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自己第一次用计算机的时候,它还是相当神秘的,大部分中国人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计算机远没有现在的普及。
那好像是一台老式的台式机,非常笨重,显示器又大又厚,像个巨大的电视机。是一台IBM兼容的个人计算机,但其实尺寸比下面要讲的第一座计算机ENIAC已经小了不知道多少倍,计算功能也比ENIAC增长了N倍。
当年的操作系统好像是微软的MSDOS,只能使用键盘,屏幕上显示的内容也极其简陋,没什么图形化的界面,一切都靠纯文本。
不久有了微软的Windows,第一次接触鼠标和图标操作系统,不知道怎么准确地点击,移来移去,“小老鼠”要么跑得太快,要么停在错的地方。
随着对计算机的熟悉,各样功能也都慢慢用得顺手起来,计算机成了大家生活的一部分,一座通向知识的桥梁,沟通不可或缺的工具。而自己像个探索者,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新世界,就好像现在大家用chatgpt一样。:)
现如今,除了单位,通常家里也都是人手一机,甚至几机,搞得像个电脑控制室一样。
电脑成了个无限可能的工具。电子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推动了各个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功能远远超出最初的计算和数据处理。除了目前大红大紫的自动化和人工智能(AI)行业之外,计算机在其他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信息处理与存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互联网与通信,科学研究与模拟,教育与学习,娱乐与媒体,金融与商务,安全与防护,医疗健康,智能设备与物联网等,可以说离开了计算机,现代的社会几乎会彻底崩溃。很难想象没有发明计算机的时候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今天要聊聊最早的电子计算机是怎样问世的?
计算机的英语名词是Computer。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型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2月14号,恰巧就是情人节。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于1945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John Presper Eckert和John William Mauchly设计和建造。Eckert是电力工程学教授Mauchly博士的研究生,年仅24岁。ENIAC的开发经费最后高达48万美元。这个重大的事件标志着世界计算机和信息时代的开启。
ENIAC当时主要用于军事用途,需要很多数据的计算为弹道学计算提供支持,让炮弹能更准确地命中目标。
ENIAC使用了当时电子先进元件大约18,000个真空管,它的体积庞大,约占地167平方米,重达30吨。ENIAC是第一台完全电子的计算机,没使用任何机械零件,而是依赖电子真空管进行数据处理。使得ENIAC在速度和可靠性上相较于之前的机械计算机有了极大的突破。
它不仅是一台电子计算机,还是一种全自动化的机器,可以执行程序并进行高速计算。比起当时的机械计算设备,ENIAC的计算速度要快得多。每秒能执行约5,000次加法和357次乘法运算,在当时是个革命性的突破。
有意思的是,不同于现在硅谷大多数的男码农,那个时候女性被认为耐心、专注,更适合编程的工作,第一代程序员(Programmers)大都为女性,其代表是“ENIAC女团”的六名成员(Kathleen Antonelli,Jean Bartik,Frances “Betty” Holberton, Marlyn Meltzer, Frances Spence, Ruth Teitelbaum)。
ENIAC工作了10年后,于1955年10月退役后,保存在华盛顿的Smithsonian学会。
ENIAC的发明者Eckert和Mauchly还有其他的工作成就。
1946年,他们共同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计算机公司,Eckert-Mauchly计算机公司,Mauchly担任公司总裁。
1949年,该公司推出了使用磁带存储数据BINAC计算机。
1950年, Remington Rand公司收购了Eckert-Mauchly计算机公司,研究产生了UNIVAC(Universal Automatic Computer),当时每台计算机的卖价是一百万美元。
1955年,Remington Rand公司与Sperry Corporation合并,成立了Sperry-Rand。John Presper Eckert担任CEO。
1980年,Eckert和Mauchly获得了IEEE计算机协会先锋奖。
1986年,Sperry与Burroughs Corporation合并成为Unisys。Eckert一直在那里工作直到1989年退休。
1980年1月8日,Mauchly逝世。1995年6月3日,Eckert去世。
在研制这个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的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个是英国科学家Alan Turing,另一个是美籍匈牙利科学家John Von Neumann。Alan Turing的贡献主要建立了这个图灵机的这个理论模型,奠定了人工智能的基础。 而John Von Neumann第一个提出计算机体系结构设想,被称为这个计算机之父。Eckert认为,广为采用的术语“Von Neumann架构”应该被称为“Eckert架构”,因为“Von Neumann架构”的核心存储程序的概念是被他开发出来的。
大家可能听说过图灵奖(Turing Award),这是计算机协会(ACM)于1966年设立,奖励对计算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其名称来自A.M. Turing。图灵奖有“计算机界诺贝尔奖”之称。
计算机协会 (ACM) 和 IEEE 计算机学会联合颁发了另外Eckert-Mauchly奖,旨在表彰对数字系统和计算机架构做出贡献的人。该奖项于1979年首次颁发,以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的两位发明者的名字命名。
现在Eckert和Mauchly发明的计算机,已经成了我们口袋里的智能手机,每秒可以进行数十亿次的计算。Eckert曾经开玩笑地说:“如果你将自己一生的大部分心血都集中在一平方厘米的硅片上,那你会不会愿意呢?” ( “How would you like to have most of your life’s work end up on a square centimeter of silicon?”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第一次使用电脑的经历。:-)
还想把意思表达完整,故再写一贴。:)
在IBM PC(那时称微机)机 在中国流行以前,还有另一种微机也风行过一段时间,它就是苹果微机,和现在的苹果系列产品出自一个公司。苹果机出现在大学校园里,大概是在80年代初的几年内。因为经常死机,人称“烂苹果”,它应该出自乔布斯之手。:)后来的IBM PC,很快就将苹果微机淘汰。苹果微机还有手提计算机,数年后东山再起,打不死的乔布斯。:)
中国那时社会上的事情俺不清楚,没有亲戚朋友在大公司或大政府里上班。游戏厅里有没有俺不知道,因为俺从来就没有出入过游戏厅的记忆。:)电脑上打游戏,那是以后陪女儿一起玩的经历。:)
跟着菲儿涨知识,谢谢侬科普。周末来圆宅,请你吃王妃送来的流水席!
俺把注意力放在作者和留言的网友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时的年龄段位。:)菲儿鬼精鬼精的,不说是在上小学、初中或高中时第一次用IBM PC。:)那种基于MS DOS 操作系统的PC 机,大概从八三、八四年开始在大学里流行,在校园里的实验室和研究室里可以看到。从这里的留言来看,俺似乎接触计算机更早一些,:)似乎在83年的某个时间。第一次看到的计算机,就是象菲儿文中的第一张照片所显示的那样,占据了一个房间。那种计算机大概主要用于计算分析,但原始数据不能用键盘输入,而是通过纸带穿孔,将要输入的数据,先人为转化为二进制,然后在纸带上穿孔输入。当看到我们的老师,穿着白大卦,从闪烁着各种红绿灯的计算机后面走出的时候,他在俺心目中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
在俺本科的最后一年,还要选一门课,主要是学一种计算机语言,叫Algol 60 。在那门课里,我们学生要完成一份作业,把十进制的数字,manually转换成2进制。:)
谢谢菲儿一篇高质量的忆旧文章。
在之后的十五年里俺们中学又陆陆续续升级换代成PC机,从八十年代末开始的十几年间学校计算机兴趣小组几乎每年都有人入选国家队拿了很多信息学奥赛的奖牌。
我是1993年开始拥有第一台计算机,那时计算机很贵,我花了一万二千多买了一台组装台式计算机。我那时刚调到一间职业学校,要教电脑课,像五笔打字、MS DOS 操作系统、数据库,到后来教MS Word 和 MS Excel等。我从教无机和有机化学转到教电脑,现在教中文,下了不少功夫,想起来觉得好笑。
谢谢菲儿的回顾,没想到人类在1946年就发明了电脑,这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真是太迅猛!
1974年数力系进了一台国产DJS-21晶体管计算机,内存只有16K,运算速度5万次/秒(同时期IBM360大型机的运算速度是50万次/秒),机器占地面积很大,但没有现在用的显示器,主控台上有很多乒乓开关和显示用氖灯泡,可以检查内存单元的数据内容,氖泡显示的都是8421编码的二进制数据,程序和数据输入采用穿孔纸带,输出用电传打字机,当时只配有机器语言,磁鼓机没进来用不了高级语言,进机房要换拖鞋。当时迟群掌管教育口,要求高校教师在有条件情况下要学习计算机,从而掀起来一段计算机热,这可能是他文革期间干的不多的一件好事。针对这台计算机学校成立一个计算机培训班,每个系给教师3个名额,那时实行工农兵学员上讲台,由数力系两个工农兵学员讲课,从计算机的硬件基础讲起,然后进入机器语言学习,两个学生经常被我们问的不知如何解答,这时数力系的一个老讲师就过来解围,但不敢多说因为要以工农兵学员为主讲。我第一次上机用泰勒收敛级数编了一个计算e的机器语言程序,用穿孔机穿了3米多长的纸带,送入计算机后用了1分多钟打出了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的e值,我至今还保存着这卷50多年前的穿孔纸带。穿孔机上只有打字机键盘,没有显示器,若不小心按错一个键盘,上机后运行可能就会造成程序死机(死循环),大家最怕的就是控制台上显示死循环的欧米伽灯亮,有一次生物系一位老教授的程序出现了死循环,急得冒汗,我还帮他把几米长的纸带一排一排检查穿的孔,我对二进制的8421编码很熟悉,查错比较快。50多年前的计算机和现在的电脑没法比,现在智能手机的存贮量和运算速度起码是那时计算机的1百万倍以上,体积也缩小了无数倍。50年来我用过数不清数目的各式电脑,自己也拥有多台电脑,但第一次使用电脑的经历是难忘的,如果没有电脑,我们现在的生活会完全不一样,我很荣幸赶上了电脑时代。
美菲儿知识面真丰富,跟着美菲儿学历史,涨见识!
哇,成历史了。:)
”图灵的天才和他后来的悲剧让人扼腕,让人不得不感慨,社会对有创造力的人多一些包容,至少能让他们生存下来,社会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哎”,同意,图灵的经历实在坎坷。梵高也是。。。
没问题,我也是后来住了华尔道夫才知道的,多谢老朽告知。:)
我们现在有个废弃的旧楼,里面还放着我博导(白女)当年的计算机结果,是一个个孔在纸条上。
图灵的天才和他后来的悲剧让人扼腕,让人不得不感慨,社会对有创造力的人多一些包容,至少能让他们生存下来,社会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哎
==========
记得我们当时去计算机房,大家都要脱鞋
在瑞典医院工作时,一位东欧移民瑞典的医生,送了我一个带打印机(9针孔的)电脑,不是很大,界面不是图形,指令操作,那是属于我自己的一部个人计算机,我在上面用wordstar打中文,记得要背很多操作指令。我给先生打印了文章,那东欧医生知道了,对我竖起了大拇指,说这套计算机设备是他特意赶时髦给在瑞典Lund大学读书的侄女买的,可她不会用,束之高阁。呵呵。到了美国,自己家用的MS个人电脑是386,很惭愧,那时最喜欢的就是用它打游戏,俄罗斯方块等。
======================
菲儿写得真好!财经专家,美食家,旅游大咖在计算机领域也是一把好手,真心佩服!
电影《The Imitation Game》里,Alan Turing 参与设计和制造的电子计算机 Colossus 诞生更早,于 1944 年开始运行。
英国用它破解了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 Enigma 密码。
是不是它的功能单一,只能破解密码,所以不能被称为“通用型”电子计算机?
来美后读电脑,整天送餐端盘子赚学费,上了几个月还是晕头转向,第一次C语言考试,要我们写程序把“Hello"存起来,再倒着打印出来,我根本不会,拿了个F。以后工作几十年,就没用C写过程式,自己又得学好几种新语言。有这干劲学外语,估计西班牙语,阿拉伯语都会了 :)
计算机不懂,特别来感谢菲儿补充纠正关于希尔顿酒店集团的错误,过两天首页下来会改动。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orland_C%2B%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