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
疫情闹了好几个月了,每天宅在家里,哪里也去不了。原来打算的春天回北京,再去巴黎的诗与远方都变成了眼前的苟且。多伦多冬季漫长,好不容易熬到春天来了,夏天到了,夏季已经过半,这疫情还没有过去的意思。人要是老这么憋着,乐观的人都会憋出个忧郁症来。幸好有个花园,每天侍弄花草,看着满园盛开的花儿,想起了杜甫的诗: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咱也要做一回黄四娘,不需要去远方,诗就在我的花园里。
我家虽没有自在娇莺,但是有红衣主教鸟,它每天都来我家花园里唱歌,据说它能唱25种不同曲调的歌。可惜这个网站不能放视频,我就放一张照片吧。
我每天在花园里给花儿浇水施肥拔草,听着鸟儿的歌声,幽闭的郁闷一扫而光,变成了诗情洋溢。一日傍晚,我浇完花抬头一望,居然看见了彩云追月的奇景。
记下了那个时刻:2020年7月3日晚9:15分。《彩云追月》的乐曲优美动听,听了无数遍,但彩云追月的美景还是第一次看到。
幽闭的日子另一个巨大的收获是听书。一边侍弄花草一边听书。花草是诗,书是远方。几个月来听了好几本书。古今中外的名著都有听。听过的书有《纯真年代》、《小妇人》、《飘》、《走出非洲》、《月亮与六便士》、《德伯家的苔丝》、《包法利夫人》、《1984》、《生活与命运》、《南渡北归》、《死魂灵》、《罪与罚》、《霍乱时期的爱情》、《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等等。有些书是几十年前读过的,再听一遍又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书是看过同名的电影的。听过书后再看一遍电影又多了许多感慨。
名著改编成的电影大多没有名著精彩。大多数只能表现出书的故事大纲。由于文字本身内涵丰富,特别是心理描写,好的书描写人物的内心变化细腻入微,千回百转,演员很难准确地表现出来。还有许多细节,影视作品无法一一展开。由此我更加深信无论什么表现方式,都无法取代文学。
唯一觉得电影比书好的是《走出非洲》,非洲辽阔壮美的莽莽荒原,配上荡气回肠的音乐,加上梅姨出神入化的表演,真是好莱坞的杰作。为凯伦·白烈森自传体的原著增色许多。
疫情带给我们许多不方便,但是,比起战争年代,比起过去人们所受的苦难,我们实在是幸福得多。一边听书,一边审视自己的生活,没有战乱年代的流离失所,没有食不果腹的饥馑、没有朝不保夕的危险。衣食无忧、冷有暖气热有空调,还有满园花儿陪伴,有什么可忧郁的呢?比起那些书中的人物,我们幸福百倍。所以,让我们知足吧,眼前的生活不是苟且,只要你愿意,你就能在幽闭中找到诗与远方。
在此,你我感觉一致,我的荣幸。觉得用“不”比“无”更好。大美不需言。
有意境。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