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78)
2021 (119)
2022 (123)
没时间看完《繁花》,只看了浓缩版,似乎很假,很假。不能说是因为说本地话就喊赞,这是因为国内本地话的电视剧,电影,太少了。偶尔出现了一部,人们会感到新奇。我记得小的时候,我住的南方某地方的文艺人员把某抗日电影配上了本地话,吸引了不少人去看,要买到票还不容易。
首先说的是黄河路。不清楚的还以为是香港,大概导演搞错了吧。我八十年代末离开广州的,还从来没见过有那么多的霓虹灯。上海我去过几次,都是在80年代。那个时候,广州已经有不少新建筑了。听不少上海同事抱怨,说中央只顾深圳,根本不管上海,弄的一塌糊涂。 那个在徐家汇的单位建了一栋新楼,大概有十多层左右,几乎是最高的,能一览无余整个上海。
去过同学家,还都是老房子。在上海的时候,去过几个同学家里做客,都是老房子,很挤,光线不好,很黑。其实当时的广州也差不多,单位有新房子,老城区都是解放前建的。 我们是第一天晚上到的上海。黑乎乎的,从火车站坐车到了徐家汇。单位的招待所居然不让我们住,说会议是明天开始,今天不能入住。没办法,人生地不熟,只好住附近的一个旅馆里。这是我这辈子住的最差的旅馆。首先是十几个人住一间房,到处有人吸烟,很冷。被褥都很脏,从来没洗过,睡觉也不敢脱衣服,让我印象很深,很深。 一大早就被刷马桶的声音吵醒了。开始不知道什么声音,走出去看才知道是有人在刷马桶。
旅馆没有早餐,其实也没有指望。到徐家汇的街头去吃。记得吃了阳春面,人很多,是在外面吃的。吃完早餐后立刻搬家住单位的招待所,条件是天地之差,但没有单人浴室。来自南方的一天不洗澡就浑身不舒服,立刻打来热水,简单地洗了个澡。单位跟外面就是不一样。要是在外面吃住,肯定超标,不能报销。
这次出差开会真是不顺。回去还买不到火车票。这个单位真是人情冷漠。帮买个火车票有这么难吗?但似乎很多单位都这样。来上海的人太多了,南京路上到处都是人。去上海的都要去南京路买东西,做衣服。我买了件西服,手工非常好。过去的洋服店都这样。我亲戚解放前就是开洋服店的,家里还有很多洋服,没人穿。他们听到我上大学,马上送了我好多件,在大学里穿,很吸引眼球。:)
买不到火车票,但居然能买到汽车票,是到杭州的。我们打听到了,从杭州有直达广州的火车,这样买票稍微容易一些,可以坐卧铺,顺便还可以玩玩,还从来没去过这个天堂城市。倒霉的是,客车开出上海市区后就死火了。司机不会修车,让大家自理。没办法,寒冷的冬天,荒郊野外,只能拦车了。一部大卡车把我们带到嘉兴火车站,一路上寒风刺骨。到了火车站,里面又是不少人,已经是半夜了。半夜也有火车到杭州,而且是满当当的,靠硬挤才能上去,还只能站在厕所里,也是头一次。
说到《繁华》中的炒河粉,居然用的是平底锅,这还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炒出来的河粉会好吃吗?肯定不会,这可能是捞粉,不会有镬气的,需要用铁锅才行。 现在的米粉跟过去的不一样,添加了不少东西,比如淀粉,这样比较劲道,根本吃不出过去的味道,我不大喜欢。
除了《繁华》,还有很多关于上海的都市片。除了几个地标以外,似乎跟是否是上海没啥关系。现在的大城市都差不多。公寓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设计,在摄影棚里拍就行了。 老广过去在上海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现在恐怕不多了。 连广州都变了,上海能不变吗?要是没有深圳挡住,香港恐怕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90年代去过大上海,感觉除了外滩还有些情调,因为电影里多次看到过觉得高大上,其他的地方不敢恭维,绝大多市市民的生活水平不高。二十年后又到上海,高楼林立,气度不凡,但国内其他地方发展也很快,没有了那种惊艳的感觉了。90年代北京也去过,感觉差不多,除了几个著名景点,其他的地方乏善可陈,胡同里公厕的臭味能传出二三十米开外。一般市民和干服务行业的人素质底下,感觉不好,后来多次去过北京,进步挺大。
那个年代在中国的任何城市,好的地方和素质高的市民都不会超过10%,不具备代表性
九十年代黄河路挺繁华,都是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