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2018-11-08 14:49:57) 下一个

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一 做自己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中国,有一群人叫七零,七一届毕业生。他们在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就遇到了文革,然后学校停课,在社会上混了几年,复课闹革命后回校复了一年的课,就算中学毕业了。

因为前几届学生全都下了乡,社会上突然急需劳动力,他们这两届学生就非常幸运地逃过了“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命运,留在了城里,分到各行各业去工作。

就在那时有个特殊的现象,各大军区都出来大招特招文艺兵。一时很多有文艺特长,能歌善舞的男女孩子都被挑到部队去了。次一点的至少也可以去军工厂,或者大型的国营企业。那时,在各大军区招待所,甚至一些机关院校都设有考点,有点特长的男女孩子们,惶惶不安地跑来跑去,希望自己能考中,能被选上。那个时候能去参军就和现在能出国留学一样地令人羡慕。

有一个女孩子,虽然歌唱的好,舞跳得不错,一开始也兴致勃勃地跟着同学东考西考,每每考完,也得到不少肯定,让她心怀希望。可是随后便没了消息,只好看着别的同学欢天喜地穿上军装而黯然神伤。后来她才知道,因为她的家庭出身属于“黑五类”参军根本没戏,就连随便找个工作都很难。果不其然,当大部分同届的同学都分到了工作,她成了没有单位要的,流浪街头的社会青年。

那段日子,她连门都不愿意出,生怕碰上熟人问她在哪儿上班,尤其害怕碰上那些身穿军装英姿飒爽的同学,相形见拙,让她无地自容。那段时间,在她的记忆里几乎一切都是灰色,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也看不到希望。还好她遇到一位智者,大概是看出了她的某种天分,开始引导她学习绘画。就这样,在她小小十几岁的年纪,因无学校可上,无工作可做时,上天为她开了另一扇窗,她迷上了美术。

过了一阵,她母亲的一位朋友知道她还没工作,就主动介绍她到一家集体所有制的运输社工作。她和妈妈听了很高兴。一问得知,那是一家主要以人力板车为运输工具的单位。以人力拉车为业,一个女孩子,如何能干?但是她说她能,她愿意去。后来,每天早出晚归,步行十几公里远的路程上下班,每天都是累得精疲力尽,但她没有停止学习。幸亏后来母亲退休她顶替了母亲的工作,因为能画会写,在宣传部门工作了好几年。直到有一天看到报纸上刊登一则启事,某出版社向全社会招聘美术编辑。她一看到就觉得是自己的机会来了。果真,经过几轮考试,竞争,最后从几十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她终于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什么叫做自己?年轻人或许不知道他们的父辈压根就不知道什么叫“做自己”。他们一稍微懂事就只知道自己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是国家的人,是党的人,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家机器的一颗螺丝钉,努力的方向就是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们的人生就是听党的安排,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要随时准备牺牲,要像董存瑞,黄继光,欧阳海那样,必要时毫不保留把自己的生命地奉献出去,并觉得无上的光荣。在那个时候最害怕的就是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你想奉献都找不到门,找不到方向。

这个女孩子可以说是很偶然地“做了自己”。因为她连做一颗螺丝钉的资格都不具备,被国家机器丢到了一边。可是她自己把自己捡了起来,让自己学习,让自己有一技之长,终于等到了机会。

据说在中国开始提出“做自己”这个词是从2005年李开复先生开始的,他写了一本书叫《做最好的自己》。从那个时候到现在,这个词一直很火,动不动就听人说,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就做我自己,很牛的样子。

可是什么叫做自己?很多年轻人以为任性,以为不听别人的话就是做自己。让你继续升学,你不去,让你找工作,你不干;在家不愿听父母的话,在职场上不愿听领导的话,不愿被人支配,不喜欢做的事不做,不爱干的活不干,总之就是要让自己爽,让自己想干嘛就干嘛!问题是,你爽是爽了,你倒是做了自己了,但是下一步,需要问一问,那么你是谁,你会做什么,能做什么,你打算让自己做什么?

二 自己是谁?

可以说没有比知道自己是谁更难的了。这也难怪,因为在中国,现在五六十岁的一代人都是被成批生产出来的产品,从来不用知道这个。当这群人的理想破灭之后,对于自己的孩子,他们得出的经验,就是拼着命让他们上好幼儿园,上好的小学,好中学,考上好的大学,找好的工作,挣多多的钱,然后找好的人结婚……。这就是父辈们的终极理想和希望。至于他们的孩子做不做自己,这样的问题是太过于高深,是他们从来不会去想的。

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了,他们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开始大声呐喊,做自己!

可是,做自己,自己是谁,怎么做?有些年轻人开始借助星座,血型,算命,找心理医生,做心理测试,用各种方法来认识自己。结果往往就是找一条最让自己舒服的标签给自己贴上,然后舒了一大口气。可是随后呢,依旧不知该怎么做。

也有一些年轻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拼命读伟人传记,大量读励志成功学的书,参加各种职业培训,一心就想着怎么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当个了不起的人。比如,大学上着好好的,突然就想退学,口里喊着,比尔盖茨,乔布斯,谁不是退了学才挣大钱的?!或者,辞职,不工作,啃老,然后振振有词地说,人家李安还在家混了七年呢!

而我的那个朋友,前面提到的小女孩,考上某出版社的美编后,按理说这是她梦寐以求的工作,并且擅长。但是她并没有由此呆在这个舒适区里。几年以后,她和她的先生(也是一位美术编辑)一起辞职,离开了当时人人羡慕,效益非常好的出版社,开创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创业。当然这也是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环境给与了他们机会。但我想说的是,彼时她对自己是谁这件事,一定是想清楚了,知道自己的特点是什么,擅长做什么,怎么做,自己的边界在什么点上,这些思考点,我想她是具备了。

一转眼三十年过去了,当年连螺丝钉都做不成的她,和她先生一起,把家庭打理的温馨幸福,把自己的公司做得风生水起。如果问她,如何做了自己?可能人家还一时难以回答。但是她三十年一路走过来,无论她都遇到了什么,经历了多少困难,如今都可以看出,她的每一个脚印都是在坚守自己。商场打拼三十年,她依旧温文尔雅,谦逊有致。说实话,我不禁想,就凭她的外表谈吐,难以想象她如何能在粗糙凌厉的商场上驰骋?高级的女人往往就是高级的含蓄。

三 完善自己

这三十年走过来,我相信这位朋友,当年的那个小女孩一定会遭遇到无穷多的困难,当年靠自学获得的那两把刷子肯定远远不够她应对后来发展的需要,她也曾经到中国最好的美术学院进修深造。但是她很明确地说,艺术,画画,偏偏不是能学来的,基本技法了解以后,靠的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了。虽说她后来主要力致于出版图书,美术编辑,她告诉我,即便她有在出版社的工作经验,但自己创业,完全是另一回事。一切都是要从头开始。她和她的先生一起从完全不知道如何着手,到一点一点勇敢尝试,硬是在一张白纸上一笔一画地画出了自己的人生。

最近读到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年轻人去面试,要求写一份只要30个字的简历。他凭自己以往的面试经历,想当然地以为是少打了一个0,于是带着300字的简历就去了。结果当场就被否了。他不信真有人能写出30字的简历,面试官就把其他人的简历拿给他看了。他一看就傻眼了,别人真的就是用不到20个单词外加卡通图就把自己交代清楚了!要求只是说用30个字,而并没有说不能用图。这件事让他明白了,很多的不可能其实根本不是不可能,而是自己被以往的经验所困,习惯性思维,缺乏想象力,没有胆量尝试而已!我想我的朋友大概就是碰上了无数的“不可能”,然后去碰撞,碰碰撞撞地走过来了,把很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自我这个东西,其实你是看不见的,没有什么所谓的自我,它是流动的,冲撞的。你只有终身跟那些很强的东西,很可怕的东西和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

这就是完善自己。这种完善就是碰撞,你不碰,你就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自己能走到哪一步。只有这样的完善才是突破性的。

四 接纳自己

那天和朋友吃完饭,她送我回家。虽然已经是很晚了,但路上仍然车来车往,堵车连连。她和我一样,方向感不是很好,虽然有GPS,还是时不时拐错弯,走错路。她笑着给我道歉,我说,换做我,会比你更糟。她说,虽然目前公司运作良好,一个女儿已经成家立业,有了孩子,另一个女儿在大学学习,都不用她再多操心,但她仍然有众多的力不从心。不过,她说,她接纳自己的力不从心,做不了就不做了,只要尽力就好。接纳自己,与自己妥协也是做自己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做到这点也是要用心努力的。

如今她也是应该六十有加了,可看起来精神饱满,双目有神,有一种自我把控力很强的从容。虽然我们已经聊了很久,她丝毫没有显出年纪的倦怠。现在对一些人来说,六十岁实在不一定是退休的年龄,以她的状况,毫无疑问,职场依然是她的展现自我的舞台,但她不是表演,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