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8)
2008 (87)
2015 (1)
2016 (1)
2024 (1)
平平淡淡才是真?
朋友拿来几盘DVD,法语片。他告诉我这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电影,应该算得上是欧洲电影的经典之作,虽然它们似乎并没有名气。昨晚和前天晚上我花了我差不多整整两个晚上把它们看完了。说实话我是忍受着乏味冗长的对白和缓慢的节奏,耐着性子才把它们看下来的。我不太明白那个时候的电影人为什么要费这么多的镜头,用这么多的细节和对话来烘托最后那么一点点主题?这么平淡的破故事也值得拍成电影?我怀疑这样的电影即使在当时也未必真的会有人看,会有人欣赏。这让我想到虽然欧洲人瞧不起好莱坞大片,嘲笑美国人没有文化,(当然欧洲电影的确也有过辉煌的时候)但在电影工业化的潮流下它毕竟衰落了,毕竟被好莱坞占了上风。我也并不是要以输赢论英雄,但我确实看不懂这所谓欧洲的经典片好哪里?如果它们真的是经典的话。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看完之后,至少到今天我还在克制不住地回味那些似乎毫无意义的对话,还在想故事结尾似乎意味深长。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毫无意义才是导演想表达的 意义?
如今一部好电影要想吸引观众,如果不是靠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就必须靠高科技的技巧和华丽的场面来得手。虽然人们总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可那是一些经历了太多的动荡,太多的危机四伏的人才能发出的感慨。而对普通的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都是生活在天复一天年复一年的乏味单调里,电影小说里离奇的诡异的充满了戏剧性的生死别离大起大落大灾大难的的情节才能有吸引力,才能让他们对生活有一点遐想,有一点憧憬和有一点庆幸。有了别人的悲欢离合,才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
人好像就是缺什么想什么。这让我联想到中国人在饭店吃饭喜欢找个包间,在喧哗包围的独处中体会自己的优越感。而西方人,我的意思是英国人,他们要是出来吃饭,要的就是热闹,就是要在众目睽睽中来展现他们美丽的服装,风雅得体的举止,想欣赏别人也想被别人欣赏。终日陷在拥挤嘈杂之中当然就向往独处的空间,而久居在旷无人烟的地方,见着个人就高兴得不得了,见谁都亲热无比。有一次我们到英国附近一个人烟稀少的,叫Isle of Man 的小岛去玩,开公共汽车的司机竟然向走在路边的我们热情的打招呼,只因为我们做了一会儿他的车。
我之所以喜欢昆德拉,就是因为我和他一样被洗过脑,被蒙过蔽,和他一样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生活过。从来没有逃离开某一种环境的人写不出这样的作品,而长期只生活在一种意识形态里的人也读不出这其中的趣味,就象我从前那样。只有出出进进,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生活过,在没有自由和泛自由之间穿梭过的人才能真正读懂他的书,才能体会其中之趣味。
这话又扯远了,其实我是想说的是:“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句话是有前提,有条件的。否则平淡不平淡又有何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