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刻刀下的故事
雕塑给人的影响力往往比油画来得更直接,它会让你在那一刻仿佛与你同在,不管它来自地球的哪一端,不管它来自哪朝哪代。到过佛罗伦萨,见过米开朗基罗,一时便觉得那就是雕塑的登峰造极了,就是雕塑应该有的样子。但是没想到,一脚踏进罗丹博物馆,立刻就感到了与他与米开朗基罗不同的东西。虽然还是有基本上一路传承下来的风格和套路,但毕竟有大量的你无法忽视的不一样。说不出来谁更精彩,但是你能感觉到它们更接近人类,更接近人的本质和复杂的情感,有和我们更能相通的东西。
人们都说要谈到雕塑,三个人的名字不能不提,菲迪亚斯,米开朗基罗,还有就是罗丹。他们之间相隔一千多年却遥相呼应。从古希腊神化的人到文艺复兴人化的神,再到十九世纪人类的回归。比起其他的艺术形式,雕塑是更多地表现人类自己。罗丹力求想探寻的应该是通过表象,人体的外表来表现人体内的生命所代表的独立的特质。它不一定是你心中最完美的,但它一定是最独特的。罗丹的作品就是给人这样的感觉。他的风靡全世界的作品《思考者》几乎就是罗丹的符号,罗丹的LOGO,其实真正到了罗丹博物馆,你才发现《思考者》根本就代表不了罗丹,这里的雕塑各表其态,个个有话要说,让人应接不暇。
因为天气太热,馆内又没有空调,我们进了大门就在花园里找个树荫下坐下了。傍边一群学生对着一组人物雕塑临摹。走过去一看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加萊义民》。我知道当年罗丹接受邀请为加萊的民族英雄建一雕塑,与官方意见不一致,历经波折,但罗丹坚持自己的意见多年以后才得立在在加莱市黎塞留广场公园。
1885年,法国加莱市长德瓦佛兰邀请罗丹为加莱制作一座题为《加莱义民》的忠魂碑,来纪念发生在14世纪的义民赴难事件。那一年加莱城被英军围困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谈判、媾和,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的条件极为残酷,加莱城必须选出六个富有并且有名望的市民任他们处死。这样才可保全城市。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身披麻布丧服,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消息一经传出,加莱城最德高望重的厄斯塔什率领让 德尔、安德里厄、皮埃尔、雅克、让 菲埃纳六位市民大义挺身决定以自己的生命来挽救全城。后来,英国王后动了恻隐之心,向英王求情,特赦了这六位义民,加莱城也避免了屠城的厄运。这一事件成为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一幕。
一开始加莱市当局只要求罗丹制作者六位中的厄斯塔什一人的雕像,但是罗丹经过研究以后,认为这六个人都要在,一个不能少,这是分歧一,分歧二,当局希望这雕塑能呈现的是英雄的勇敢无畏的形象,而罗丹却想忠实地再现历史,让六位义民步履蹒跚,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情沮丧,悲痛地行走于赴难途中,表现着强大的悲剧气氛。由此加莱当局拒绝接受这一作品。
但是罗丹既不妥协也并不沮丧,他利用巴黎当年世界博览会的机会,自己出钱,把这组群雕搬到了会场,一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好评。当然这无形当中也就给了加莱当局的压力,就这样一直差不多是十年以后,到了1895年这作品才被接受,才得以正式问世。
罗丹就是罗丹,如果他不坚持,而是按照长官意志弄出一个“高大全”来,如今还会赢得全世界人的目光,千里迢迢如同朝拜一般地蜂拥而至,就为了看他们一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