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电影中的玛丽女王与画像比对
本性难移 铤而走险
1567年至1568年
自从玛丽在1560年从法国回来,一转眼六七年过去了。这几年,玛丽的生活可以说是惊心动魄,跌宕起伏。说实话,上帝真是够眷顾她了。五岁离开苏格兰,二十岁回来,王位是完璧归赵,她哥哥莫里伯爵拱手把权杖交还给她。如果她有伊丽莎白一半的智慧,努力学习治国策略,那么,苏格兰会减少一半的动荡,而她自己也很有可能功成名就,就算她成不了像伊丽莎白那样永垂史册的女王,但至少可以养尊处优吧。可是上帝偏偏一面给她美丽的容貌,聪明的头脑,一面又给她轻率的性格,盲目的自信;把鲜明对立的性格同时崁进了她的肉体,不知权衡,不懂审时度势的她,终于把自己逼到了绝境。
故事说到这,忍不住想替玛丽重新画个图。如果从法国回来时,不要向英格兰的伊丽莎白挑衅,点她的痛处,不要强调自己才是天经地义英格兰的王位继承人;低调一点,不要蔑视苏格兰宗教领袖约翰·诺斯克对她的偏见;不要在苏格兰人面前那么高调地炫耀自己的法兰西品味;不要那么匆匆忙忙地盲目嫁人,既然嫁了,就稍微有点耐性,与丈夫尽量磨合;何必要闪婚然后又想闪离呢!轻率对于一个平民百姓常常都是致命的,何况你这一国之君的女王呢!是啊,你享受了上升的悠闲和快乐,感受体会急速的攀高,攀高,极度的刺激兴奋,达到高峰。然后呢,你不懂怎样保持自己的高度,你喜欢挑战,却不懂识人,我行我素,却不知如何收拾烂摊子;你不计后果,却无本钱为自己翻盘。结果弄得事态失控,丢掉了王位,让自己从空中跌落。她除了花容失色,手足无措,跌到谷底 ,还能怎么样?
而现在终于还是停下来了。那个最让她焦虑不安,让她为之疯狂的原因,肚子里的孩子终于没有保住。是早产生下就死了,还是如传说的,被悄悄送进了修道院?这些都不得而知。玛丽绝不会让别人知道孩子出生的秘密,她把这钥匙丢进了列文湖,让她和博斯维尔那些苟且的日子永远成为秘密。
幽禁在这个四面环水的城堡里,从某种角度来说应该是玛丽目前最好的去处,至少性命暂时无忧。如果玛丽·斯图亚特略知自己的家族史,她不可能不知道她的前辈,父亲,祖父,曾祖父,詹姆士五世,四世三世,没有一个是寿终正寝。没有一个不是在腥风血雨中,还来不及有所建树就丧了命。她出生时,父亲詹姆士五世年仅三十一岁,在一场战役中受伤,一病不起。当听人来报,皇后生了个女儿,他哀叹道,上帝,为什么不是个儿子!然后说,“斯图亚特王朝由女人而得,也将由女人失去。”说完这句让人抑郁的谶言,他转过身,再也没说过一句话,几天后死去。
为了让大家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在这说几句题外话,恶补一下历史。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法律也很有意思,平民百姓的家产只能传给家族中的男性,可皇位,只要是教皇认可的婚姻,正式结婚所生的子女,不分男女都可继位。苏格兰的国王罗伯特一世本来姓Bruce,布鲁斯,因为没有儿子,就把皇位传给了女儿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外孙。他叫罗伯特·斯图亚特,由此斯图亚特王朝开始。英格兰这边比较复杂,金雀花王朝和兰卡斯特王朝,约克王朝本来就是一家人,堂兄表弟之间为了争夺王位你死我活打了近百年,一直到玫瑰战争结束,亨利七世登基。亨利的皇族血脉来自母亲,父亲姓都铎,由此改成为都铎王朝。詹姆士五世的担心来自这里。
可是詹姆士五世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玛丽女王最后嫁给了自家人,由此斯图亚特王朝得以传承。孙子詹姆士六世还成了第一位苏格兰,英格兰联合王国的国王。斯图亚特王朝一直到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持续了172年,才结束。詹姆士五世要是地下有知,大可安心了。
(另外提一句,自从温莎王朝开始,女王嫁给谁都不用改性了,只能姓温莎,而且女王孩子也都跟着姓温莎。现在的查尔斯王子,虽然父亲姓蒙巴顿,但他只能姓温莎了。)
话说回玛丽·斯图亚特,事已至此,如果换成另外一个人会怎么样?她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总结一下这几年走过的路,吃过的亏,是不是应该检讨一下如此地我行我素,胆大妄为,为了自己的情欲和激情,不顾国家,不顾自己的孩子,不顾皇家的体面不顾伤害国家形象,做出了这等伤风败诉的秽行!即便她是神授君权,即便她是女王,苏格兰历史上国王被害死的事并不少见。以苏格兰贵族列位勋爵的脾气,找个借口弄死她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可是说来也怪,每到了关键时刻就有人出手帮她!或许因为她是女王,或许因为她的美丽,她的率真,让他们动了恻隐之心?当然也可能和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的干预有关,与各方政治斗争势力的权衡有关。总之玛丽·斯图亚特这一次真的是大难不死,虽说不得已逊位给了自己的儿子,但是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也不算太吃亏。然后让自己放松一下几个月来绷紧的神经,恢复一下产后虚弱的身体,对玛丽来说终究是一件好事。
当玛丽的身心慢慢恢复,骨子里的骄傲和不知天高地厚的个性又开始一点点复苏了。有多久了?玛丽在心里盘算,宫廷里有人来看过我吗?坐上了摄政王的莫里伯爵来问候过我吗?难道他们拿去了我的江山,然后就让我守着这一小块天孤独终老吗?她知道这不是她想要的日子,她必须要挣脱捆绑,她要自由,她要享受自己该享受的一切!虽然玛丽也害怕再起冲突,并不愿意与哥哥对峙,可她分明感到自己所受的屈辱。不,这不公平!从她对自己发出这一声呐喊之时,从她在某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散步回来时,她就下定了决心要逃出去!
毋庸置疑,玛丽是个人见人爱的美人。即便在今天,当我们看着当年流传下来的那些刻板,没有多少表达力的肖像,在那些百面如出一辙贵妇人式的安详,娴静与高贵的背后,我们或许能略微捕捉到她骨子里的那一点点媚?不然伊丽莎白不会说,每个见到她的男人都会爱上她。细说起来,伊丽莎白这句话也不算夸张。她应该是那种特别有魅力的女人!从文字的描述都可以知道,她高高的个子,姣好的身材,明快的笑容,从小所受的法国宫廷的训练,使她举止优雅,谈吐得体,什么人见到她都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都会有一种想和她亲近的冲动。或许就因为这样,使她无论处在什么样的逆境,都能找到心甘情愿帮助她的人,甚至在敌人中也能找到朋友。
无论是她第一次做新娘,还是后来迅速守寡;无论是母仪法兰西,还是君临苏格兰,无论是在宫廷之上还是深陷牢狱,她都能营造出让人同情的气氛,都能让身边的人对她产生怜爱,都愿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事在她的一生中一遍又一遍地上演,虽然爱上她的男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但是仍然不妨碍后继有人,从年幼无知的英俊少年,到老谋深算的贵族勋爵,一个个跃跃欲试,络绎不绝。当然也有人会说,那还不是因为女王王冠的吸引力,当然那也是重要的因素,但是年轻貌美毫无疑问会增加诱惑强度,这无法否认。
玛丽现在被幽禁的城堡,先头提到了,主人道格拉斯夫人是她哥哥莫里伯爵的生母,她后来又和罗伯特·道格拉斯生下了五六个孩子,其中两个儿子,一个乔治·道格拉斯,另一个威廉·道格拉斯。细说起来,他们俩是摄政王莫里伯爵的同母异父的弟弟。也就是说,他们还是某种关系上的亲戚。这关系真是复杂啊,对于莫里来说,一边是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另一边是同母异父的弟弟,以前他们之间并无什么瓜葛,难道现在,在玛丽·斯图亚特失势之时,他们会卷入这是非之中吗?
让人预料不到的是,才过了几个月的功夫,到了1568年的3月,乔治·道格拉斯就已经妥妥地成了玛丽的同谋,他们之间有什么承诺,交易,无人知道,但是在3月25号那天,乔治为玛丽精心策划了第一次出逃。
他收买了一个每周要到城堡里洗衣服 的女仆同意让玛丽穿上她的粗布衣衫,冒充她乘船离开城堡,然后他在湖岸边接应。那一天,开始都还顺利,可没想到,上了船以后,船夫便走上前搭讪不说,还欲动手动脚,玛丽哪里见过这阵势,下意识出手抵挡,船夫看到那双仟仟细手一下子就起了疑心,硬是把船又开了回去。
这下事闹大了,立刻引起了宫廷的警惕。他们派人严格地审查玛丽身边的每一个人,乔治被限制回家,更不允许再与玛丽见面。还派了一队士兵来守着这座湖中的小岛,不让任何闲杂人出入。可他们还是没有遏止住玛丽出逃的强烈欲望,也更没有想到,莫里当上摄政王才不过半年的时间,玛丽又有了拥护者。除了玛丽一贯的支持者塞顿家族和亨特莱家族,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斯图亚特家族的冤家对头,汉密尔顿家族居然也对玛丽伸出来橄榄枝!当时大喊要烧死玛丽的人,现在又心怀叵测地要拥戴她了!
苏格兰贵族就是这样,见不得国王摄政王强硬,。一旦不听他们的摆布,一旦没有满足他们加官进爵的欲望,他们就要闹事。从他们的突然转向,可以看出肯定是因为他们开始拥戴的摄政王,这会儿不听话了。莫里是个铁腕人物,才不会听他们摆布。冲龄践位再一次上演。他们知道,即便一时干不掉他,他们也要搞事,让你不得安宁。此时他们心里的打算不过就是先把玛丽抬出来,拉虎皮做大旗,然后,让他们家族某一位娶玛丽为妻,然后成为并肩王,让莫里摄政王见鬼去吧!玛丽的价值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活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派上用场!
而玛丽,她心里明白吗?明白自己的价值和处境吗?从她的表现看,她心里大概还是知道这些男人想要什么,她不就是一方面给乔治允诺,另一方面又递给汉密尔顿家族希望,玩这种两面三刀的把戏吗!她以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女人的直觉,以她头上王冠的重量,知道一定还会有人帮她。但是对这里面复杂的变数,潜在风险,她又能想到多少呢?这些人是可以帮助自己的人吗?是有能力帮助她的人吗?就算逃出去了,她又能如何安身立命,又能又什么样的筹码来换取自身的安全呢?可是此刻玛丽的秉性使然,她轻率的,不知轻重的性格又一次占了上风,。她盲目地相信自己的直觉,又一次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决定铤而走险,去迎接那不可知的未来。
作为旁观者,有了前几次的经验教训,肯定会不由自主地替玛丽捏把汗。玛丽的命运不能说不好,她在最困难的时候总会出现转机,总会出现愿意帮助她的人,但是这些机会难道不可能同时也是陷阱吗?如果是伊丽莎白,她肯定会权衡利弊,三思而行,就算如果某种形势超出了自己掌控的能力,她身边早就培养好的铁三角也会帮她出谋划策,用几个大脑来帮她布局,未雨绸缪。伊丽莎白从几岁开始就生活在一种随时会被剥夺一切的恐惧中,她深深地知道有时候王冠和掉脑袋,仅仅是一步之遥。任何时候对那些伸出的援手,她都会考虑再三;怎么就能肯定这些伸出援手的人有能力承受她女王的分量?就算有能力,你怎么又能知道这些人的用心呢?女王的特殊地位,对很多人来说就是巨大的诱惑,为此不乏有愿意铤而走险的人。伊丽莎白那种权衡利弊,辨别真假,走一步看十步的前瞻意识,是玛丽全然不具备的。玛丽不懂这些,她轻信,冲动,凭直觉行事,不计后果。这一次越狱也逃不出是这样的逻辑。
经历了上次的失败,这帮人开始策划更为详尽细致的计划。一方面,乔治在外负责联络各方势力,招兵买马,为玛丽的再次复出做准备;另一方面,在城堡内部,当初玛丽刚被幽禁时,怀着孕,身体很差,他们除了派御医跟着,还派了城堡主人道格拉斯夫人的儿媳,威廉·道格拉斯的妻子前来照顾,做她的贴身女仆兼私人助理。一来二往,玛丽和她还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了。
她理解玛丽,愿意帮助她逃出幽禁。为了帮助玛丽的出逃,她找到了道格拉斯家一个远房表亲,也叫威廉的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当时正在城堡里当一名侍童。他是个非常机灵的孩子。
1568年5月2日那天,吃晚饭时分,卫兵队长和全体卫兵都在餐厅吃饭,少年威廉趁着送饭菜之间,仔细地观察队长,注意到队长吃饭时常常把平时从不离身的大串钥匙放在手边的餐桌上。他不停地送菜送饭在桌子之间穿梭,趁队长大快朵颐吃肉时,迅速地把钥匙藏在托盘下,溜了出来。早在一帮等候的玛丽换好了女仆的衣服,在威廉的带领下,打开一道道城堡的门。这机灵的少年每走出一道门就有反身把门锁上,就这样一路来到了停船的码头。威廉早就把所有的船解开了套,只等在最后一分钟,等玛丽的船离岸,他再把剩余的船放生,任它们随风飘向湖中心。
就这样等队长发现钥匙不见,又被反锁,然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跑出来,又不见任何船。气急败坏有何用,玛丽早就跑得没影了。在湖岸边,乔治·道格拉斯和塞顿带着五十人马候着,一看到玛丽到来,立刻迎了上来。玛丽还来不及吸一口自由的空气,立刻翻身上马,彻夜奔驰,朝着汉密尔顿的城堡奔去。这一次的出逃可以堪称是完美的配合行动!
一个星期之后,这帮人就召集了六千人马。玛丽万万没有想,自己居然还有这么大的号召力。来的人当中除了她以前就信任的塞顿,亨特莱家族,再加上临时倒戈的汉密尔顿家,居然还来了八位伯爵,九位天主教神父,一百多位男爵,他们都纷纷改换门庭投奔到她的麾下。说实话,这让玛丽非常吃惊。这事要是发生在从前,哪怕就是一年以前,玛丽那还不知会怎样兴奋,神气,骄傲不已呢,而如今,经历了那么多的争争斗斗,她终于还是学会了一点点谨慎。为什么,为什么她退位给儿子还不一年,这伙人不老老实实团结在她儿子和摄政王的左右,跑来怂恿她去和自己的儿子夺权作战,就算他们说的是反对摄政王莫里,那也是有着扯不断的牵连啊。
此刻,玛丽心里真正想的其实不是作战,她不想再打了,她想求和,就以目前六千兵马的实力为筹码求和。只要莫里伯爵能给她一点点君王的面子,让她能有一份自由,她心甘情愿地把王权拱手让出,不再争夺。但是玛丽没有想想,就凭她如此胆大妄为擅自出逃,仅仅几天就能召集那么多的列位勋爵,贵族世家于她麾下,召集六千人马为她作战与莫里为敌,那莫里岂能善罢甘休?!另一方面,这帮人这样出力当然也不是为了让这兄妹俩和谈!别忘了,莫里和玛丽一样,身上流的是同样的皇族血脉,野心也是同根而生,他们的意志和决心其实都是心照不宣。莫里深深地明白一点,只要玛丽是自由地存在,苏格兰就不会有太平。就算玛丽不想和他斗,别人也会想方设法让他们斗!
当莫里伯爵一得到消息,知道玛丽的出逃和与汉密尔顿等人集结成军要与他对抗,他雷厉风行,立刻召集到一只队伍。虽然这支队伍远远没有六千人之多,但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还没等对方得到确切的消息,莫里的队伍就已经朝格拉斯哥挺进了。
1568年5月13日,在格拉斯哥附近的朗赛德(Langside),两军对峙。退位的女王和当下的摄政王,哥哥和妹妹,斯图亚特家族同室操戈,在此决一胜负,在此决一死战。
这一仗似乎是有备而来,可打起来又像是猝不及防。让人奇怪的是,几乎是在极短的时间里,女王的队伍好像还没开打,就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了。玛丽·斯图亚特站在高高的山岗上观战,亲眼看到不到一刻钟,被打得七零八落的队伍丢下三百多尸体和大炮就四下逃散了,而乔治·道格拉斯,这位不顾一切救出玛丽,并为她招兵买马,并毅然冲上战场的年轻人,似乎还没来得及挥洒他的勇敢和钟情就莫名其妙地战死了,永远地躺在了这荒野上。玛丽没有时间再多看一眼这位多情的骑士,飞快地从山岗上下来,在一小队人的保护下,跨上马背匆匆逃跑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