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13)
2016 (141)
2017 (108)
2018 (77)
2020 (46)
这次回去虽然时间不长,但收获不小,除了见了家人,朋友,亲戚外,还见了几个大学的同学,一起去了和平饭店喝咖啡。原来我对校友会什么的,都是尽量地推,但疫情改变了我的想法,“珍惜曾经拥有过的一切”。
见面了自然是一通的神侃,大家竟然还记得我原来的头饰总是和衣服的颜色配的,还说我喜欢穿背带裙,拎牛津的公文包,不背书包,艾玛,这个头皮也要牵啊。老爸去法国出差,带回来一个藏青色扁扁的,牛津包,我有段时间在校园里真的就是天天拎着它去上课。童花头,白衬衣,背带裙是我当时的的标配。
岁月如梭,一转眼,大家的孩子都到了我们那时风华正茂的年龄。
大学的同学除了有的还在做外贸,有的现在是公司高管,还有的去了政府部门,金融界的不少,还有像我一样早就出国的,当然还有正准备润的,向我们详细咨询了海外的情况。
追忆同窗旧事,除了原来的趣事,糗事,还一起回顾了这三年发生的种种:封城时的苦,撒把时的痛,现如今的惘。最让大家难过的是留英,戴着金丝边眼镜,上课成天拿着个stick,举手投足间流露出贵族气息的“老克勒”杨老师在这次大撒吧中走了。”静待时光清浅,岁月流转,把酒言欢,梦里,青春与你我不似初见。“,大家一阵的唏嘘,感慨。。。。
夜色下的和平饭店
和平饭店原来由当年上海滩富豪家族的掌门人,沙逊爵士所拥有。原名叫华懋饭店,是上海市第一幢十层以上的大楼,当年在黄浦江畔的地位可与现今与它隔江相望的上海中心媲美,被称为“远东第一楼”。它也是国际饭店之前的最高建筑,是当时达官贵人社交和晚宴舞会必到之处。90年代和平饭店还接待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 2010年整个酒店全面修缮后改名为“Fairmont Peace Hotel”。
里面的装饰
这家和我们住的华尔道夫一样,都是古董历史酒店。
和平饭店的老年爵士乐吧是和平饭店的一大景,不仅在上海滩闻名遐迩,而且享誉全球,曾在一九九六年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世界最佳酒吧之一。据说这支老年爵士乐队,始建于改革开放后不久的1980年,当时为了让更多的外商来到外滩、留在外滩,和平饭店到处寻找,终于觅到了平均年龄超过七十岁、从专业乐团退休的老乐手。他们演出不是为了钱,而是因为对爵士乐的痴迷,他们大多在四十年代就已经是老上海著名的百乐门、大都会、仙乐斯和新仙林四大舞厅的乐师,擅长演奏三、四十年代的爵士名曲,瞬间就把人带回到了杯觥交错、轻歌曼舞的旧上海。老年爵士队接待过慕名前来听他们演奏的美国、英国、挪威、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乌拉圭等国家元首,应邀访问过美国、荷兰、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自己原来给局领导做翻译的时候,也经常带外商来这里听爵士乐。有次白天谈完判,大家在上海商城的日本餐馆吃生鱼片庆祝,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吃生鱼片,艾玛,胃里一阵的翻江倒海,差点在领导和外商面前出洋相。晚上和领导一起带外商来到了这里听爵士乐。记得有支曲子是约翰史特劳斯的《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他们一边吹着萨克斯,一边向观众挤眼,示意,气氛活跃,让外商很是欣赏。
老幺形容得好:爵士乐一响起来就想起电影里灯红酒绿,明星荟萃的旧上海,夜上海。现在那里的摆设也都恢复到了1929年时的样子。遗憾的是不同于原来每天晚上都有表演,现在一周只有几次,我们那晚没能赶上。
老年爵士队的视频
我没出国前, 我们项目几次活动在那儿办的。
你拍的照片, 太熟悉了。
客房里的大理石浴缸很漂亮,楼梯都是华丽精致洋气,二十年代外国人就在上海建造出那么华丽的酒店,两千年以后住在里面,满满的感叹!
谢谢菲儿亲又把我带回了那时的回忆。
80年代我曾与央视摄制组和上海电视台合拍电视节目。在上海时,有一位从北京过去的外企朋友请我晚上去和平饭店舞厅跳舞,记得乐池里的“老克拉”乐手们演奏很认真卖力的样子。:)那时的涉外饭店,好像没有护照、介绍信之类的不能随便入内,我朋友有护照、我有央视记者证进去没问题。饭店门口有些打扮时髦的女孩子,等待有人带她们进去参加舞会~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25182/201606/1032194.html
我们这次主要是旅,走马观花,又是住在酒店,所以写的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和朋友,同学,亲人见面,对上海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回头我也会上一些接地气文和片片,与大家分享。
拜读了你2005的上海好文,写得非常有意思,读得很感慨,华山路,希尔顿,哈哈哈。我大学毕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在希尔顿,后来才到北京的合资酒店搞员工培训。上海大马路看着高大上,其实边上的小马路就很挤,连南京路后面也是。哇,你还见了成龙,我回头找一下介绍他的旧文。
“爵士乐一响起来就想起电影里灯红酒绿,明星荟萃的旧上海,夜上海。是为享受。”,老幺描述得真好,回头加进去。
封城,封掉了不少上海人的梦想!
我第一次吃生鱼片的时候,觉得是生的,完全不能接受,后来就慢慢好了。尤其是现在,LD经常要去吃。羡慕你在日本,可以吃到最好的。
“ 老克勒”,这个词也渐行渐远了。是的,成为了历史。不过,我这次回去,看到马路上有的很有范的老太太,那打扮,叫一个精致,最主要的是气质,让我想到了“ 老克勒”。
看介绍老年爵士队演奏家的文说,他们有些人因为对爵士乐的迷恋,即便在禁锢的年代里,也会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用布块塞在萨克斯喇叭里,尽情地吹奏着只有在自己心里听得到的爵士乐。。。。
爵士乐一响起来就想起电影里灯红酒绿,明星荟萃的旧上海,夜上海。是为享受。谢谢菲儿分享!
上海封城之后觉醒的人不少。
上海,應該是中國最前衛的城市,上海人也是我在北美接觸最多的中國人。不像菲片繁多的高大上,我與上海擦肩的時候,(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15022/200710/19727.html )了解非常多的普通市民,上海人給我的印象非常好,居然在留學伙伴中也願意學習兩句上海話。
生鱼片(刺身)我最喜欢了,从一开始就没有违和感,现在每周都离不了,不过即使同一条金枪鱼,部位不同食感差别也很大。
我每次回南京都要参加我小学中学的同学聚会,大学同学分散在天南海北,相聚一次不容易呢,每次聚会也是一通的神侃,回忆当年感慨万千:))
“ 童花头,白衬衣,背带裙”,好清纯啊,馋照片~~
“ 老克勒”,这个词也渐行渐远了。
老年爵士队的演奏太有旧上海的氛围了
比较喜欢上海的老饭店,还是比较有格局的:)
菲儿总是去价格不菲的地方。诶、你是不是因此取名叫菲儿的呀。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25182/201805/1911.html
记得锦沧文华原来好像也是菲律宾的乐队。
我这次只在华尔道夫(原来的东风饭店)喝了咖啡,没注意晚上的乐队,回头问问LD有没有看见:)
哇,见到知音了,王妃好牛啊。我原来也是陪外商去看,后来和同学去过,也觉得贵呢。DannyBoy也是我喜欢的,握手!
90年代末我去上海和平饭店听老人爵士乐队,没人花300人民币进门,有一首DannyBoy是我喜欢的。
严重同意:))
点进来,拉到最下面没看到小菲菲,只好调动俺的想象力,使劲儿脑补以“童花头,白衬衣,背带裙“做标配的小女生。。。
童花头让我想起了城南旧事中的英子,背带裙让俺想到清纯动人的百惠,白衬衫让俺想到刚出道时的林芳兵……可惜留言发不了照片,不然一定给菲菲配张图,让大家铆劲儿猜猜:)))
这些酒店感觉象小时看的电影里演国民党高官的场面。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云台兄知道得真,查了下,还真是有这首词,真是服了!:)
梧桐兄对老客勒的由来很清楚啊,前两天看见有博友放了纽约老克勒的菜。
水星兄,帖子让网管放回去呀,这么棒的文!
同学有的条件很好的,当然出来也不容易。。。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25182/202304/23716.html
跟着菲儿游故乡,回忆往事。我小表姐的婚宴在和平饭店办的,记得里面很大很安静,去的比较多的是东风饭店,外滩的东风饭店不知还在吗?我爸妈家很多亲戚,我有很多表哥表姐,一年到头总有人办婚宴,老是有人请客,记忆中最好的一次是国际饭店,不知国际饭店还在吗?
这次有的同学,在政府部门的,对美国还是有看法的,天天广播上这样说。不过倒是没敢跟我急。还有同学就跟我们的看法比较近,他们反而差一点争起来,哈哈哈。
“童花头,白衬衣,背带裙是我当时的的标配。” 原来是缺照片。不过想着就是美少女一枚。
伏特加中的 醉生梦死,
爵士乐中的 糜烂疯狂
和平饭店是电视剧那个吗?这么高档的餐厅,一定很贵。
要润出来的同学是不是以为来了能跟你们一样?其实也需要奋斗一阵子的,虽然有钱不用打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