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风

明月清凉地,佳茗在握时。   淡淡微风起,停杯欲语迟。
个人资料
淡淡微风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闲话西游

(2005-01-20 17:49:07) 下一个

 

  说书一般我不太敢,因为确实是外行。我看书大都是浮光掠影一番就扔到一边,故事依稀记得些,再往深处就一问三不知了。说好听那是因为效仿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欣然忘言”却偏偏漏了“每有会意”,说不好听,那就是如虫御木,只有暴殄天物的份儿了。
  曾经拜读过公公说“封神”的大作,看的耳花眼热,很有些酒酣之兴,一时间也想写一篇,后来被别的事情扰了心神,再提笔时已经没了兴致,想想该说的都被说过了,也就作罢。
  这次又拜读了公公的“儒林外史”和间谍mm的“西游记”,一样是想“浮一大二锅头白”,过瘾的很。看间谍mm还有没说到的地方,于是又忍不住手痒。毕竟是女子,还是好欺负些,不象公公那么心狠手辣,该说的他都说的差不多,他没说的你想想又不敢多嘴,郁闷之极。
  说间谍mm“得其趣而未得其味”那句话,一定是令公公起了俗念怜香惜玉,也令mm不豫吧,其实那话没有批评的意思,二位多虑了。本意是指,能看出自己的乐趣来,但未必是作者的意思了。(看看,拽了句文,不小心就有了偏差了,教训啊!)其实,读书能得趣足矣,至于作者如何想,尚在其次。君不见一部红楼,多少人浸淫其中,得了诸多乐子,而作者原本如何,早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不过mm说“佛教到了一定程度就是在搞形而上的东西,是哲学在世俗的扩张”未免不够意思,说“唐三藏应该是个哲学家”也小瞧了他。至于孔夫子,那绝对是武林高手,别说是一两个武警,再多上十个八个也不再话下。mm还是太小觑了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了。

  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看智谋,我没那脑子;水浒看掐架,我没那力气;红楼看痴缠,我没那心胸;也就这西游看热闹,能搀和一下了。认识一高人,自言看三国认真二十一遍不认真无数遍,大小战役细节如数家珍;又有人看水浒,武力排名说的头头是道;红楼就更不用说了,名家损家辈出,已经成了红学。就是西游这儿没什么动静,也许是大家都觉得这个比较小儿科,没兴趣吧。不过似乎听说过一位,因为研究西游和道家佛家的关系,而成了专家云云,于是专门找了他一篇文章,实在也是些浮光掠影。大概是现在专家比较好做的缘故吧。
  好了,闲话不提,言归正传。


  说“西游”。免不了要提到“封神”,这两本书是对头,一本是崇佛抑道,一本是贬佛扬道。
  “西游”里,如来是老大,太上老君成了糟老头子,似乎还不如给他煽火的童子能打;到了“封神”,老子一气化三清,佛祖不过是个后辈补缺的接引道人。信仰之间的争讼古今皆然,并不奇怪,但搁古代,争出了两大奇书,争出了文化财富,令无数后辈竟折腰。再看如今的各种争执,就等而下之惨不忍睹了。
  不过想想也还好,咱们中国的信仰之争君子的很,毕竟是文明古国,老外那就是刀刀见肉,搞什么“十字军东征”了,到现在还有为了信仰杀个不停脚的——谁说咱们文化不如人的,自己不明白,还跟着别人后面瞎起哄!

  “西游”说的好故事,好玩有趣处,有间谍mm的文章珠玉在前,我就不再多嘴,只说些其他的好了。
  其实“西游”是个大寓言,很多地方,都是套用佛经故事。作者对佛、道很内行——不是危言耸听故作惊人语来个经典重新解读。
  不过很奇怪,他描述很多修行方面的东西都没什么大失误,却在小地方错的厉害——也许是传抄的问题吧。
  比如称西天佛祖为如来佛。佛有很多荣誉称号,大的有十个,如来和佛都是其中之一,是对等的,连起来说就等于是“佛佛”,这样说是民间误传。如来自我介绍的时候,说自己是“释迦牟尼尊者,阿弥陀佛”,实际上,尊者是罗汉的别称,用在释迦牟尼身上不合适,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也是两回事儿。
  还有就是“多心经”,此经全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是一个词,波罗密多是一个词,简称应该是“心经”才对。
  此经只有两百多字,是最短的佛经,但是微言大义,细读真是绝妙好辞。而且确实与玄奘法师大有渊源。据说他就是靠了念颂这部经书,一路上避过了妖怪和野兽的危险,平安走到印度的。
  
  “西游”里的几个人:唐僧、孙悟空、八戒、沙僧,对了,还有一个白龙马。
  孙悟空是猴子,乃是心猿,白龙马是马,乃是意马。孙悟空这猴子从来没个消停,我们的心就象猴子般,永远不能安静;白龙马永远不能躺下来休息,只能站着,我们的意,思想,也是永远停不了。心猿离不了意马,所以就做个“弼马瘟”。
  唐僧,代表我们的本心,似乎什么用都没有,却是最重要的。没有了它,什么都谈不上,要取经,还是要以他为中心。
  八戒,代表我们的毛病,色、欲、贪痴、惰性啊什么的。名曰八戒却一样都戒不了。对我们,就是应该改的毛病,都改不了。
  沙僧,代表我们认真、精进修持的一面。可惜一般都敌不过毛病:)所以沙僧打不过八戒。
  我们要想让这只心猿走上正路,就要限制他,就要本心给他戴上紧箍咒,平时无所谓,出格了就念上一念,让自己安稳下来。
  孙悟空和牛魔王是兄弟,我们的心和牛脾气也是兄弟,孙悟空打不过牛魔王,我们的心也打不过脾气。

  三打白骨精,说的是观想里的白骨观。也是说不管是美女男子,是老还是少,都不过是白骨一具。但是我们都会被外表的美色所惑,只有“顶门上别具一只眼”——火眼金睛,才能看的明白。
  无底洞,是说我们的食道,永远添不满。
  盘丝洞,是说我们的思想。丝者,“思”也。
  小雷音寺,一切都和佛一样。似乎佛能做到的,魔也是样样都能。
  无字真经,“达摩西来一字无”,释迦牟尼也说,“不可说”,“无法可说”。迦叶并没有骗人,是人看不明白罢了。有文字已经隔了一层,是第二意了。
  其他还有各种比喻,一时间想不起那么多了。

  任你多大神通,还是被五行山所困。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光打通了地狱是不够的。
  一出山,就打杀六贼。要走修行路,不解决这六样,如何能行。瞧瞧这六个毛贼的名字:“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说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想走出家的路,不先把自己这六条路断了,那是别想了。欲得先失,舍不得,自然也就得不到。不敢投资,哪里来的收益。
  一路上,“金木水火土”,五方面的麻烦,都有;能用“地火水风”作法的妖怪也都来。
  也遇到很多“假行僧”,拿经书也要行贿,调侃一下佛教的蛀虫。
  其他的劫难也多有说道,也就不一一细查了。
  还有书中的那些诗词,很多都是取自道家佛家高人之手,宝贝很多。不过估计没什么人细想过就是了。那么也就略过吧:)

  悟空学道于须菩提,师徒二人打哑谜,三更传法那一段儿,基本上套用了禅宗五祖传衣钵于六祖的情节。而须菩提,在真正的佛教里,在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中号称“解空第一”,“金刚经”就是因为他而说的经典。
  观音菩萨座下善财童子,出自“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说的是这孩子问遍世界上形形色色人等,曾经为了其中一个人苦找了十二年——就为了知道一个答案。这些人里面,有贫有福,有高贵有低践,有国王有乞丐,有和尚有妓女,每个人都可能是你的老师——所以人无贵贱,也许你最鄙夷看不起的人,就是大菩萨呢:)
  
  以前看倪匡看的上火,曾经想写本科幻,就写这唐僧取经的故事,构思是话分两头,说的是西游记不是故事而是事实,唐僧一上路就走岔了进了次元空间,现实里是“大唐西域记”里的路子,另一个时空,就是孙悟空他们的事儿了,然后两边齐头并进,偶尔互相交叉。“大唐西域记”有两本,另外一本就是“西游记”的底子,吴承恩不过是巧得秘本成了著述人而已。可惜实在懒得啃那本“大唐西域记”,于是作罢。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如果不犯懒,现在就有东西可以回顾了,可惜可惜。

  作者是不是吴承恩,学术界未有定论,且不去管它。不过我以前呆过的一个地方,有山名花果山,有洞叫水帘洞。据说,当年吴承恩就是住在那里写的“西游记”,所以就就地取材用了这俩名字。那时侯那里还是个海岛,要划船才能上的去,当然现在早已经成了陆地,泉水也干了。水帘洞的水,靠的是抽水机往上通了管子,再把水淋下来。环境的恶化,连“齐天大圣”的“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都要“人工养殖”,也真是无奈的很了。
  那时侯的住所,从窗口望出去,有座山很奇怪,顶上两块巨石,呈斜交状向上,象古时候少女头上的发髻,所以此山名“丫髻”。
  当地传说,当年吴承恩来此游玩,决定住下来写他的“西游记”,就找了个叫“丫髻”的女孩子照顾饮食起居。书成离开时,丫髻依依不舍,吴承恩就说会回来看她,结果一去不复返。丫髻信了他的话,天天去山顶上望他离开的方向,日日盼望,然而他终于没有再回来。后来丫髻郁郁而终,死后化作了一座山,还是望着他离去的方向。后来,人们就把那座山叫做“丫髻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2)
评论
淡淡微风 回复 悄悄话 呵呵,冤枉了啊:)我可没说风凉话。。
你不就那猫的样子啊。。。:)
淡淡微风 回复 悄悄话 呵呵,这只猫很象你啊~~~
也和我电脑里的一只猫很象:)
淡淡微风 回复 悄悄话 非常感谢,深刻啊:)
≠paleink 回复 悄悄话

看不懂,多看一遍就懂了:)

看看
两风角智
王小波与罗素 [口舌逞强]


to #Paleink:(BY风量子)

昨天确实写了好多话,却全废了。你的BLOG里居然不能用COPY/PASTE命令,气死我也。:))

你的朋友很为你鸣不平,洒家真是不知道为什么,:)) ,他也许不懂啥叫相逢一笑吧,以为洒家在找你的刺呢,:)) ,有些人洒家看来是不需要如此那般繁俗的,心意了然才是为朋为友的一点基础,醉清风的境界应该是很高的,我看得出,所以才会三言两语。

OK,言归正传,努力回忆昨天的思维。

李银河很爱王小波体现在两点上:1)小波生前,李小姐一肩挑了生活的重担,让王小波专心写作,小波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也就导致了李银河不在身边时就突然去世了。2) 李银河喜欢小波的文字和幽默和智慧,她极尽全力的传播小波文字,并推崇小波的文字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她拿小波挪娱李敖,我没意见,但她说小波罗素最意气相投,我看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或“李婆卖瓜了” 。有学者评论说:王后来在杂文里不停得引用罗素,昆德拉,卡尔维诺的话,已经开始显出他的语言的贫乏了。

我从不否认靠智慧和幽默写作的人,总很更难的,他已经很好了,可以作为自由精神的人被流传,而不是他的小说。

王小波先生的精神家园其实是很孤独的,其妻李银河也这样说的,却不是很反省的 (他的文字没有方向性,也就是说他总还是自由的);他的文字是很有趣的,却少有思想的(他的文字缺乏深刻性);他有些人文,却不是怜悯的(读者不知道他在关怀什么);他是个体浪漫的,却只是内心深处的;他的小说很生动,随笔和杂文却很一般的;小波的文字是死后流传的,他的死为他的文字而生;他的文字是独特的,却不是文学美化的;

我喜欢欣赏王小波先生是因为他的浪漫背后的深掩的孤独以及在这个生存时代的无奈。

罗大师是很牛牛极的,哲学,数学,文学,他都是精通的,有人拿他跟爱因斯坦相提并论的:));是拿过NOBEL的,是博杂的,是反战的和平的却曾经主张用NUKE灭了SOVIET-UNION的,是激情燃烧的东跑西颠的,是主张自由试婚且有过多次婚姻的,是到过中国的却同样很失望的离开中国的:“中国人没有心肠、懒惰、不诚实。他们将赈灾事务全部推给欧洲人,而且他们的政府极端腐败。绝大多数学生愚蠢而又胆小。我并不真地认为我在此间所做的一切有什么价值。杜威夫妇在此呆了一年,他们已完全失望。”(罗素致柯莉,一九二○年十二月三日,原件存罗索档案馆);是变通的现实主义的,是怀疑,热血,适应主义的推行者;推崇罗素的杜威的学生胡适之也是不鸟罗大师的中国之行的;他自由自在的,跑来跑去,出尽人间风头的:)) ;对人类苦难感到无法忍受的怜悯之情,活得很老的;越来越无聊的,很不孤独的;

所以,我景仰却难以喜欢欣赏的。:))

哲学是科学的一部分,还是高于科学我是不很清楚的。把逻辑分析引入哲学是不是合理的,我更是一无所知的,哲学是什么我更不是我的智商能明白的。

交叉学科出文章我是知道的,变来变去,适者总能生存的。这是国人最能接受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在最值得提倡的。:))

王小波先生是理人玩文人放达思想的,写的是文人的童话的,不是生活的。罗素是通俗的,却不是有趣的。


Q

他的文字是很有趣的,却少有思想的?
文章来源: asunnysong 于 2005-01-25 21:23:02

恐怕不是这样的,您文中所提出的自由精神正是一种难得的思想,这也是评价一个知识分子的根本标准。

以他的行文标准,以及其自由性而论,正映射出罗素对我们中国人的评价。且局限于知识分子而言,我们的知识分子是不是胆小,在权威面前不敢说实话?我们的政府在国民的软弱下是不是有很多问题,而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在台下嘀咕嘀咕?如此多的人讨厌中国的环境,问题是我们的环境是我们造成的,还是别人强加的?

现代的人文分子没有人像王小波那样做到了对自由,对不满的呐喊和对历史的反省。

所以他的文章正是富有思想,而少了有趣,所以生前卖不出去。

至于他和罗素的比较,我觉得我们不要仅仅看到表面上的东西。换言之,不要怯懦于名人的名气。罗素比他名气当然大,成就也广,这是因为两者生存的环境以及时代不同。而这恰恰可以引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中国创造不出一个罗素来?带着这样的问题评价他们两个人,我们可以说,他们的成就差异是国家的问题,而非他们个人的问题。

思想是支配一个人的基本出发点。在对自由的追求上,或者说在说实话的水平上,王和罗素一样的大胆,甚至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中国的统治者历来是听听老外的评价,而不屑于国人的言论。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我们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的融合度到底要多少?如果是知识分子要独立自由地追求先锋,他们除了抨击这个武器,还是否应该努力寻求到社会的支持。可以肯定,多大的支持决定了多大的成就。

还是罗素说得对,胆量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以勇气去抨击,以勇气去努力开拓.我们的知识分子大多满足于权威的指示,或者是抨击,而少了开拓.


自由精神更是一种性格或品质,却不一定是有思想的表现:))
文章来源: Quantum619
王小波先生也从来也没真正抨击过什么,写的好点的应该是红拂夜奔,他在自己的天空里自由飞翔,然后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应该怎么样?

所以,这是咱们自己的悟性好。:))

嵇康很有思想吗?

他的文章是因为叙述太多,故事性不强,情节一般,文字没有很雕琢,几乎没有震撼力,加上自由的精神太稀有,所以才没人读吧。

他们的差异太多了,绝不仅仅是国家差异的问题。罗素的思想是建立在悯人之上,而小波还只停留在超越自身追求自由精神的独立上,所以他孤独的很。

人老跟自个儿玩,会很压抑的。:)),所以,老毛跟人斗,多有趣啊。

小波顶多是追寻了昆得拉罗素的思想,特别是在描写性上的坦诚生动,他离超越还远的很。

不过,就这样,他也已经很优秀了。只是当香港出版商跟他说:“黄金时代”不好,叫“王二风流史”吧,好卖。他也默认了,要出版嘛。哈哈哈。

我很喜欢小波的文字,但我好象也清楚的感觉他的思想范围。诚如你所说,这是他在中国的局限性,但昆得拉呢。

中国知识向来不乏自由精神,只是面对强拳时,自由精神变成了阿Q精神罢了。:))

不写了,反正我们都欣赏小波的,只是程度不样。罗素嘛,我可没说我喜欢他,但他的成就是靠天赋的,显然是大的多,也因为活得长吧。:))


Q




两风角智

To Quantum(风量子)& Asunnysong:

By
≠paleink
驻笔回想思徘徊, 笔墨犹掷言流散。

中国大陆一日游刚回来,看到你和asunnysong的探讨与争论。
本有许多话要说,可盘旋于脑海的问题很多,想把心上这一团错综复杂的思绪梳理清晰很难。
现在我竭力让我的思路明白晓畅。

孤独,变通,偏见

一切人事上的关系,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真正能跟自己心灵契合,相视而笑的人能有几个?所以我们感慨说,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们的世界是瞬息万变,与时俱进。变化快得多得,自己转身看我的过去,我的境遇,心里想想,[奇妙]两字久久在脑际回想。朋友,姻缘,它们都是流动,突如其来,突然而去,我们不能扣留住[永久],所以有人说[天长地久],[与子偕老],他们说永久,只不过是厚道的在应景罢了。我们只抱有这种信仰,只能是自欺欺人。

不过能使人快乐,幸福的,我们仍应当珍惜。
真正美好的友谊和婚姻,都是自由的,是无所惧怕的,不因为没有天长地久的理想妨碍我们乐观,积极的态度,我们也仍
[意]在持久。

认识到[好]花不能长开,[好]景不能长在也许是一种可贵的认识或刺激,明白了美丽的脆弱,更尝得珍惜的滋味。

人生就像朵玫瑰花,美丽有[刺],虽有刺,而仍美丽。

所以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里,也难有永恒的信仰和主义。把思想单一化,静态化只会让自己处处碰壁。

但是,人思想的发展和修正似乎和人生的主线索密不可分。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追求正义。
回顾他的人生走过的路,可以说,他的一生的确信守了自己的诺言。

‘The serious part of my life ever since boyhood has been devoted to two different objects which for a long time remained separate and have only in recent years united into a single whole. I wanted, on the one hand, to find out whether anything could be known; and, on the other hand, to do whatever might be possible toward creating a happier world. Up to the age of thirty-eight I gave most of my energies to the first of these tasks. I was troubled by skepticism and unwillingly force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most of what passes for knowledge is open to reasonable doubt. I wanted certainty in the kind of way in which be found in mathematics than elsewhere. But I discovered that many accept, were full of fallacies, and that, if certainty were indeed discoverable in mathematics, it would be in a new kind of mathematics, with more solid foundations than those that had hitherto been thought secure….. toil, I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was nothing more that I could do in the way of making mathematical knowledge [indubitable]. Then came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my thoughts became concentrated on human misery and folly. Neither misery nor folly seems to me any part of the inevitable lot of man. And I am convinced that intelligence, patience, and eloquence can, sooner or later, lead the human race out of its self-imposed tortures provided it does not exterminate itself meanwhile.

On the basis of this belief, I have had always a certain degree of optimism, although, as I have grown older, the optimism has grown more sober and the happy issue more distant. But I remain completely incapable of agreeing with those who accept fatalistically the view that man is born to trouble. The causes of unhappiness in the past and in the present are not difficult to ascertain. There have been poverty, pestilence, and famine, which were due to man’s inadequate mastery of nature. There have been wars, oppressions and tortures which have been due to men’s hostility to their fellow men. And there have been morbid miseries fostered by gloomy creeds, which have led men into profound inner discords that made all outward prosperity of no avail. All these are unnecessary. In regards to all of them, means are known by which they can be overcome. In the modern world, if communities are unhappy, it is often because they have ignorances, habits, beliefs, and passions, which are dearer to them than happiness or even life. I find many men in our dangerous age who seem to be in love with misery and death, and who grow angry when hopes are suggested to them. They think hope is irrational and that, in sitting down to lazy despair,
They are merely facing facts.
I cannot agree with these men. To preserve hope in our world makes calls upon our intelligence and our energy. In those who despair it is frequently the energy that is lacking…..

(Russell Autobiography, P725-726)

他的一生是以追求真理与至善为己任的。

*************
文如其人――文由心生,文字也许掩盖思想

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研读他/她所有的著作,此外边缘的旁门小道只是给我们偷懒的思想找一个好的籍口休息休息。

我没多过多少王小波的作品,所以我要谈他和罗素的对比,只会贻笑大方。
对于罗素的著作我也只是一知半解,他的一生,共有上百部著作和两千多篇文章,就是我不读专业课,两眼只盯着他,一时半会也是读不完的。
但是关注的焦点应在他的为学为人。思想休憩,琐碎偏重,只增添了和众的鸣躁。

Quantum说,罗素是到过中国的却同样很失望的离开中国的,并写下恶毒言语的。
您提到的这段话,我在罗素自传中国行一章中,并未看到。

我愿附上另一段他写给Ottoline Morrel( Russell Autobiography, p370):
28th October, 1920

Since landing in China we have had a most curious and interesting time, spent, so far, entirely among Chinese students and journalists, who are more or less Europeanized. I have delivered innumerable lectures – On Einstein, education and social questions. The eagerness for knowledge on the part of students is quite extraordinary. When one begins to speak, their eyes have the look of starving men beginning a feast. Everywhere they treat me with a most embarrassing respect.

。。。。

Apart from the influence of Europeans, China makes the impression of What Europe would have become i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had gone on till now without industrialism or the French Revolution. People seem to be rational hedonists, knowing very well how to obtain happiness, exquisite through intense cultivation of their artistic sensibilities, differing from Europeans through the fact that they prefer enjoyment to power. People laugh a great deal in all classes, even the lowest.
。。。。。

The Governor of Hu-Nan is the most virtuous of all the Governors of Chinese provinces, and entertained us last night at a magnificent banquet. Professor and Mrs Dewey were present; it was the first time I had met them. The Governor cannot talk any European language, so, though I sat next to him, I could only exchange compliments through an interpreter. But I got a good impression of him; he is certainly very anxious to promote education, which seems the most crying need of China. Without it, it is hard to see how better government can be introduced. It must be said that bad government seems somewhat less disastrous in China than it would be in a European nation, but this is perhaps a superficial impression which time may correct.

最后一段的意思是:

湖南省省长是中国各省省长中最得高望重的一个,昨晚儿设宴招待了我们。杜威教授携夫人也出席了此次宴会,这是我第一次与他见面。无奈省长不会讲任何欧洲语言,虽坐在他身边,却只能通过翻译相互致意。但是,我对他留有一个好印象,他很热切地希望促进教育,似乎是中国当前最迫切的需要。我们因此明白,没有教育的发展,很难悟到如何建立一个更完善的政府。换句话说,一个坏的政府在中国造成的灾难不像在一个欧洲国家那么严重,不过这也许是我的一个肤浅的印象,
须待时间的修正。

所以岁月是成熟,智慧的代价。

********************

孤独的童年

Quantum:罗素对人类苦难感到无法忍受的怜悯之情,活得很老的;
越来越无聊的,很不孤独的;

先来看一下罗素的童年吧

罗素幼年父母双亡。他的母亲和姐姐在罗素两岁时,因患白喉而死亡。他的母亲生前是一个女权运动的支持者,是一位生性正直,严肃;才思敏捷,富于机智,生气勃勃,有创造精神和无所畏惧的女性。

接着,在他母亲离开人间18个月后,他的父亲也离他而去。父母双亡,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精神上的创伤无疑是巨大的。
在他自传中:‘My father and mother were dead, and I used to wonder what sort of people they had been. In solitude I used to wander about the garden, alternately collecting birds’ eggs and meditating on the flight of time.”

我的父母都以过世,我常会想, 如果他们在世,会是什么样。在孤寂时,我常常一个人在花园里徘徊,不是捡鸟蛋就是沉思于飞驰的时光。

幸喜上苍有眼,罗素智识渊海,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为当代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一生为追求真理,为创造一个更幸福的世界做着至善的努力。直到弥离之际,罗素都是自己的理想的忠实实践者:

--1961年,罗素已87岁。因组织静坐示威,反对核军备,被判七天监禁。

--最难能的是,1967年,已95岁高龄的罗素,仍精力充沛地投身于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密切关注罗素和平基金会资助的国际战犯审判法厅的工作。

--他的床头,挂着[Leibniz,G.W.& Frege, G]两位德国哲学家的照片,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孜孜不倦的求知欲与罗素如影相随。

他父母的英灵也地下安眠。

关于罗素的试婚的观点,打了一大呵欠,我们可否来日在论?:)

Quantum你我虽以接近而立之年,但少年的矜气并未全消,让你我全盘接收对方观点都实为勉强。

我不喜应景,也不擅阿谀。

诚然,热闹,浮燥与清醒,深思无缘。如倘把罗素的著作读上几本(原著),对于我所赞你定能有所醒转,也只有在那些中心里来考察罗素,也许更能平实地权衡他的为学为人的份量,你我的隔阂自然就会打通。Quantum的学识不浅,眼光不钝,胸襟不窄。与你过招,生思补智。

与一个达观的人共勉

西风敬上

2005-01-27





















淡淡微风 回复 悄悄话 呵呵,惭愧惭愧,有点儿没看懂,能不能加点儿注解:)
小丫头 回复 悄悄话 欢迎光临老树咖啡,感谢您选择与老树咖啡做友情链接。

请留下你们的链接资料,事先做好老树的链接,老树咖啡查实后会马上给予回复,并做好链接。

名称:老树咖啡原创作品网
LOGO:http://www.lovewx.com/logo.gif
网站URL:http://www.lovewx.com/
介绍:原创文学网站,欢迎投稿
淡淡微风 回复 悄悄话 呵呵,惭愧惭愧:)不过不可为典要啊!毕竟那是小说。不是切实的教程:)
清风明月2 回复 悄悄话 给微风兄一点,我今天就开始重看西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