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Bucks!

政治,美食,旅游,环境
个人资料
GoBucks!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ABC最大的毛病

(2025-07-26 11:03:45) 下一个

我最近发现,在美国的不少ABC或华二代基本忘记了中华文化传统,见面不叫人,很没礼貌。这种行为似乎跟读什么大学无关,跟家教非常有关,子不教,父之过。

我在国内的时候,不清楚别的省份会怎样。在广州,见到亲戚都会根据辈分来称呼,否则爸妈肯定会提醒,说没礼貌。来到美国以后,见到亲戚的机会少了很多,没机会见面。美国文化似乎直接叫名字,但对于父母基本还是叫爹妈。我们家的孩子都这样,见到亲戚也会让他们根据辈份来叫。孩子的朋友亚裔白人都有。白人的孩子基本叫某先生,某女士的比较多,不直接叫人的名字。亚裔的孩子很少叫人。去年,女儿医学院的同学来家小住,有男有女,基本都是T5毕业的本科生,给人印象深刻的是特别有礼貌,跟女儿州大毕业的差别太大了。

前不久,亲戚的一孩子到我们这个地方进行实习一年,同时还打算申请医学院。这个孩子是西海岸某大城市附近的顶尖大学毕业生,这孩子的行为令我们大跌眼镜。首先,孩子是家长带过来的,啥事情都是家长安排好的。其实,孩子上本科后,家长就应该放手才行,否则孩子会永远都长不大,而自己会永远也放不下。让孩子少犯错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不犯错能有长进吗?何况犯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他们最后能独立生活吗?

我们到机场接机,孩子见面连声招呼都不打,像是见到陌生人似的,甚至连Uber driver都不如,太没礼貌了。 有人说,这也许是性格内向,但能读到顶级大学,这点社交的能力还是需要的吧?该孩子的简历非常漂亮,但面试基本就可以更加清楚了解此人,面试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不可省的。我认为,家长还需要在这方面注意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基本礼貌。相比之下,印度孩子好像还做的不错。 

在读本科的时候,该孩子是住校的,一切都不需要自己张罗。现在,需要自己住,跟人合租一个两卧室的公寓。 入住前,需要购买东西,比如锅碗瓢盆之类的生活用品。我好心带孩子去商店,看到单子上的东西,孩子却拿不定主意,要请示家长,花了好多时间。 

做家长的也不轻松。为了申请医学院,自己做了不少工作,对每个医学院相信比孩子还了解更多,甚至好像还加入了北美医学院的微信群,还问我们是否愿意加入,被我们一口否定。我们的女儿听到也直摇头,表示不可思议。我相信这不是唯一的家长。

总的来说,华二代基本比较内敛,不善于跟人打交道,独立生活的能力比较差,也许跟家长过多干预他们的生活学习有关系。我还知道有家长连孩子工作租房,买二手车都要介入,深怕吃亏上当。我记得中午跟他散步的时候,经常听到孩子的电话,问这该怎么做,那该怎么做,让我想起了文革时期的早请示,晚汇报。希望华人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接人待物的方式方法,在职场上更上一层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2)
评论
Bros 回复 悄悄话 文学城博客巧遇讀(這篇放題文章,內容難得似曾共鳴,我們父母那一代讀書不多卻最重視家教。入屋叫人,早上要叫(早晨)(逗利市)要講(多謝)喫飯要端起飯碗…無論與人交玩,或是飱桌禮儀,都毫不馬虎,他們最怕被批評「冇家教」,孩子沒禮貌,責任首先在父母,我們做子女的,沒有禮貌,沒有便要捱打推駡。經歷中試過有朋友兒子同女伴來美加旅遊住在舍下,發覺隔代生活習慣或不同,例如開枱食飯只係靜靜坐落不啃聲,等主人家招呼裝飯夾餸,完畢,靜靜走開沒有客氣説話,我唸成長過程是否都係由家傭工人姐姐湊大,所以習慣成自然不會覺得沒禮貌。另外我因事邀約去臺灣探友,有次家中聊天,友人孩子放学回家,入門只是望一眼點點頭徑自上樓,意想不到當與友人話別離去,他走落樓下親切打招呼依依不舍一直送到街口判若兩人,摸不著頭腦。至於“ABC”説法,家庭背境影響,一點點身教言教从小養成習慣,長大待人接物自然彬彬有禮。
cgh 回复 悄悄话 年初回国几个月,住在旅馆,服务员天天叔叔阿姨的叫,去牙医诊所,医生,护士也是叔叔阿姨的叫,很舒服,在国外,没有这样的事。
stillthere 回复 悄悄话 They certainly have no problem to say Hi, Thank you, when they are in good moods! Depression is like an epidemic after the covid...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我同意主要是家教的问题,和教育和个性关系不大。有个特点是,凡是那些很小就去外面打过工,无论家庭如何,都比较会和人打交道,估计是社会教育了他们。比如我朋友两个孩子,一个学霸,从来没有打过工,见人基本就是点个头就走开,一个基本学渣,但是高中就开始打工,见人就很客气,也会和人聊天,后来是,学霸读到PHD,现在回家啃老,学渣普通州立大学毕业,工作换了两次,现在毕业不过三年就已经有自己的小SIDE business了。
Yu-Yuan17 回复 悄悄话 说得很对.我喜欢听美国孩子叫长辈sir, ma'am
朝阳门 回复 悄悄话 "在美国的不少ABC或华二代基本忘记了中华文化传统,......"

这跟家教关系不是那么大,跟孩子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关。你的"家教"再好,就算二代还保留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特征,到华三代连中文都不会说了,华四代华五代呢?
就算华二代中文再好,他们中间交流,几乎根本就没有中文。
既然移民了,就别想那么多了,下一代自有符合他们社会定位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本民族语言都传不下去,还奢谈什么文化传统啊。
格利 回复 悄悄话 家教和独立性培养是孩子讲礼貌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前提或基础。
野彪 回复 悄悄话 这应该也是因人而异吧?不是所有的ABC都这样啊。
公校对孩子的社交能力要求可能不是很高,但私校是非常注重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在西方人看来,社交能力比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重要一些。所以,华人的家长可能会觉得私校在培养孩子社交能力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很多华人家长到了国外还是一样追求考试分数,然后上名校,读医学院等。但不是所有的华人家长都这样。
路人丙丙 回复 悄悄话 博主说的极是. 一个亲戚家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到我家附近的公司工作,怀揣着公司给的安家费, 硬是在我家住了一个多月,夜夜打游戏,基本居我家上班,天天等喊吃饭. 从来没有喊过我一声,也不问我怎样称呼我. 原因也是很清楚,他的父母就都是奇芭.
FollowNature 回复 悄悄话 孩子上大学后该彻底放手。早吃亏,早进步。
GoBucks!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可能是文革的影响吧。谢谢阅读和评论。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你说的现象我也遇到过,见了人像没看见一样,父母也可能觉得正常,不告诉孩子应当叫人。现在很多国内的孩子也是,直呼父母的名字,父母居然很习惯的样子。他们这样也许以为是融入西方社会了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