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一家

一家之言,细品清茶浊酒; 大家之路,阅尽江北海东。
正文

那年高考(连载完)

(2007-06-22 18:06:18) 下一个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和母亲

十二、新生

清华1977级的学生班级,按学校惯例,称为“七字班”,共有一千零一十七名学生。

当年的新生入校,不像现在有父母相陪,全都是自己一个人,背着行李被褥,右手拎着装满衣物的旅行袋,左手提着盛着脸盆的网兜,条件好一点的,还有一个小书箱。

我们系的新生住在一号楼,当时是最北面的一栋学生宿舍。每个房间住6个人,3张上下铺的木床。幸运的是,我们班列在新生名单最后的4名同学,被分到最后一个房间。这四人除我之外,一位来自北京,一位来自黑龙江,一位来自江苏,后两位都是应届生。

全班三十几个同学,大家来自祖国各地,多数是男生,只有7个女生,这在清华已经是比例很高的了。班里年龄最大的是两位已经三十岁的老大哥,最小的是两位只有十五岁的小弟弟。那年已过二十的我,在班里排行正好在中间。

入学后不久,1978年的高考就开始了,那是文革后的第一次全国统考。记得已入校的我们,还找来1978年的高考题做了一遍,估算着自己如果晚考半年的话,是否还能够上清华。

半年后,1978级新生就入学了。我们77级这一届学生当新生当得最短。

1978级新生入校后,我们才逐渐发现,原来清华77级和78级加起来,才是专业完整的一届学生。据说,当初中央刚刚决定恢复高考时,清华本不想按照文革时期延续的冬季招生,打算统一恢复到夏季招生。但邓小平不同意,他认为清华应该带头参加文革后的第一次招生。这样,清华只好改变了计划,不过只招了一半的专业,余下的一半留给了78年招生。

清华的这种做法,并不是为了应付中央,而是遵循着教学规律。在半年之内,接连进来两届学生,许多院校都吃不消,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实验室及教学设备也不够用,学生宿舍和食堂更是拥挤不堪。而清华却没有出现上述的情况,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从师资配备到学生食宿的各个层面,整个教学体系全都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运行着。

我们就这样,和全国各校的1977级新生一道,开始了新的校园生活。

高考,已经成为过去,前面的考试更多。


尾声

北京,清华大学主楼,正门前面的石阶上,有一块石头与众不同。

远远望去,它和整个主楼建筑融为一体,丝毫看不出有什么区别。走得越近,它的颜色仿佛越深,直到看见在它上面刻着的一行字……

那是清华1977级学生留给母校的毕业纪念,也是我留在清华园里唯一的创意。

三十年前的那次高考,和由此而诞生的1977级那一届学生,横跨九州,纵越十载,注定会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承担着自己应肩负的重任,如同清华主楼门前的那块石头,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我的朋友们,如果你有机会去清华园,一定代我去看看那块石头。也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你会听到它,在轻轻地讲着一个故事……

那是一个年轻人那年高考前后的故事,他的入学,他的录取,他的考试,和他的梦想……还有他的父亲,他的校长,他的老师,和那位副团长……


(全文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