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一家

一家之言,细品清茶浊酒; 大家之路,阅尽江北海东。
正文

那年高考(连载9)

(2007-06-19 17:47:15) 下一个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和母亲


九、理化

那年高考,物理和化学是同一张卷,是四门考试中的最后一科。

写到理化考试,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尽管我在3月的一篇博文中已经讲过一次了。

至今,我也不知道这个人是谁,是他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故事发生在理化考试的最后三十分钟里:

那是最后一门考试。考第一门时还是满屋子考生的教室里,越考人越少,最后只剩下不过十个人,显得冷冷清清。

临近结束的时候,省市领导们在高考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前来考场慰问。考场负责人带着这些人,直接走到并围在了我的身后。

当时我已经基本上答完了,正在做最后的检查。我就听着那位考场负责人,对着领导和专家们小声地介绍着我:整个考场这两天,我发现就这小子考得好。今天理化卷最后这道题,只有他答上来了。

我耳朵在听,心里那个得意呀!

我还记得那张理化考卷共十道大题,物理五道,化学五道。他提到的那道题,是化学部分最后一题。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道有机化学的物质鉴别题,根据其化学性质,分析出是什么物质,并画出分子结构式。

我很喜欢这类物质鉴别题,由表及里,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最后揭开物质真相,很象一部情节紧凑、节奏鲜明的推理片。

这道题现在看来很容易,可在当年却很有难度,因为文革中不少中学连有机化学都没有教过。可我们在学校里学过,而且我们班主任就是化学老师,我们的化学成绩都很好。

那道化学题,给出了该物质的五个化学性质,当分析到第四个化学性质时,我就已经知道答案了:这家伙是一个苯环带两个羟基!

可我当时却大意了:一个苯环带两个羟基具有邻基、间基和对基三种结构形式。而我随手就画出了邻基形式的分子结构式。

正在我洋洋得意,以为稳拿这10分的时候,检查工作的那些领导和专家们已经走出了教室。

但我能感觉到,有一个人没走,仍然站在我的身后。就是这个人,用手指轻轻点了点我的考卷上最后那道化学题。他只说了六个字:

“仔细检查检查”,这六个字,我一辈子都铭记在心。

当时,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题中我所忽略了的第五个化学性质在告诉我:它不是邻基,是间基!

等我改对了答案,再回过头来准备谢谢他的时候,那个人已经不见了!

后来,当我无数次把这个故事讲给朋友们听的时候,大家都说,那个人没准儿正是出题者。他是爱才心切,才不惜违规提醒你。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我至今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姓什么叫什么,我甚至不知道他长得什么样子。我也不知道他现在哪里,在做什么。但我心中却一直深藏着对他的思念与感激。因为没有他,我就考不上那所我心仪已久、终生炽爱的清华,就不会有我这三十年如此丰富的人生。

如同三十年前的那次高考,我会一直记住他的,并且永远不会忘记。是他的慈爱,让当年那个年轻人感动一生,效仿一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