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雄风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昆士兰华人社区杰出人物选(17)-刘海纳:澳华文化交流独行侠-享有盛誉的“文化大使”姜文教授

(2007-05-02 05:40:27) 下一个

         
-享有盛誉的“文化大使”姜文教授
刘海纳

    提起姜孝慈这个名字,布里斯本华人社区或许并无多少人知晓,但是姜文老师的大名,在当地华人社区,却是耳熟能详。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凡在格理菲思大学亚洲与国际研究学院就读过的澳洲和其它地方来的学生,都难以忘怀她那清脆悦耳、抑扬顿挫的北京话以及生动形象的讲课。

    姜文(Elizabeth Chiang),原名姜孝慈,祖籍山东蓬莱,1933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49年随家迁往台湾。现居住在有“阳光之州”美称的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本市。在中学和大学读书期间,姜文便投身电台播音和采编工作;大学毕业后,在台湾任教多年,而后在美国任客座教授。1975年来澳,从事中文教学达二十多年之久,桃李满园。现虽已从大学退休,但较前更忙,仍担任布里斯本一所中学和一家学院的海外学生顾问,还在天主教下属的一所中文学校担任义务教学工作。

    姜文教授是第一位受聘于澳洲国立格理菲思大学担任专职中文教学的中国人。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她始终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由于她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声誉远播,故而吸引了许多澳洲青年学子前来格理菲思大学学习中文。这在一九七十年代的澳洲是绝无仅有的。格理菲思大学的亚洲研究,尤其是中国问题的研究,一直在澳洲享有盛誉,这其中也有姜文的贡献。因为她工作出色,成绩突出,聘期竟由原来的三年延至1996年,因积劳失声而退休。时年,姜文已届六十三岁。

    教学之余,姜文以个人身份,多次奔走于澳洲与台湾两地,为两地的留学生争取奖学金。在她的努力之下,前后共有六十位成绩优秀的中文系学生获得奖学金,赴台湾深造中文。与此同时,她还多方奔走呼号,促进澳洲与台湾的文化交流。在历尽艰辛,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终于在一九七十年代中期至一九八十年代初期的八年间,先后在澳洲各地举办了三十次大型或特大型文化艺术展览。这些展览的特点是“只展不销”,目的在于大力宣传和推广中华文化,让更多的澳洲人了解并尊重外来文化,而并非商业性的展览。这些展览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大,展期之久,人数之多,为前所未有。从这些活动中所展现出姜文的那颗拳拳赤子之心,真是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成长在动荡年代    献身于文化传播

    姜文出身于一个富有的官宦家庭。父亲早年曾与民国初年便任司法部长的王宠惠为同班同学,后在东北屡任要职;母亲则毕业于湖南女子师范学校,是早期女子冲破封建意识接受新式教育的先驱。这一家庭文化背景对姜文日后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姜文兄妹三人,皆在各自的领域建树不凡,成绩卓著。大哥是外交官,曾任台湾驻挪威总领事;二哥则在东北师范大学任教授。

    高小时期,姜文曾就读于长春、青岛等地。因外婆家在北京,也常往来于北京和长春两地,故而能讲很地道的北京话。1945年,随家由长春迁至青岛,途中于皇姑屯被俄军抢劫一空,以致家境渐贫,全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仅靠十一岁的姜文与湖南籍母亲以绣花为生。当生活稍有转机时,姜文遂考入天主教圣功女子中学读初中一年级。因考试成绩在前三名,故获免费读书。1949年,大陆政权易手,全家随国民政府撤退,移居台湾。同年在高雄女子中学就读,按程度直接跳入高一。

    读书之余,姜文除在电台主持播音外,还负责采编、制作等全套工作。姜文还是台湾第一位开创实况广播的记者。1954年,她考入台北师范学院(后改名为台北师范大学)。学业虽繁忙,仍坚持在电台工作。大学四年期间,曾三次获全国大专院校辩论与演讲冠军,并多次获语文、音乐大奖。1958年,以优秀成绩毕业后,受聘于台北师范学院,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等职。由于其教学成绩突出,曾获中国文艺协会颁发的“文艺教育奖”和中国语文学会颁发的“语文奖”等大奖。

    1974年,姜文应聘为美国佛吉尼亚州立大学客座教授。期间,曾在教学之余,就读于该校的教育研究所,获得心理辅导硕士学位。她还利用业余时间,举办了多次大型中国文化展览,如《中华民族历代服装展》、《当代名画展》、《剪纸艺术展》和《台湾电影展》等,深受当地人士的好评。当地最大的报纸《Richmond News Leader》曾在1975425日发表评论,称这些展览为“有史以来最成功之中华历史介绍”,并以整版作图文介绍。

拓荒教学二十余载  澳华学生共享其利

    1975年,应澳洲国立格理菲思大学亚洲与国际研究学院院长何炳郁教授(曾任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主任)之邀,姜文远涉重洋,从美国前来澳洲,担任该校专职汉语讲师。

    姜文不仅能讲一口标准流利、清脆悦耳的国语,而且熟谙英语,会说日语。更重要的是,她为人正直,热情爽快,性格活泼开朗,是个才思敏捷,精明强干,说话干脆,办事利落的人。此外,她学识渊博,有很深的文学造诣,而且能歌善舞。她兴趣广泛,喜欢结交朋友,而且极具爱心,乐于助人。这些鲜明的个性与专长,都给她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并有助于她在汉语教学领域的开拓及取得巨大的成就。

    首先,姜文开创了格理菲思大学汉语教学的新篇章。制定教学大纲,规范教学内容,编写中文教材,都是从零开始,需要不断的探索。正因如此,每走一步,都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如今格理菲思大学的汉语教学已具规模,这其中浸透着姜文和她的同事们的多少心血,回想起来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其次,为了编写一套适合澳洲当地需要的中文教材,姜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手头幻灯、图片等资料,用记录影片的方式制作中文教材,别具创意。”对此,“我们感到欣慰与钦佩”。1981年,时任台湾新闻局长的宋楚瑜先生曾如此称赞道。她编写的《实用中英文会话》教材,于1981年由台北中正书局出版。该教材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易学易懂。学生们感到兴趣盎然,学而不厌。当时,格理菲思大学就读中文的学生人数之多,在澳洲各大学中名列前茅,由此可见姜文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之一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姜文在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之余,更以私人身份自费往来于澳洲与台湾两地,热心为澳洲学生争取奖学金赴台湾深造中文,为澳洲学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学习汉语通道。仅在1976-1981年的五年间,姜文就为格理菲思大学的四十五名学生和昆士兰大学的十五名学生争取到了台湾的奖学金,使他们得以顺利地前往台北师范大学的国语中心及国语日报中心深造。澳洲的学生们亦可藉此机会,耳闻目睹并亲身体验台湾的生活。此举的直接后果是,掀起了大批澳洲青年到格理菲思大学和昆士兰大学选修中文课程的热潮。

    姜文在帮助台湾学生争取奖学金赴澳洲学习方面亦不遗余力,第一位得到帮助而荣获奖学金者,为当时台湾历史博物馆秘书姜慧音。这一结果更是来之不易。当时,台湾学生欲赴澳留学,必须先到香港的澳洲总领事馆面试。而申请香港签证的手续又十分繁杂。为减少台湾学生辗转奔波之苦,姜文曾先后三次赴香港,与总领事馆有关人员商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对方派员前去台北面试学生。因该馆的一位秘书曾是姜文的学生,亦积极协助推动,从而成功地促成了这件大事:总领事馆同意每年九月派人去台北,就地为台湾学生进行英语测试。此举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也就应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老话。对于玉成此事,姜文功不可没。但造福他人,为青年人默默开路是姜文一贯的宗旨,因此,她对此总是避口不谈,难怪有人赞她“只做不说”。

举办各类展览三十余次    推广中华文化不遗余力

    一九七十年代中期,澳洲的“白澳政策”阴云仍浓。身为大学讲师的姜文,看到许多亚裔人士在公共场合经常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和歧视,极为愤慨。她认为,这是因为人们缺乏对其它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由此产生出“唯我独尊”之举的结果。作为传播文化的使者以及澳洲多元文化的实行者,她感到有责任和义务把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文明史,用各种视觉的形式,展现和介绍给澳洲,使人们尽可能地透过各类展览等不同形式,增加对东方文化的了解,开拓视野,以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消除其对异族及其文化的抗拒感。于是,姜文怀着满腔热忱,走上了一条充满艰辛而忘我奋斗的路。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751983年间,姜文就成功地组织并主持了30次大型或特大型文化艺术展,以及不计其数的中小型文化展览。大型以上的展览,地点多选在布里斯本首屈一指的市政府大厅或青年学生聚集的大学校园内;中小型展览则设在地区图书馆、购物中心及中小学校。展览内容极其丰富:从图书图片到名人字画;从儿童书刊到精巧玩具;从幻灯录像到影片欣赏;从传统歌舞到民族服装;从剪纸艺术到邮票精品;从手工艺术到陶瓷精品;从传统美学到饮食文化。洋洋大观,从古到今,真是包罗万象,令人叹为观止。

    1975年至1982年这八年间,姜文先后在澳大利亚主办了大型书刊字画展达九次;组办各类歌舞同乐会达十次之多。换言之,平均每年举办一次书画展和歌舞会。此外,还举办了四次图片、幻灯展;两次邮票、剪纸展;以及陶瓷、手工艺展各一次。1982年,姜文还成功地组织了“澳洲国际青年爱华访问演出团”的赴台表演。仅从上述提及的这些展览和活动,便可见其推广中华文化、致力于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的魄力,亦可想象出在成功地组织这些活动的背后的艰辛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况且,当时的澳洲,华人甚少,在几乎没有社团支持的情况下,姜文仅凭借个人微薄的力量,不屈不挠,只身闯荡于澳洲和台湾之间,默默地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播种工作搭桥铺路。这崇高的献身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在各种展览中,参展的展品以及参观访问人数之多,亦难以统计。上至州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交口称赞。难怪布里斯本市政府在1982年给姜文的感谢信中称:“奇特的中国文化展,引起了大众广泛浓厚的兴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极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并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称:“活动之成功是罕见的。”

    1975年,刚刚就职于格理菲思大学讲师的姜文,便首次成功地在布里斯本市政大厅举办了《大台北展》。展览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出台湾美丽的自然风光,奇妙的风土人情以及现代化的大都市风貌。参展图片均系当年新近摄制的艺术图片和幻灯片中的一时之选。这次展览在当地获得了普遍好评。

    1976年,在布里斯本市政大厅举办的《当代名人书画展》,曾轰动一时。当时,有报导说本地澳洲人从未见到过如此美观别致的中国字画。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让人耳目一新。

    1977年,除在同一地点举办了《台湾邮票展》和《中国名人字画展》外,姜文还在格理菲思大学和布里斯本州立中学组织了“中国歌舞表演”。表演者均是由姜文挑选出来的越南华裔青年(因当时华人极少之故)。她和女儿手把手地教这些青年跳中国传统民族舞,如蒙古舞和新疆舞等。为了突出宣传效果,她还购置了多套华丽的艺术服装,并自购衣料,请人制作旗袍以供表演之用。为了表演成功,她事必躬亲,一丝不苟,不厌其烦,终于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而在1978年于布里斯本屯宝商城 (Toombul Shopping Centre) 举办的“中华民国文化展”,更见其匠心独具。这些展品皆来自姜文自家珍藏的字画。她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台湾当代名画呢?这还得从1967年说起。当年的台湾仅有一家电视公司,即台湾电视公司。原节目部主任何贻谋先生慕名三度亲临姜府,邀请姜文主持创办该台的“艺文夜谭”节目。姜文这个名字就是这时启用的艺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姜文除主持播音外,还负责采编、制作等全套工作。在采访名家时,这些人多会赠字作画留念。这就是这些字画的来历。在一周的展期中,人潮汹涌。后又应观众要求,八个月后再度展出。虽然后来发现丢失了一些珍贵的字画,但姜文仍然高兴地说:“人们喜爱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办展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中华文化,所以我的目的还是达到了”。仅仅从这番话里,便透露出姜文为了推广中华文化而不计个人损失的博大胸襟。

    19787月在布里斯本市政府开幕的“亚洲周”活动期间,应昆士兰州澳亚协会主席柯美浓女士之邀,姜文又主办了《中华现代绘画展》,展出了包括黄君璧、刘延涛、胡克敏在内的六十位当代著名画家的六十幅国画精品。台湾《中央日报》于1978616日以“名家国画六十幅今运澳洲展览”为题,对此做了详细报道。并称此举“为增进澳洲民间对台湾的认识与了解,谱写了又一曲新篇章”。

    1979年于布里斯本市政大厅举办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展》。展出的上万件传统和现代的工艺精品,使观众大饱眼福,加深了当地人士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1980年于布里斯本市政厅举办的《中国新年同乐会》,姜文别出心裁,邀请众多澳洲人士,以品尝中国食品的方式,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一时传为佳话。在品尝完姜文及其朋友们制作的精致可口的包子、饺子、炒面、炒饭及各种卤味和点心等二十多种中国食品之后,举行了大型的中外人士祭祖仪式。首先,由组织并主持这次活动的姜文教授郑重地在大堂中央摆放华人祖先牌位,讲述祖先功德,然后带领众人祭拜祖先。应邀出席聚会的议会议长亦不例外,愉快地参加了这神圣的祭祖仪式。短短的仪式,不仅使身临其境的中国人增添了民族自尊感,也使澳洲各界人士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有了切身的体会。此举对减轻和消除白澳政策的阴影,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1年是姜文举办大型活动的巅峰年。元月30日和31日,为庆祝中国新年,举办了《中国民俗欣赏会》。在节日里,人们可以观赏到中国传统婚礼仪式,英姿飒爽的剑舞,刚健英武的山地功夫表演以及构思绝妙、活灵活现的民俗风情展示。同期还举办有《中国手工艺展》,为节日的布里斯本平添了几分色彩。澳洲《信使报》198124日曾对此予以专文报道。在接受采访时,姜文表示:“我们想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也使在当地出生和居住的炎黄子孙能更好地庆祝中国新年这一节日”。

    鉴于人们对中文图书的偏爱,在举办前几次书展的基础上,姜文又大胆尝试了巡回图书展。先后在布里斯本、墨尔本和悉尼数次成功展出,盛况空前。此外,在格理菲思大学的校庆特展上,中国图书、幻灯、影片、邮票、服装等,汇集一堂,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面,使人们为之倾倒。198110月在格理菲思大学举办的《中国剪纸艺术展》,特邀台湾当代剪纸大师陈辉教授现场讲授中国剪纸历史并当场献艺,其精彩表演博得了来自各国的师生交口称赞。

    1982年是姜文举办中华文化系列展最具特殊意义的一年。是年1月,轰动台湾和澳洲两地的特别节目是“澳洲国际青年爱华访问演出团”。台湾《中央日报》、《民生报》、《新闻报》都相继报道了这一盛事。《民生报》198216日的报导称,“由旅澳侨胞姜文教授率领的‘澳华访问团’在为期两周的演出中,为台湾民众带来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澳洲、纽西兰、新几内亚以及意大利等地的、充满乡土气息的歌舞节目”。18日的《中华日报》载文说:“访问团成员由七国十五位青年组成,其中笛手科士达,曾被列入《澳洲名人录》,另一位手风琴演奏者乔治,曾在法国音乐团任指挥”。《新闻报》110日评论说:“访问团虽不是澳洲水平最高的艺术团体,但由于团员们对中华文化的喜爱,因此演出特别卖力。优美的呼啦草裙舞,博得了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当演出进入尾声时,演员们以《高山青》及中文合唱《梅花》为精彩的结束,以表孺慕中华文化之情。”而“访问团除在台大等校演出外,还赴前线作劳军表演,被称之为‘历年来最成功的访问团’,使台湾军民异常感动”。因而获台湾国防部特种奖。

    同年8月,原成功举办的《中华民国邮票展》经扩充后,又假布里斯本城重新展出。据展出之英文说明,计有展品146框,内容计分:(一)、中国的文化传统;(二)、中华民国的诞生;(三)、今日的中华民国等三大部分。此次展览应台湾邮政总局之请,还代售邮票,以应集邮人士之需(据台湾邮政总局局长简而康函)。展前,有海报、折页及其它途径配合宣传。由于组织周密,准备充分,宣传有方,故而观众踊跃,展出效果极佳,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一位来自北京的青年集邮爱好者曾在感谢信中写道:“此次邮展中的邮票精品,其构思之独特,造型之完美,设计之独创,印刷之精美,颇具风格,堪称上乘佳品。因而使我从客观上加深了对台湾的了解和认识”。邮展仅仅展出四天,可幕后策划人姜文为此所付出的心血又何止这些!诚如台湾邮政总局局长简而康先生在函中评价的那样:“姜教授在多方阻挠下,排除万难,使展品顺利展出。爱国热忱,令人钦敬。”

    姜文之所以能够连续多年举办这些展览,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台湾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台湾历史博物馆、交通部邮政总局、手工艺品推广中心、中央图书馆、新闻局、国内出版界及文化工作委员会、新闻出版处等,从各方面为之提供了方便。

    除成功举办三十次大型文化艺术展览外,姜文还多次促成了台湾和澳洲两地的民间互访。比如在教育领域,19791981年间,先后促成了布里斯本格理菲思大学校长魏约翰、墨尔本莫乃斯大学和昆士兰大学校长的赴台访问。在文化领域,1980年促成了台湾历史博物馆何浩天馆长、艺术学院院长李奇茂、陈丹诚及古玩鉴赏专家姚梦贾等5人访问团,文化大学高炎教授等 27人舞蹈团和艺专乐团赴澳演出。在其它领域,亦颇有建树。例如,1981年陪同澳亚协会主席柯美浓女士访台,1986年陪同黄金海岸市长访台,并促成其与台南、台北等市缔结友好姐妹城市,1988年陪同捷克画家赴台作画并举办个人画展等等。这些活动增进了台湾民众对外来优秀文化的了解。

    1985年,姜文重返中国大陆访问。在新疆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她所作的题为“澳洲与中国问题研究”的讲座,深受师生欢迎,促进了当地学术界对澳洲的认识和研究。同年,她在广西师范学院作身心辅导等课题的研究,给该校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事业有成鹊誉四起  “文化大使”实至名归

    姜文教授自1975年来到澳洲,二十多年来辛勤开垦,默默耕耘于澳华文化交流这片沃土之上。无论是教中文、搞交流,还是举办展览、促进双边友谊,她都竭其所能,尽职尽责。她为澳洲和台湾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肯定,被誉为“文化大使”。可是,她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之大,身心所受的痛苦之深,有时所受的误解之大,却鲜为人知。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依然咬紧牙关,义无反顾。她认为沉默是金,时间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她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将个人名利荣辱置之度外,忘我地工作。后来虽病魔缠身,仍一如既往,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奋进,冲破了一道又一道的障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终于取得了可喜的局面。如今,华人社区已兵多将广,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如火如荼。姜文花费大量心血,在澳华文化交流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二十多年,所期望的不正是今天这样一种局面吗?!

    姜文呕心沥血为之奋斗的事业,也得到了澳洲和台湾政府的高度评价。诚如原台湾外交部长蒋彦士给姜文的致谢函中所言:“女士关心国事,致力海外中华文化播种工作,备极辛劳,不胜佩慰”。一句“致力海外中华文化播种工作”,道出了姜文生命的真谛。台湾国民大会议会议长郭骥先生也在信中写道:“女士精明能干,为国民外交劳怨不辞,尤为佩慰。”台湾《联合报》创办人王惕吾先生亦称:“女士对中澳国民外交之促进,贡献良多,至感佩慰。”台湾烟酒公卖局局长顾斌的信中,简明扼要地概括姜文为“频年海外,以私人身份,牺牲个人休假而大力宣扬中华文化。爱国情操令人肃然起敬。”“女士对促进中澳文化交流,贡献显著。”“多年辛劳播种,欣见开花结果。”可见,姜文被誉之为“文化大使”,确是实至名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