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雄风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张发奎的成功与失败 /王唯廉

(2008-09-05 06:33:38) 下一个

张发奎的成功与失败

王唯廉

南征胜利露头骨 

    张发奎现在虽远没有到盖棺论定的时候,但在目前的失意是无可讳言的了。但他的确是出过风头的,谁都知道十六年武汉共产政府,他与唐生智是两大柱石,在武汉政府将要失败之前,可说是他的全盛时代。他之露头骨,是在十四年底南征的时候,那时他是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在南征以前,他的大名知者甚少,在南征琼崖邓本殷的时候,他很出力,所以南征胜利以后,他也渐为人所注意。 

北伐时仅一师长 

    但在十五年北伐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师长,地位并不显赫。在北伐的时候,出发前方的,除了蒋总司令唐总指挥而外,就是王柏龄指挥的第一军两师(第一军军长何应钦留守东江);鲁涤平指挥的第二军三师(第二军军长谭延闓在后方代理国府主席);第三军朱培德部三师;陈铭枢指挥的第四军两师(第十师陈铭枢部,第十二师张发奎部,时四军军长李济琛因任总参谋长,率第十一师陈济棠部,第十三师徐景唐部,留守后方);第六军程潜部三师;第七军李宗仁部三师;第八军唐生智部三师,一共一十九个师、张发奎不过是一十九个师长中的一位。 

四七八军逞威风 

在前方打得最倒霉的是王柏龄指挥的一军,王指挥官在前方有名的是『开炮即跑、每战必败』。二六两军,则打得平平常常,至于第四第七第八三军,则遇敌必胜,无坚弗克,军威之盛,吴佩孚闻而胆寒,赵恒惕无心向战。下衡阳,下长沙,下武汉,下南昌,下九江,均以四七八军为首功,故当时四七八军威震远近,而四军尤居首焉。 

几场大胜称铁军 

    衡阳之役、固应以八军为首功,而张发奎部实亦有奇功焉。当时张为十二师师长,统率朱晖日之第三十四团,缪培南之第三十五团,黄琪翔之第三十六团。而独立团叶挺部,有时亦归张指挥。各团作战之勇,实可夸张。岳阳之下,四军居首功,而汀泗桥贺胜桥两役,尤为张发奎及叶挺部属所建之奇功。以故武汉之下,论功行赏,四军当居第一位。武汉下后,又转战江西,马迴岭之役,叶挺黄琪翔歼孙传芳主力部队于此,而南昌乃得大定。如是四军称铁军焉。 

论功升任副军长 

    蒋总司令以四军厥功甚伟,乃以陈铭枢升十一军军长,该军系新编,以十师为基础,另外成立二十四,二十六两师。张发奎则升任第四军副军长,除原有之第十二师外,复新编二十五师,张既升任副军长,乃以黄琪翔升任十二师师长;以朱晖日升任廿五师师长,而以叶挺副之,盖此时叶挺之独立团,已编成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也。 

陈走兼併十一军 

    未几,武汉恢复党权运动起,陈铭枢潜离武汉,往南京投蒋,而张发奎在武汉极力反蒋,武汉政府成立,宁汉分裂后,原来陈铭枢之第十一军亦交张指挥,盖此时张已被任命为第四军军长兼第十一军军长矣。此时陈部之高级将领,亦均潜往南京,故均由张另委。计当时张发奎统辖之第四军,副军长黄琪翔,属十一师师长黄琪翔,副师长缪培南,辖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团;第二十五师师长朱晖日,副师长李汉魂,辖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三团;十一军副军长朱晖日,属第十师师长蔡廷锴,辖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团;第二十四师师长叶挺,辖七十,七十一,七十二三团;第二十六师师长许志锐,辖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三团。此外每军各有一个特务营,一个工兵营,一个炮兵营。其实力之厚,可与唐生智抗衡。 

努力反蒋的原因 

    在武汉时代,张发奎是努力反蒋的一分子;他之所以反蒋,实缘他的头脑简单,易被利用;他的部下,共产分子本来很多,而与他有历史关系,往来最秘的邓演达,又是反蒋的中心分子,环境如此,所以自然要倾向反蒋了。 

讨奉时期之张发奎 

    宁汉分裂以后,张发奎以辖有两军精锐之师,故地位之重要,不亚于唐生智。当时武汉方面对于东征(与南京宣战)与北伐(讨伐奉军),本有两派意见,张发奎则极力主张东征讨蒋,且军队已开始东调,但是时汪适至汉,反对东征,鲍罗廷亦主张北伐甚力,故武汉政府决定移东征之师以北伐。以唐生智为第四方面军总指挥,而张则为第四方面军第一纵队司令官。其第一纵队所辖之队伍,除张原辖之第四军第十一军外,尚有贺龙之独立第五师,亦由张指挥。 

    在河南讨奉战争中,张发奎部一战而下汝南,再战而围上蔡,而东西洪桥;逍遥镇,宋庄诸役,每战必胜,铁军之威,发挥无遗。临颖十里头一战,才为给奉军致命之伤,从此武汉北伐军得长驱而入郑州开封矣。 

升任总指挥——全盛时代 

    北伐凯旋,而张之威声乃愈隆重。武汉政府升之为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其部队已编成三军及各种直属部队,兵力在八万以上矣。当时张之部属系统如下: 

    总指挥部总指挥张发奎 

    俄顾问特罗 

    参谋长谢婴白 

    秘书长高语罕 

    政治部主任郭沬若 

    警卫团团长卢德铭 

    炮兵营 第一营营长罗某 第二营营长王某 

    宪兵营 第一营营长李某 第二营营长廖某 

    第四军军长黄琪翔 政治部主任廖乾吾 

        第十二师师长缪培南 

        第二十一师师长富双英(奉军改编) 

        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汉魂 

    第十一军军长朱晖日 政治部主任徐名鸿 

        第十师师长蔡廷锴 

        第二十四师师长叶挺 

        第二十六师师长许志锐 

    第二十军军长贺龙 政治部主任周逸群 

        第一师师长贺锦斋 

        第二师师长秦光远 

        第三师师长周逸群(原来教导团改编) 

    当时张发奎既辖有三军九个师,且系最精锐之师。故其声威,顿驾唐生智之上。这可算是张发奎一生中的全盛时期。但可惜此时武汉政府,已近崩溃,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东征乎?南旋乎? 

    当张发奎讨奉归来之日,武汉政局已至无办法之际,张为自己找出路计,主张征东讨蒋,唐生智亦极力主张非东征无以挽救武汉之危局。但此时一部分共党则主张将张发奎军队带回广东,重建革命根据地。此时之张发奎,在徘徊于东征乎。南旋乎?两者主张之间而莫能自决。 

反共乎?联共乎? 

    时武汉已弥漫反共空气,但共党在军队方面之基础即在张发奎部,故武汉政府之反共,待决于张发奎者,其关系极为重要。张氏本人,实不主张反共,因张之部队,共产党势力最厚也。所以张发奎在总指挥部报告:『我们如果分共,还有什么』?所以他又说:『我们与共产党同志生死都在一起』。 

张部之共党势力 

    张之部队,在所辖三军中,贺龙之二十军,几全然在共党手中,如欲反共,二十军非完全牺牲不可。在十一军中,二十四师师长叶挺是共党,所以二十四师整个是在共党手中。蔡廷锴之第十师,三个团长中有两个团长是共党(三十团团长范尽,二十九团团长彭铭),九个营长有四个营长是共党。许志锐之二十六师,共党较少,但也有一个团长(七十七团团长许继慎)三个营长与六个连长。在第四军中,缪培南的十二师,三个团长中有两个共党(三十四团团长赵某,三十五团团长梁秉枢),营连长更多。二十五师中有一个共党团长(七十三团团长周士第),六个营长和很多连排长。总指挥部直属部队警卫团长卢德铭是共党,炮兵营第二营与宪兵第一营营长都是共党。至于政治工作人员是更不待说了。 

反共之严重损失 

    张发奎虽不主张分共,但汪精卫唐生智逼之甚急,无奈何,乃毅然将部队东开江西,声言将东征袭南京,是七月下旬事也。时汪唐既决心反共,张如不明投共反国,则势难容共。故七月三十日之牯岭会议,汪唐张孙(科)等共同决议实力反共,但此时贺龙叶挺之军队已开南昌,实际已不能指挥,故终酿八一之南昌暴动。南昌暴动发生后,张发奎所部之公开投往共党者,既有贺龙之二十军全部三师;叶挺之二十四师全部;蔡廷锴之第十师全部(蔡部后即脱离共党入福建);二十五师之七十三七十四两团。此五个师又两个团,均随南昌暴动与俱去矣。时张所剩之部队,仅有第四军之十二师,第十一军之二十六师两个师而已。盖四军之二十一师,原系收编奉军,不投共而投奉,已离张去北方矣。至张之直属部队警卫团,因团长系共党,营连排长尤多,故当南昌暴动之后,已被解散。而十二师又有一部叛变投共,二十六师之七十七团,因团长系共党,亦被解散。故此时张之实力,已损失四分之三,不足两师人矣。故当南昌暴动消息传来之日,张痛哭流泪曰:汪先生害了我。 

极力补充又用共 

    反共以后,既已去四分之三,其焦头烂额之状,不忍形容。张为保存实力计,不敢与贺叶战,乃极力补充,将武汉总政治部之教导营及中央军校学生,合编为教导团,将七十七团及警卫团之解散兵卒,合编为警备团。无如此两团团长,均为共党主持,前者系叶剑英,后者系梁秉枢。 

与贺叶分道扬镳 

    贺叶南昌暴动后不久,张即率部至南昌,但此时贺叶已去四五日矣。张至南昌后,声言追击贺叶,实则贺叶走赣东,而张则率部由赣南长驱入粤,名为追击,实则分道扬镳,图入粤也。 

以妻孥露质入粤 

    自贺叶叛后,张已深感绝无办法。乃遣人送去妻子入粤,为质于李济琛,请求容纳其入粤,李许之,故张得由赣南入粤。 

又上汪先生的当 

    张至粤后,仍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因沿路收编得些杂色部队,势力又逐渐雄厚,是时汪精卫不得志于南京,南下入粤,令张发生在粤起事。张乃乘李济琛赴沪之机会,于十一月十七日(十六年)在广州揭护党之旗,驱逐黄绍雄,企图独霸广州,但未几共党暴动(十二月十一日),张又大呼汪先生害了我。盖无此政变,共党不能暴动也。 

退东江精锐尽失 

    共党暴动后,虽不久平息,但桂军自西江反攻,张不得已,退入东江。桂军又追入东江,剧战三场,张发奎大败,精锐损失殆尽,师长许志锐且阵亡焉。自从此次失败以后,张发奎即一蹶不振,至于今日。 

原载《现代史料》第一集(上海,海天出版社,1933年)

网上见【析世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鬼谷雄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子玉的评论:
这是在下10几20年前曾经涉足的研究范围而已。许多人只相信某一方的说法,故这里的资料或者能提供当时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更多方面的观察。希望能与各位分享。
子玉 回复 悄悄话 朋友,你哪搞的这么多史料?是不是你家庭背景的关系?不过这些很有意思,让历史更靠近真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