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和母亲
四、选择
有人说,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的确,人生进退起伏,都是因为选择。回首往事,有人为当初的选择而暗自庆幸,也有人为曾经的选择而懊悔终生。
那年高考,每个考生都要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选择文科或理科,另一个是选择学校及专业。
对多数人来讲,第一个选择是很容易作出的。而对我,却并非那么简单。开始,我犹豫了很长时间,是学文还是学理。
从我的学习成绩上看,文理科相当,不分仲伯;从我的爱好和兴趣上讲,有点偏向文科。而且,中学毕业后,文科的知识用得多,理科的知识忘得多。
我父亲坚决反对我学文科,对他,这好像没有什么可商量的。我想其中可能主要来自于他一生的经验与教训。父亲一生效忠马列,追寻真理,喜爱文学。文革中却惨遭迫害,深受打击,命运跌宕,生活磨难。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走同样的路。另外,当年也流行着一种误解,好像只有理科成绩不行的人才去报考文科。所以,父亲认为我没有理由不报考理科。
有时,我也想过,我们人生的许多次选择,其实都不是自己作出的,大多都是别人加给我们的。这样一久,真正到了需要你自己作出选择的时候,你反而会很茫然。
从小学到中学,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很突出。现在到了放弃的时候,内心里实在有点舍不得。记得,当我决定报考理科的那天,我最后一次又翻了一遍已经浏览多次的全国各大学文科专业招考名录。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北京大学新闻系那年在我省有1个招生名额。我不知道,后来是谁进了那个专业。说句玩笑话,他实在应该感谢我的父亲,以我的总分和语文单科成绩,如果我报了那个专业,很可能就没有他的份儿了。
第二个选择,就是填报高考志愿,对每一年的考生都是最难的,对三十年前的那一批考生尤其难。
那年高考的报志愿,是在考试之前进行的。这就是说,是在考试成绩未知的前提下,来选择你所报考的学校及专业,这与现在高考的报志愿有明显的不同。对我们来讲,当一切都是头一次的时候,如何选择学校,如何填报专业,无疑是对我们最大的一次挑战,其关键性和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考试本身。
和现在高考填报志愿的多层多重选择不同,那年高考填报志愿的表格上,只给考生3个志愿栏,外加1个服从分配栏。
如同我们一生,命运只给三次机会。
父亲认为,我填两个志愿就够了。父亲和我商定的方案是:第一志愿报吉林大学物理系,第二志愿报医科大学医疗系。父亲一生工作在医大,希望我也能够学医。另外,那年医大招生的老师,他们不仅同父亲很熟,而且也都认识我,从小看着我长大的,同样希望能把我招进医大。
吉林大学是一所非常好的大学,离医大很近,我家当时就在吉大和医大的交界处。我们时常钻进吉大校园,溜进吉大在解放大路两旁的教学楼里。后来,吉林大学建了一个新校园。说来很巧,新校园的规划和设计,是由我毕业后分配到的那家设计院完成的,那都是后话了。
当年,我一直认为,能够考进吉林大学,就已经是非常非常满意了!至于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开始时想都不敢想,更不用提填进自己的志愿里了。
人生就是这样,凡遇高人指点,方可峰回路转,才会别有洞天。否则,我将终生与中国的最高学府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