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夫丁香

海外饮食男女的情与爱,彷徨与迷茫。
正文

简介《易经》01

(2010-10-19 10:14:37) 下一个

大家都说《易经》是群经之首,一切学科的源头。加上曾仕强与南怀瑾这些人的忽悠,更把《易经》搞得神奇的不得了。有个《易经》的小说,还把梅花易数写成有一个口诀的东西,更让人哭笑不得。万物唯心,其实只要你觉得它不神奇,它就不神奇。

  首先我们看关于《易经》的书时,不要受别人的影响,先把它想得简单起来。大家会问,如果看不懂那些关于《易经》的书,怎么办?好办,不看。总有一本书你会看懂的。这不是我们的智商有问题,也不是《易经》太复杂,是出版人的问题。大家想一想那些算卦瞎子,人家一本书也不看,怎么就会懂《易经》,师傅怎么说,他怎么算。就这么简单。

  《易经》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在最早,只有“易”,没有“经”。“易”的意思有三层:1.变易。易的上面是日,下面是月,以日月生落、阴阳交合表现宇宙和人世的无穷变化;2.简易。即用最简单的概念去解释最复杂的世界;3.不易。变中有不变。《易经》的“经”则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易》、《诗》、《书》、《礼》、《乐》、《春秋》为《六经》。

  再往下说,《连山易》是夏代的易学,《归藏易》是商代的易学,《周易》是周代的易学。那么,在所有的这些之前,《易经》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用后来的包括孔子解释《易经》的文字来表达,《易经》原文里,其实只有 “吉、凶、悔、吝、厉、无咎”、“孚、志、尚、喜、庆”、“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利见大人”等这样的核心词。由此不难看出,《易经》不过是中国古代一部用于“算卦”的工具书。

  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为“山东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写的贺信中曾说:“我有个建议:研究《周易》当然以《周易》哲学为主,但《周易》本来是一部筮书。《周易》的哲学思想有些与筮法有关,因此对筮法也要作调查研究工作。”南宋大儒朱熹也说:“《易》乃卜筮之书。”康熙大帝在《周易折中》序言里也提到,“或有议论己见,渐至启后人之疑”。我们读的书与见过的世面肯定不如以上这三个人,既然这三个人已经说《易经》是“算卦”的书了,我们姑且就认定它是本“算卦”的书,不必多疑。

  我们做个简单的游戏。首先,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当时的社会中,谁来算卦?《洪范》说“选择建立卜筮的人,从而由他操作卜筮”,建立卜筮的人是“祭司”,他怎么建立“卜筮”的呢?肯定是从最神秘的地方寻找答案,烧龟甲、动物骨头等物,从其显示出的形状来分析,用以通天地、惬鬼神、定吉凶。他们将烧出来的形状分为“阴(一横)”“阳(两横)”,“八卦”就产生了。这个聪明的“祭司”确定了最初的游戏规则。

  到了商朝末期,又有一个聪明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周文王。周文王因为政治的原因被商纣王囚居里,没事干,每天看日出日落,看四季变化,心有所悟,将八卦“因而重之”,即通过重复组合,使每个卦由三个爻变成六个爻,推演而成六十四卦。这时候,商纣王还不放他出来,周文王趁闲于是就又给各个卦加了名字,排好顺序,每演一卦,就把自己演卦得出的结果写在上面,也就是所谓卦辞。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旦也是个聪明人,看了父亲写的卦辞,觉得还不够全面,就命令“祭司”将每次演出的卦记录下来汇编到一起。碰巧有个“祭司”也是个聪明人,觉得这三百八十四爻可以组织成一个规律,就对以前演过的所有卦以及最后的结果进行整理,这就形成了所谓爻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