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7)
2009 (550)
2017 (1)
2018 (5)
2019 (4)
2020 (2)
2022 (60)
2023 (92)
2024 (64)
2025 (2)
亚包前中国军人战俘主管军官吴棪
在最初涉及到二战期间位于亚包的中国军人战俘集中营的资料时,对于中国军人最高官阶之主管军官的名字,因澳洲档案中所记载的,是其英文拼音Woo Yien,能读得出来,但具体到应是哪一个汉字,则一时间很难判断,待问过当年与之接触过的张荣煦先生后,他告诉我,是叫“吴炎”,并将其写了下来。我想这应该没有错,无论是从读音到实际的名字,都应该是这样的。因此,在行文中,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但最近读档,看到在一份英文证词后面,他所签的名字,与我们以前沿用的,还是有不同,即他的名是木字旁加赤日炎炎的炎——“棪”。因此,他的名字应该是“吴棪”,而非“吴炎”。而在台北的一位朋友,不久前在与我电话交谈中也透露说,我以前在贴文中所用的“吴炎”二字,与其在花名册中所登记者,在写法上有出入。这个“出入”,应该就是上面所说的“吴棪”二字。故借此予以更正。下面是从档案上截拍的吴棪签名,以供参考。
我在以前的贴文中曾经说过,按照澳大利亚的档案,最初的时候,吴棪的军阶是少校,但在1945年9月获得澳军解救之后,就改为中校了。最近读档时看到,在1946年底时的一份文件上,吴棪的军阶已经升为上校了。只是不知道在1947年遣返回中国之后,他的军阶是否会更上一层楼,进入少将行列呢?这个问题,还需查证更多的中文资料,才能解答之。
但无论如何,吴棪成为这批远离祖国,被日军关押在南太平洋岛上的1500多这个战俘的主管军官,是有一定道理的。根据一份档案资料,我们大致了解到,被日军从在中国的战俘营中甄选出来,送到新不列颠岛关押做苦工的战俘,主要来自二个地方,一是来自浙江最后汇集到上海的战俘营的战俘,二是来自南京老虎桥战俘集中营的战俘,二者相加,共为1504名。前者主要是在1942年5月开始的浙赣会战中被俘的国军正规部队的官兵,后者则是在江苏和附近的安徽等地所俘获的各种中国抗日游击部队甚至地方抗日自卫队的成员。我们前面所提供的国军67师吴坤上尉和新30师孔宪章上士的墓碑照片,他们所隶属的部队都是属于浙赣会战中的中国参战部队,而且67师(隶属86军)还是防守衢州的主力部队,新30师(隶属88军)则是在兰溪阻击日军进攻的主力,二支国军部队都打得相当顽强。日军在此役中阵亡的第十五师酒井直次师团长,就是被炸死在兰溪。因此,当上述墓碑照片被贴出后,有网友说,他们是来自印缅战区的中国远征军部队,我就对此提出过疑问,因为在1942年以前,新30师都属于第三战区的建制部队,它成为远征军新一军的部队还是在1943年以后。
再回头说浙赣会战中的衢州和兰溪。这二地最后都被日军攻陷,一些来不及撤退的国军,就成为了日军的俘虏,显然是有部分部队整建制地被日军所获,比如说,整营、整连地被俘获。因为据吴棪所述,他和他的部队共约504人,被日军俘获并逐渐转送到上海,汇集从南京而来的1000名不同系统游杂部队或自卫队的中国战俘,于1942年底从上海乘船,被运往新不列颠岛,于次年1月下旬抵达该地。在前面的介绍亚包中国军人战俘墓园中所埋葬的国军官兵的帖子里,我们提到,根据现有档案,死歿在这个热带岛国的中国战俘,最高军阶者为上校。也就是说,吴棪并非当时全部中国战俘中军阶最高者,但他成为最有权威的主管则是有道理的:他的部队是训练有素的,他是这支整建制部队的主管,有较高的威信,官兵之间的关系也较好,加上到达新不列颠岛后,日军将吴棪和他的部下以及其他的部分战俘,加起来共800人,交由驻守在亚包的日军26兵站警备队负责看管做苦工,余下的那700人则配属给其它日军部队管理监视。因此,当时吴棪已经是这批中国战俘的实际主管,在那位上校死亡之后,中国战俘中就再也没有比他军阶更高者,故在盟军一解放亚包,吴棪就成为这支来自不同系统的前战俘中国军队的最高负责人,管理这支特殊的中国军队,负起与盟军占领当局及中国驻澳大利亚使团的联络责任,以争取让这些饱经苦难的中国抗日将士尽早回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