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雄风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玉与中国文化传承─ 中华文化系列讲座专题“辨玉说翠”题解

(2007-04-22 05:52:52) 下一个


鬼谷雄风
 


玉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人从原始社会进化到文明社会时起,中国就已开始生产有玉;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中华文化传统思想的形成,玉文化也与之相始相随,成为博大精深之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考古发掘所得的实物来看,中国对玉的开采、雕琢以及玉器的使用,大致上诞生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已有一万年的历史。在上古国家成型的初期,玉器就一直作为重要的祭具和瑞器,被中华民族的先祖视作与神明祖先沟通的媒介物。近几十年来,从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遗址及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来众多不同形制的玉器,便说明了玉及其玉器在中华文明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此后经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玉的开采和玉器的使用更为广泛和普遍,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民爱玉、尊玉的民族文化与心理,中国也因之有“玉石之国”的美誉。由于玉器的广泛使用,玉的价值也不断升高,以致到了与生命同价、与国家兴旺相关的境地,“玉石俱焚”这个成语,就说明了玉石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就是著名的“卞和与和氏璧”的故事。

据《韩非子》一书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人名叫卞和,在荆山东麓的一个山洞内获得一块玉璞,也就是内部包含着美玉的石头,他随即将这块玉璞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对此心存疑虑,便叫来玉匠进行鉴别。因那玉匠乃平庸之辈,根本不识货,看了之后就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已。厉王认为卞和欺君,乃下令砍断了他的左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这块玉璞去献给武王。武王也叫来玉匠予以鉴别,但这玉匠看了后还是不识货,告诉武王说,卞和所献的仍只不过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武王也同厉王一样认为卞和欺君,下令让人砍了他的右脚。到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又想去献玉,可是此时他双足俱废,再也无法行走了,只好把玉璞抱在怀里,爬到荆山脚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眼泪流完了,从眼角溢出来的竟是一滴滴的鲜血。文王听到有关卞和哭玉的消息后,遂派人询问其痛哭的原因,问他:“天下人因犯罪被砍断脚者很多,你为何哭得如此悲伤啊!”卞和回答说:“我并非因为双脚被砍断而悲伤,我所痛心者,是珍贵的玉石被看成是普通的石头,忠贞的人却被当成了骗子!”文王得知后,将卞和请进王宫,令玉匠凿开玉璞,果不其然,里面是一块美仑美奂的玉石!经过精心制作,这块玉石被制成了一块圆形玉璧。文王为卞和平反昭雪,并将玉璧命名为“和氏璧”,以纪念卞和的忠贞。后来,这块“和氏璧”流落到了赵国,从而引出了动人的“完璧归赵”故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这块“和氏璧”制成了玉玺,亦即皇帝的印章,以象征皇权无上,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传国玉玺”。

从上述“和氏璧”的故事及其归宿,可以看出,玉在中国具有着崇高的地位。从现存的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可以看到,有关“玉”的字不断出现。在现有的汉字中,从玉的字就有近500个之多。而用玉所组的词句词组更是无计其数。简言之,汉字中的珍宝等物皆与玉有关,“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美好、高尚和尊贵的字眼和象征。比如说,皇帝的“皇”字,即由“白”和“王”组成,可见,洁白玲珑剔透的玉一定是美好高贵的;另一个字是“玉”,是“王”字加一点,可见国王是一定要佩戴美玉,方显其高贵尊严。而传国玉玺也一定要用美玉雕琢,方显出其无比珍贵、价值连城。这也可以解释上面提到的秦始皇为何要用“和氏璧”制成玉玺,以象征其皇权的无上威力。

成于汉代的《说文解字》(作者:许慎)这样来解释玉:“玉,石之美者”,形象地和精确地从其物质的特性和观感两个方面阐述了它的概念,故古人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物。我们随手可以从古代诗文中找到这样的句子和成语,“千样玛瑙万样玉”、“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洁冰清”、“玉树琼花”、“琼楼玉宇”、“玉不琢不成器”、“抛砖引玉”、“金玉良缘”、“锦衣玉食”、“金口玉言”、“玉骨冰肌”、“香消玉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金枝玉叶”…… 

正因为古人知玉、用玉、也爱玉,使玉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使古人在对玉质的认识和制玉的追求过程中,形成了明确的玉文化思想体系。正如英国人李约瑟在其《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所说,“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春秋时期,孔子就认为“君子比德于玉”。时人曾询问孔子,为何他喜玉蔑石?孔子答曰,玉有仁、义、礼、乐、忠、德等十一德。由此可见,以玉比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成了儒家文化主宰人的思想准则。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

今人在继承玉文化传统的同时,对玉器的追求有增无减。从佩戴、家居工艺品摆设,到个人以投资方式收藏古玉以及作为地区旅游纪念的主要消费品,玉器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但如何鉴赏、如何收藏、如何辨别,这里面就大有学问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人都具有这些学问的。人们除了要对玉(和翡翠)的历史有所了解之外,还需要进行多方的探索,具备专门的知识。比如说,如何鉴别玉的质地,什么是上品玉器,什么又是下品玉器;挑选玉器时,应如何注意玉的色泽,怎样了解玉材的特性,如何判断和挑选玉件的色泽和纹饰,以及如何鉴定古玉和判断古玉作伪?此外,古人早有“佳石如玉”之说,对外行人而言,如何避免购买到那些“以石代玉”的赝品,也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上述种种问题,给我们许多人在挑选玉件时因难辨真伪而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来自中国西安的韩保林先生,就是一位宝石鉴定的专家。1954年出生的韩保林,自幼酷爱艺术,及至年长,乃尊父训,承祖业,潜心研习珠宝玉石。曾多次赴和阗,下缅甸,探荒漠,钻深山,虽历经坎坷磨难,然矢志不改,而终有所悟。1990年代在西安创办依林昌珠宝行,三年后发展为四家连锁店,跻身于西安市最大的综合性宝玉石私人店之列。因其店品种繁多而又专业,被多所大学地质系、珠宝系定位为校外实习点。韩先生曾先后担任陕西省观赏石协会副秘书长、陕西省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宝玉石协会观赏石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长安大学地质系珠宝专业客座教授等职。

因此,由韩先生来为中华文化艺术节的中华文化系列讲座主讲《辨玉说翠》专题,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珍宝玉石知识,解答有关玉和翠方面的问题,对于加深我们对玉与翠的了解,将是可以期待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