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雄风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得与失—杨忠勇博士的人生之旅(之一)

(2007-05-03 05:29:04) 下一个


第一章 家世渊源 多彩青少年

1 、八百余载 家世数源流

引子

      2004 年初春,正值桃花含苞待放、楊柳剛剛冒出綠芽时节,杨忠勇博士与夫人杨麦金美氏首次踏上了中国河南省的土地,受到河南省侨联和郑州、洛阳和开封三市政府的热情接待。在中原大地河南省访问期间,每到一地,杨忠勇总是很激动地对人说:“我回到老家了!”的确如此,杨氏夫妇此行访豫的主要目的,就是晋谒杨氏宗族的祖地。事实上,这是杨氏夫妇多年来的愿望之一。

金门杨氏渊源

       杨氏夫妇都是从马来西亚移居澳大利亚的,但杨忠勇的父母早年则是来自中国的福建金门。杨氏宗族,久居福建省金门岛,据族谱记载,已逾二十余世。然其远祖,溯其源流,则来自中州大地,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王朝,而且还贵为皇亲国戚,距今已有 800 多年的历史。
       据载,南宋末年,度宗皇帝召浙江人杨氏进宫,纳为美人,不久就为度宗诞下一子,即赵是「上“曰”下“正” 」。赵是初封为吉王,杨美人也母以子贵升封为淑妃。淑妃家先祖原自中原河南汤阴县,经数度迁徙,定居于浙江。杨淑妃有兄名亮节,宋末时考中进士,曾仕度宗朝为官,在某城担任过守将。当 1270 年代初忽必烈大帝令元兵大举南侵灭宋、元兵铁骑一路南追以擒杀宋室人员时,杨亮节奉度宗之命,陪同淑妃与吉王等人,随从度宗等朝廷文武官员逃离京城临安(今杭州),以避元兵追杀。这一行人几经颠沛流离,沿途忍饥挨饿,辗转迁徙几千里,最终到达福建省的福安(今福州),在那里建立起南宋的偏安小朝廷。作为国舅的杨亮节,也在此担任福州观察使提举吉王府行事。不久,赵是 ( 杨淑妃所生之子 ) 由吉王升封为益王,遂后在 1276 年,年仅九岁的赵是在福州被大臣们扶为皇帝 ( 后为南宋末朝臣子称为端宗 ) ,作为新皇帝的母亲,淑妃遂被册封为皇太后。水涨船高,杨亮吉也被升任为处置使。 1278 年,终日处于担惊受怕和颠沛流离之中的端宗因病久治不愈,殁于粤东冈洲 ( 今香港一带 ) 。一年之后的 1279 年,刚即帝位的南宋朝末帝赵丙「 」被元兵追至粤东,随宰相陆秀夫蹈海赴难而去,皇太后 ( 即杨淑妃 ) 也投海殉国,南宋覆亡。
       南宋覆亡时,杨亮节正有事于闽粤边界,从而逃脱了与其他南宋大臣一起被元兵俘杀的命运。为避免被俘和家破人亡,也为家庭寻找一安身立命之所,杨亮节遂携三子晓宿夜行,风雨兼程辗转迁徙,备尝艰辛,到处寻觅避难之地,最后不得不离开大陆,买棹浮海而至金门岛。杨亮节在几经颠沛流离之后,定居于金门官澳和后屿,成为金门杨氏宗族的开基始祖。在金门湖美的杨氏祖祠中,有一副对联“就一本而观勿忘金山衍流,合四时以祭须忆澳水分源”,即是提醒杨氏后裔不可忘记其祖先与中原大地的渊源关系。而按照金门杨氏自十一世祖开始的辈份排列 ( 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忠、肃、恭、懿、宣、慈、惠、和 ) ,杨忠勇即为杨亮节的第十九代孙。忠勇曾在 1971 年的寒食节期间回到金门,拜谒祖居地,并担任宗族的值祭,带领杨氏后裔祭拜祖先。
       金门杨氏始祖杨亮节原为文人,因是皇亲国戚,亦由此曾在朝廷中担任过相当的职位,与一般人相比,自有其比较安逸舒适的生活。但因生长在战乱之际,出仕于动荡之时,文不足以安邦,武不能够御敌,故惟有举家避难,以寻找一个能安身立命、开创其家庭幸福生活之地。在南迁过程中,杨亮节带领家人,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终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新的地方安顿下来。先祖杨亮节的这段经历,给其后代树立了不惧艰难险阻、积极克服困难、努力去追求理想和幸福、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榜样,鼓舞和激励着金门杨氏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去努力开拓和不断进取,遂使其子孙衣食有着,后世族裔繁衍,蔚成气候。正如金门杨氏祠堂的后柱对联所言:
        世族开湖山,喜见族大世昌;
        源流分澳水,欣看源远流长。

杨清廉南洋谋生

        金门杨氏始祖来到岛上开基數百年之后, 1902 年,杨忠勇的父亲杨清廉(原名杨诚廉,移居马来后改为现名)诞生在金门岛上湖美乡的一个小村庄里,是杨笃杯家中最小的儿子。其時,金門島雖遠離大陸,可避戰亂,溫飽無憂,但对于年轻的杨清廉来说,这里希望渺茫,因为金门岛上的居民世世代代皆以务农和渔业为生,难有大的发展。以前科举时代金门人士虽曾有出岛致仕的例子,但在杨清廉出生后不久,清王朝就被迫废除了科举考试,兴办新学;随后清王朝在 1911 年垮台,历史进入民国时期,科举致仕的路子也不通了。
       杨清廉在孩童时期,其父母就决定将他送往当地的私塾读书,以便让其学到点经世致用的知识。家里人原本期望通过此举,使他日后能在金门所能找得到的高尚行业中,获得一席之地,多挣些钱,改善家人的生活素质。通过上学,杨清廉对中国的书法艺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领悟力。为此,他的父母对其期望更高,全家在财力物力上均给予倾力支持,冀盼他能通过这些学问,日后大有出息。
        及至长大,杨清廉开始意识到,困守孤岛将难以发展,他向往着走出金门岛,到外面的世界一展身手。当时,金门居民象许多闽、粤人士一样,漂洋过海到外埠谋生就业,以谋求更好的生活,已经相当普遍,下南洋 ( 即现在的东南亚各地 ) 是很时髦的事。因为当时的南洋是许多中国人,尤其是闽、粤两省沿海的居民,梦想得以养家糊口、发财致富、最终能衣锦还乡的主要目的地,主要是那里 ( 如马来亚 ) 发现了许多的矿藏,比如锡矿等等,这些如雨后春笋般新开采的矿山,需要大量的劳工和苦力,从而吸引了大批的中国移民。在二十世纪初,整个东南亚都处于大力开发和生产的时期,这对于年輕的杨清廉来说,意味着有很多的机会,他愿意前往那个地方,寻找和发掘这些机会。
        如果有亲戚或熟人在南洋,则到那里之后,生活会比较容易安顿下来。杨家的邻居蔡夫人吕氏 ( 人称之为“老姑” ) 和她的继女黄金切,不久前移居到马来亚谋生。杨清廉记得,老姑是缠足,有一对“三寸金莲”的小脚,走起路来步履蹒跚。尽管如此,老姑待人真诚,乐于助人,总是忙忙碌碌地操持家务,给年青的杨清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女人缠脚,据说起源于五代时期。五代南唐后主李煜以才子著称,举凡诗歌词赋,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他身边的嫔妃宫女,也都各有所长。其中一个名唤育娘的嫔妃,美丽多才,能歌善舞,颇得后主欢心。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其以帛缠足,使脚纤小,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其舞姿袅袅婷婷,更加优美。因育娘的脚缠得只有三寸左右长短,便叫做“三寸金莲”。李后主见育娘缠足好看,就命宫女们都缠起足来。后来,这恶习流传到民间,人们也开始把“三寸金莲”当做女人的纤弱之美。及至宋代,民间已开始出现缠足习俗。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遂後朝代更替,纏足之風也隨之消長興衰。 1911 年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覆亡,随着西方文明的输入,此習俗才被逐渐废弃。黄金切小时候在金门虽然也曾被迫裹过脚,但移居马来亚之后,就将脚放开了,故其双脚并不怎么受缠足的影响,仍行动自如。
        从街坊邻居口中,杨清廉得知,老姑母女目下正与老姑的堂兄住在吧生坡,这是马来半岛雪兰莪州的一个大镇子。拖着一对小脚而行动迟缓的老姑,在那里给人当保姆和做清洁工,以赚取生活费。在吧生坡,老姑的堂兄开有一间建材行,叫做枋廊,生意相当红火。该商行专为当地吧生坡繁荣的建筑业供应木材,在当地颇为富裕。杨清廉意识到,以他目前所受到的那些教育,他很有可能在这间枋廊谋到一份差事,并可由此学习一些基本的经商之道和营生技艺,以便日后有朝一日自己创业之用。他深信,如能前往马来亚,这是一个他终老在金门岛上也无法遇上的大好发展良机。因此,当他刚满 18 岁时,便下决心只身南投,像他的始祖一样,不远万里,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就这样,杨清廉义无反顾地离开了生他养他的金门岛湖美乡。而此一去便是四十年,直到 1960 年代,才有机会携夫人及儿子回老家拜谒祖地。
       下南洋的第一站,是到福建省的厦门,然后从这里乘船南行。金门岛距厦门港约三十海里,当时,这个距离通常需乘坐数小时的木帆船方可抵达。第二站是新加坡。就当时的条件而言,要到那里,需从厦门搭乘輪船前往。当时的这种轮船大多是客货混装的滚装船,以载货为主,而留给乘客的空间十分窄小,条件相当恶劣。当年,杨清廉和其他几百位梦想下南洋发财和谋求更好生活的中国年青人,乘坐的就是这种滚装船。在航行途中,他们这些乘客被船主从一个货舱换到另一个货舱,不断地折腾来折腾去,备尝艰辛,因为在此段航程中,轮船会停靠在不同的港口,不停地卸货和上货。第三站则是从新加坡到吧生坡,这一段路程是从新加坡埠出发,沿着马来半岛北上,需时约数星期之久。
       从金门啟程开始这段下南洋的旅程,历时约兩个月,杨清廉才最终抵达目的地。当旅途结束时,他因长时间的舟车劳顿,已是身心疲惫之极。幸好,杨清廉在吧生坡受到老姑的热情接待,他乘機请求老姑的堂兄给他安排一份工作。最终,他如愿以偿,成为这间建材行枋廊的一名伙计。他的责任是记帐、统计日常的交易和处理来往文书等。在此后相当長的一段时间里,杨清廉的生活过得相对安逸。对比以前在金门的日子,清廉觉得,从金门买棹南投、离乡背井前往吧生坡的艰难旅程,是十分值得的。他为自己当时做出的下南洋的正确决定深感庆幸。
       然而,杨清廉并不满足于其生活现状。经过几年的历练,他现在已经有了经验,学到了建材行的经营之道,掌握了经商的窍门,故而想觅地开创属于自己的生意。此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定下决心,不再需要依赖老姑堂兄的关照,开始寻找机会实施其自立门户的计划。

2 、父母双亲 创业艰难多

创业

        在建材行枋廊当伙计期间,杨清廉很博老姑的欢心。在商行的业务上,他勤奋好学,处处留心,热情待客,是一个好伙计;同时,他又很有进取心,总想更上一层楼,以便将来过上好日子。在待人接物上,他也十分周到,尤其对长辈和帮助过他的人,总是彬彬有礼,知恩图报,照顾有加,其人品为上下左右所称道。因此,在吧生坡的建材行工作四年后,即 1924 年,当黄金切刚满 16 岁,清廉也已 22 岁时,就由老姑做主,将黄金切许配给他。黃金切溫柔賢淑,克勤克儉,與清廉青梅竹馬,相知甚深。得此佳偶,杨清廉自是满心欢喜。两人旋即择日,拜堂成婚。
       新婚燕尔,小俩口就为未来盘算了。当时,摆在杨清廉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是,如何去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意,以支持这个新的家庭和以后即将要增加的人口。他是一个诚实忠信之人,不想在吧生坡另开一间建材行,来与老姑堂兄的建材行竞争,故决定到另一个镇子去开创自己的生意。在过去的四年商行伙计生涯中,杨清廉受益非浅。因为他在吧生坡的商行中居住和生活,得以近距离的学习如何做生意和与顾客打交道。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以及不断的用心揣摩,此时他已对如何经营建材行之道了然于胸,自信已具备了创业的条件。經過一番權衡比較,他选中了瓜拉雪兰莪来开始他的生意。当时,該地是一个由英国公司主持开发的小镇子,位于马来半岛西部海岸,距吧生坡北行大约 50 公里处。由此,瓜拉雪兰莪就成为杨清廉公司从诞生、发展到壮大的发祥地。
        一旦计划妥当,杨清廉便雷厉风行起来。当时瓜拉雪兰莪刚刚开埠,尚处于初创阶段,设施不全,水电皆无,而且房屋稀少,要在这样的地方创业,刚开始连房子都没得住。同时,这里一边面海,另一边则是丛林环绕,蚊孓滋生,环境较为恶劣。这时的瓜拉雪兰莪还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渔村,只是在沿着瓜拉雪兰莪河的岸边有着几排少得可怜的店铺房屋而已。要在这样的地方创业,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可是,杨清廉相信自己的眼光,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已经看准了,便义无反顾。由于刚开埠的瓜拉雪兰莪一切条件尚差,且创业也需要一定时日,加上婚后妻子又已有身孕,此时如一同前往那里,则多有不便。为此,杨清廉便先将新婚妻子安置在吧生坡,让她与其继母老姑同住,以便有個照应。待这一切安排妥贴之后,他便只身前往瓜拉雪兰莪创业。
       初到瓜拉雪兰莪时,杨清廉也象许多瓜拉雪兰莪的居民一样,先从事贩鱼生意,希冀以此来積累他所计划开设的建材行所需的經費。但因市场有限,竞争激烈,贩鱼生意惨淡经营,难以维持。他很快便意识到,他必须放弃販魚生意,全力以赴地开创建材行的木板生意,方能脱颖而出,因为此时其周边地区的村镇对木材的需求量大增,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于是,他设法从一位朋友处借来了一笔钱,先在镇子外租赁了一公顷的土地。这样,属于杨清廉自己的建利栈枋廊,便在瓜拉雪兰莪河边开业了。
       建利栈枋廊刚开业时,杨清廉主要是从吧生坡老姑的堂兄那里购进木板和其它建材,然后用牛车咄?/span>50 公里以外的瓜拉雪兰莪,再转手出售。当时通常是在吃过晚饭之后夜间赶路,次日天亮就可抵达目的地。杨清廉为了经营其在瓜拉雪兰莪的生意,不知经历了多少这样的夜路和长途跋涉,其间风餐露宿,备受煎熬。因为当时他的妻子还住在吧生坡,而他的生意则主要在瓜拉雪兰莪,他只能把时间这样分割开来,风尘仆仆地奔波于两地之间。直到 1932 年,他才在瓜拉雪兰莪河邊建起了一座商用和家居兩用的高脚木屋,即属于自己的枋廊,有了安身立命之所。此时,已是他结婚八年之後,已有了四个孩子。他的妻子黄金切遂携带其在吧生坡出生的长子忠成、次子忠义、三子忠礼和长女宝珠,从吧生坡搬遷过来,与他团聚在一起。此后,他也就一直定居于此,未曾离开过。

定居瓜拉雪兰莪

       在迁居瓜拉雪兰莪的最初几年里,杨清廉和黄金切俩口子胼手胝足,支撑起这个家,起早摸黑地经营着他们的枋廊。他现在除了有妻室,还有四张嗷嗷待哺的嘴需要去喂养,他无法松懈自己,惟有努力挣钱养家,别无选择。杨家也曾碰到过无米下锅的时候,饱尝饥饿的滋味。曾经有过一天,全家没有一粒米,几个孩子饿得哀声连连,其状甚惨。所幸苍天有眼,救命菩萨终于出现。那天,一个马来男人来到店里买了一批木板。拿着这笔钱,黄金切飞快地赶到米店,买了一大包米,让家里人饱餐一顿,才躲过这一次饥饿之劫。
       上述的困难局面很快被撐了过去,好运開始降临到杨家。瓜拉雪兰莪开始进入大力开发的高峰期,不仅是这个镇子,其周围地区的村镇,对建材的需求量也都急剧增加。杨清廉的生意也水涨船高,日见起色。为适应这种需求,杨清廉开始将其木材的供货渠道伸展到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地区柔佛州的哥打丁宜锯木厂。这些木材用一种平底的大舯舡船从海路运到瓜拉雪兰莪,卸货后,就堆放在靠近雪兰莪河边的建利栈枋廊门口。
随着杨家生意好转,黄金切也不断有喜上身。在这里,她为杨清廉生下了另外五个孩子,即四子忠智、五子忠实、六子忠勇、次女宝玉和么女宝莲。所有这些孩子都是由这个家庭中的长者 ─ 外婆接生的。这个外婆,就是清廉 18 岁时只身南投到马来亚,曾热情接待他的老姑。

杨忠勇出世

       忠勇于 1937 年 11 月 30 日诞生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的瓜拉雪兰莪。他是由长着一对“三寸金莲”的小脚,操劳一生的外婆接生的,接生的地点就在与其父亲的枋廊相连的一间小房子里,接生时只有一盆热水和几条毛巾。当时接生的条件之所以这么简陋,是因为 1937 年的时候,在瓜拉雪兰莪及其附近还没有医院。所幸忠勇生下来时身体健康,家境也较好,生活无虑。
       忠勇是杨清廉的第六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在杨家九个孩子中,排行第七。在他的下面,还有兩个妹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