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争议中的《穹顶之下》

(2015-03-04 13:12:20) 下一个
柴静的雾霾调查发布后,有许多质疑的声音。质疑本身没什么错,谁都有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力,而且,根据经验,大量质疑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的
1、柴静雾霾视频的目的已初步达成

在1小时50分钟内把雾霾的问题方方面面说清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挑错上,有很多错可以挑。重要的是柴静想通过这个视频做什么,现在来看,目的已经达到了。

首先是将雾霾问题尽量全面地展示给公众,尽量广,尽量深,大家都知道“尽量”是什么意思。

不要以为你明白别人就明白。现实生活中,以为雾霾是天灾的人,数量之多超出我们的想象,以为国家治理雾霾正在见效的人,数量之多也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让公众详尽地了解雾霾问题,让大家知道,如果不改变,雾霾只是刚刚开始,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另外,通过引起关注,让雾霾问题重新回到公众议程当中,特别是在全国两会之前,这一点特别重要。

柴静发布雾霾调查的目的初步达成,接下去,就要靠媒体和两会记者们努力了。

2、视频背后也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

你可以理解成,这是一场来自底层的舆论倒逼,当然,也有人猜测,其背后存在官方的授意和支持。

为什么敏感的雾霾问题,别人做不了,你柴静就能做?为什么这样的视频,能够通过层层审查发布出来?为什么视频发布的前一天,“恰好”人大常委会免去周生贤的环保部部长职务?这是巧合吗?

前两个问题,媒体应该问问联合首发的人民网和优酷。我了解到的情况是,该视频并非高层安排在人民网发布。我觉得,既然崔永元的反转调查都能发布出来,柴静的雾霾调查为什么不能发?崔永元又得到了哪些上层庇护?网站的审核确实比传统媒体宽松不少。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这两个人找到你,表示要发布一个视频,专业团队操刀,视频内容没有触及到任何红线(红线是什么,做过新闻的人应该都知道),视频内容人人关心,浏览量预计过千万……你会怎么做?肯定是想尽一切办法发出来。

一个新的媒体时代也许真的到来了,足够优秀的媒体人会成为平台的宠儿,能够实现比以往更自由更独立的内容生产。如果你无法理解,可能是因为你不够优秀。

当然,有些人想得深刻,习惯寻找背后的内幕,这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现实总是貌似十分复杂。不过,站在柴静的角度,假如有一个关系到每个人生存的重大选题,你又有能力和小伙伴们完成它,为什么不做?每个记者做梦都想做。所以有时候,事情也许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复杂。

3、为何选择节后第一个周末发布

至于环保部长任免。人事变动其实在1月28日就已经开始。环保部官网在1月28日发布消息:中央组织部王尔乘副部长到环境保护部宣布中央决定,陈吉宁同志任中共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免去周生贤同志中共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职务。

从1月28日之后,陈吉宁已经在环保部开展工作。

当然,无法排除柴静此时发布雾霾调查视频和政治背景的关联。去年11月,中央第三巡视组进驻环保部开展专项巡视工作,今年2月9日下午,中央巡视组向环保部党组书记陈吉宁、部长周生贤反馈了专项巡视情况,指出了诸多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有的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或者开办公司承揽环评项目牟利。

柴静的视频在今年1月制作完成,作为一位经验丰富消息灵通的媒体人,她能够对发布时间作出最好的选择。事实上,选择发布时间的余地很小,再晚就到了全国两会,将错过议程设置效果最大化的机会。而在两会之前,万一公布了环保部某官员因贪腐被调查消息,雾霾调查视频的发布就更像是马后炮、官方授意和落井下石。

因此,节后尽快发布是最保险的选择。

4、不如将质疑柴静的力度放在监督公共事务上

柴静的视频从女儿患病一事作为切入,事后遭到了大量指责。质疑的理由是,她女儿患病和雾霾没有直接关系,与她大龄产妇+资深烟民的关联更大。

其实柴静并没有说女儿患病和雾霾有任何直接关系,只是将女儿的出生、患病、成长作为她更加关注雾霾的理由。这可以说得过去。我身边的很多人,都是从孩子出生之后才特别关注雾霾的,有的人甚至为了孩子不惜代价移了民。从孩子开始说起,是一种更能打动听者的叙述方式,当然也存在被苛责的风险。

有些人从医学角度质疑柴静,这算是理性讨论。不可理解的是一些人从这个问题上扩大化,从女儿患病说到美国生产,从美国生产说到文艺矫情范儿,一直扯到柴静的私人感情生活,最后连她家开什么车都八出来了,并以此试图证明柴静没有讨论雾霾的资格。

这就很可笑。难道只有完美无暇的上帝才能调查雾霾吗,凡夫俗子们就只配戴口罩?不过,还是希望批评者们能够保持对柴静的质疑力度,最好将质疑精神也用到监督公共权力上去。

崔永元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得很好:“柴静的片子上线第一天,像关于女儿患病的指责只是第一轮,我是觉得他们想得太复杂了。在看完片子找不出什么下手的地方的时候,这个比较容易,两天之后就会过去,就会有新的不停地爆出来。你看吧,之后的质疑声和辱骂声会越来越多。有意无意的,你的片子会触碰到利益集团的利益,你让这些人没有脸面,耽误人家赚钱升官,那你就会成为被攻击的对象,甚至一些科学家,一些学者也会自觉地加入这个行列里来,会有人找出片中的某个数据质疑这个不准确,那个不靠谱,会有一堆人冒出来。”

崔永元感同身受,当初他的纪录片一出来,有人质疑是“你采访的不是主流科学家”,甚至有人造谣说,“你采访那人是你雇的”。

崔永元预测的事情,现在都发生了。

想起来很可怕,幸亏100万经费是柴静自己的钱,万一当初她一不小心接受了某个基金会的资金,现在就不是质疑那么简单了,一定会有很多人给她扣上个巨大帽子——在国外敌对势力的操纵下,以雾霾来抹黑中国、破坏国内稳定、打击中国实体经济。

有些人在对同胞动手这方面是专业的,祖传手艺,蓝翔认证。

5、雾霾制度改革的阻力:公众观念难以达成共识

即使柴静视频的内容没有问题,质疑也存在。比如,有人说她的调查没揭示发生雾霾的根本原因。

很奇怪,平时没发现,现在一大堆明白人都摘掉口罩站出来了。一个比一个水平高,随便一个都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和足以看破中南海的眼光。

柴静的视频当然没有揭示发生雾霾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每年20亿补贴一个企业的事情会出现?为什么运动式的城镇化会出现?为什么黑钢厂遍地情况会出现?为什么能源行业的垄断牢不可破?为什么环保执法权被瓜分?……这背后总有原因。至于原因都是什么,各自去想吧,不可能在视频里告诉你。

和谐社会。嗯。

柴静的视频最后部分是“从我做起,人人有责”,被质疑为“变相维稳”和“光明的尾巴”。唉。难道要柴静在视频结尾处号召揭竿而起才叫好结尾吗?难道有些人偏要看到柴静消失掉才会鼓掌吗?真不知说什么才好。

雾霾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也是政府一味追求GDP的结果,更是制度弊病的表现。想说明白可能得拍个系列片,并且无法审核上线。

我赞同解决雾霾需要制度改革的观点,也支持从每个人自身做起日行一善,这并不矛盾。总之,这是一个从个体到群体、从制度到执行的复杂问题,推动这个复杂体系向前走的,首先是公众在观念上达成共识。呃……好吧,我承认在这片土地上达成任何共识都不太可能。

环保其实是需要每个人做出牺牲的事情。在日本生活的朋友讲,日本垃圾分类做得很好,但每天扔哪类垃圾、几点扔都有规定,经常一袋垃圾忘了扔,要在家里多放好几天。除此之外,各种关于环保的规定也约束着人们方方面面的行为。我猜,要是我们现在也这么搞,很多人恐怕要抗议了,对他们来说,自己方便比什么都重要,不能随便抽烟、随地吐痰?环个什么保!

6、超出雾霾调查的攻击都来自于不健康的心理

经济学者温克坚的态度我认为很可取,他说:“柴静雾霾视频引起海量传播,说明雾霾肆虐下民众不满情绪之广泛和深切,不过不满情绪本身不是社会行动,它只是社会行动的一个心理基础,催化行动还需要明确的归因,清晰可见的路径,并伴有成功可能性的激励,而这些要件的表述,显然是柴静视频无力承载的,而是通过后续辩论和批评才可能塑造的,在这个意义上,柴静粉丝们不要过于敏感,赞美不是唯一的姿态,对这个视频的批评反而是提升这部片子价值的通道。真相就象洋葱,柴静拨开了一层,自然需要有人去拨开第二层,直到直面最后简单而残酷的真相。通过这种观念对手戏,社会心理动能才会更聚焦,社会螺旋式演进才有可能。”

我比较不能认同的,是一些超出了雾霾调查事件本身的攻击。

比如,有人这么认为:柴静你说了这么多,其实什么都解决不了,该雾霾还是要雾霾。你要么把雾霾解决了,要么就闭嘴,别在这儿拿出一副文艺、悲悯有担当的样子。

不知道这类批评者的出发点是什么,他们似乎不在乎雾霾调查所揭示出的问题,在乎的是柴静调查雾霾这件事以及她发布时的措辞、语气乃至表情。这类人在生活中不鲜见,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生活在情绪和负能量里,看不了别人好,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还有人喜欢充当“真相帝”,站出来揭秘“一个真实的柴静”:柴静业务能力一般,就是靠着团队,其实本人就是一个有心机的演员,蒙骗了多少无知观众,还是回去做美国人的妈吧。

这样的人大概是想做明星的,很可惜连演员都不是,于是就近水楼台道听途说地改行做起了爆料狗仔。我觉得,谁都不会傻到认为雾霾调查是柴静一个人完成的,而柴静能够拿出这样一个作品,能够整合这样一个团队,已经是能力的证明。

7、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上

很有意思,柴静发布一个调查视频,结果让大家看到了人间百态。在此一如既往地支持理性的赞扬和理性的批评,对我自己来说,最大的收获只有一个: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上。

出于心理健康考虑,我向同学们分享一个建议:心存善念。世界没有你想得那么好,也没有你想得那么糟,选择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一条信息:当一个人置于道德高峰时,不管是真诚还是炒作,最好的态度不是质疑,而是期许和鼓励,小则可以鼓励本人,大则可以鼓励天下,我宁肯相信你是真诚的,如果直斥其虚伪,则人行善时有忌讳,劝一人而千万人受鼓舞,何乐而不为?此古人之所谓劝善也。

人世间处处皆有雾霾,能够照亮自己和他人的,唯有善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