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一家

一家之言,细品清茶浊酒; 大家之路,阅尽江北海东。
正文

那年高考(连载1)

(2007-06-11 20:31:25) 下一个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和母亲


我永远记得,三十年前那个冬天,参加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那一天,市里下着漫天大雪。我起得很早,一步一步踏在尚无人走过的雪路上,两脚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吱吱的声音。我抄着小南湖那条近路,怀里揣着那张小小的准考证,赶赴离家很远的考场……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

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那条小路,早已不见了;当年的那一片湖泽,也不见踪影,到处是新盖的高楼大厦。

三十年过去了!当年关怀我参加高考的父亲母亲都去世了;当年辅导我参加高考的校长老师们也都老了,有的都不在了;当年鼓励我支持我参加高考的领导和同志们如今大多已经退休了;同我一起复习一起参加高考的同事和同学们也已多年失去了联系……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

好像一切一切都已经非常非常遥远了。然而,那一年参加高考前前后后的一幕一幕,仍然十分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当中,永远不会淡漠。

三十年前高考的故事,要从在那之前的一次征兵讲起……


一、梦想

到大学读书,是我多年的梦想,也是我父亲母亲他们几代人的梦想。

当年,上大学是要从工农兵里选拔并保送的,不可以从中学直接上大学。所以,当我于1974年6月从吉林师大附中(现在叫东北师大附中)毕业时,只能满怀豪情地去农村插队落户,成为一名知识青年。

到农村插队的第二年入冬后不久,县里开始征兵,许多知识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当时,县知青办临时调我到县武装部协助征兵工作。

那一年,来我县征兵的是二炮某部。负责接兵的是一位副团长,和我同住在县武装部的招待所。不知为什么,他就是看上了我,非要带我走不可。白天大家一起忙,晚上他总是来我们房间,边和我聊天边做我的思想工作。

开始,我一直婉言回绝他。不是我不想当兵,而是我太想上大学了。其实,参军在当年不仅是件很光荣的事情,而且是知青离开农村的一条捷径。所以,有很多知青和当地青年一起,想尽办法要当上兵,以摆脱在农村的艰苦生活。

慢慢地,我实在有点架不住他的软磨硬泡,特别是当他知道我的心思后,向我承诺到部队后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保送我上大学。我有点动心了。

一天晚上,我对他说:这样吧,我先打个长途电话同父亲商量一下,然后再决定是否跟你走。他马上站了起来,说:好啊,你跟我来!

他领我到他的办公室,指着桌上的一部电话说:你就用它打,随便你打到哪儿。我知道,那是一部军用电话。

当时我父亲正带队在内蒙古草原上巡回医疗,按当年的通讯条件,是很难找得到的。不过,在那位副团长的帮助下,动用了部队的通讯设施和人员,居然很快就和我父亲联系上并通了话。

父亲在电话里明确表示不同意我参军,尽管他当年也是一个人从老家跑出来,参军到四野的。父亲的态度很坚决,他对我说:你已经插队快满两年了,很快就有资格被保送上大学,或者被抽调回城,不要因参军而失去以后上大学的机会。

那位副团长,站在电话旁,他好像什么都听到了。等我放下电话后,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了句:祝你早日能上大学,实现你和你父亲的梦想。

从那以后,他还和以前一样,晚上找我聊天,和我们打扑克。但他再也没有提起过带我参军的事情。

送新兵入伍的那一天,县征兵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到县城火车站的站台上,为他们送行,新兵里有好几个知青哥们。

远远地,见到那位副团长跑了过来,对我们表示最后的谢意。当他和每一个工作人员告别之后,最后走到我的面前,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悄悄地说了最后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的一句话。

他说:你现在改主意,还来得及,我还留着一个备用名额。

面对他凝视我的眼睛,我无言以对,眼泪刷得一下流了出来。不是后悔,而是感动,为他的这一片真情实意,这一片我一生中再也没有遇到如此的真情实意……

望着渐渐远去的接兵专列,我心里默默地说:我一定要上大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