多年的侵蚀,已大多剥落消失。那些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喷鼻嘶鸣,有的闭嘴静立。。。。。而出土的青铜兵器,虽然埋在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刀锋锐利,闪闪发光。曾有考古人员在一号坑发现一把青铜剑被陶俑压弯了,当他们把陶俑移开后,这把剑竟奇迹般的反弹平直了。所有这一切,都让人对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遗迹唏嘘不已。


站在一号坑前,我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最前面的是前锋,二百一十名武士俑,横列三队,手持弓弩,背负箭囊;后面紧紧跟随的是身穿盔甲的步兵,间杂着驷马战车组成四十路纵队从十几条坑道里涌出;军队左右各有侧翼,末尾又有三列后卫。整个军阵布局严密,蓄势待发,威风凛凛,气壮山河。凭栏俯视,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所有的历史距离感都消失了。我只能定格在那里,为始皇当年横扫六合,所向披靡的声威惊叹不已。

二号坑在一号坑的北侧,其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东部是手持弓弩的跪式和立式弩兵佣;南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中部由车,步,骑兵佣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北部则是众多骑兵组成的长方阵。四个方阵有机组合,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可谓无懈可击。

三号坑位面积最小,成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象征古代的军幕,是军阵的指挥系统,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四号坑有坑无佣,但未发现回填的五花土。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丛葬坑应该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秦始皇死后,如火如荼的农民大起义相继爆发,秦始皇的万世梦如泡影一般破碎,就连他的兵马俑丛葬坑也未能完成,三号坑中途终断,四号坑被迫停建。后来在考古发掘中发现这里有火焚的痕迹,料想是当年楚霸王入关,火烧阿房宫后余怒未平的结果。

兵马俑坑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内藏有与真人真马大小同等陶俑近8千件,战车1百余乘,以及实用兵器等文物。

在返回西安的途中,有这样一个地方让我不能不下车————因为很少有一处风景共存着两段各自独立的历史:在这有着3千年历史的皇家园林里,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浪漫爱情故事和西安事变的政治烟云并行不悖,一起千古留名。这就是华清池。

 

华清池位于骊山脚下。而骊山则是传说中女娲补天时炼石之处。仰视骊山,山不高,满山郁郁葱葱的,山势恰似一批青色的骊马,故而得名“骊山”。相传早在西周时期,周幽王就曾在此建骊宫,“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就是在此上演。

骊山的山腰有一座老君殿,是华清宫朝元阁的遗址,这里是敬奉老子的地方。山腰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小石洞,这就是西安事变中蒋介石的藏身之所,洞边一座小亭子,便为“兵谏亭”,为纪念西安事变而建。站在亭的北侧,整个华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

华清池的温泉水是从骊山脚下涌出的,含有硫磺,形成于二三百万年前。这里一直作为皇家的御用温泉,朝中大臣能在此沐浴也是一种恩赐。水来自地下的“常温层”,水温常年保持在43度,不受四季变化的影响,“不以古今变质,不为凉暑易操”。每小时流量120吨,数千年来,“与日月同流,不盈不虚”。现在,夕佳楼的温泉古源还汩汩地流淌着,清澈得仿佛空气一般。

现在的华清池只是唐华清宫的一小部分。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才终于找到了流传千年的贵妃池——那让唐明皇意乱情迷的“海棠汤”。

海棠汤是用花岗岩砌成的,象一朵盛开的海棠,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向游人诉说它曾有过的奢华。经过千百年的岁月,通向这里的泉水已经枯竭。

御汤遗址的右侧是碧波荡漾的九龙湖。水平如镜,亭台倒影,垂柳拂岸。北岸的飞霜殿,朱红大柱挺立,画檐飞展。相传此殿就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的寝殿。另外沉香殿,宜春殿作为东西配殿坐落在飞霜殿的两侧。湖西岸是重漆彩绘的九曲间廊,连通着南北建筑。湖边还有一座龙石坊,犹如一个华丽的龙舟,跃跃欲行。伫立在此,静听堤下九龙吐水如吟,看湖面荷色娇媚,湖底红鲤嬉戏,仿佛又重回昔日大唐盛世的皇家园林。

 

紧依池西的荷花阁亦名船亭,三面邻水,始建于1900年。西安事变时为蒋介石行辕之“启承室”。五间厅是1936年西安事变时蒋介石下榻的地方,有蒋介石的卧室,办公室,会议室,秘书室,侍从室等。19361212日凌晨,兵谏士兵与蒋介石卫队在这里发生了激烈的枪战,至今墙壁上,门窗上弹痕犹在,成为历史的见证。

 

“吱——”随着一声尖厉的刹车声,大巴停在了西安机场的登机大厅前。我的思绪也被拉回到了现实中。我刚走进大厅,便见一个西安本地的导游,手举旅行社的小旗,正在向尾随其后的一群外国人边走边用英文介绍着西安的历史。他那充满磁性的口音及无可争辩的口吻,再次把我的思绪留在了这片令人敬畏并使人唏嘘不已的秦川大地:

“如果你们要看中国三十年的变化,请到深圳去;

如果你们想了解中国一百年来的变迁,请到上海去;

如果你们对中国一千年的兴衰史有兴趣,请到北京去;

而如果你们准备探索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史,应到我们西安来!”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