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一家

一家之言,细品清茶浊酒; 大家之路,阅尽江北海东。
正文

煽啪叽,儿时游戏之二

(2007-03-23 18:28:18) 下一个

啪(在这里读pia去声)叽,是一个直径在四五厘米左右的圆纸板片,一面印有图案(多是古典文学中的人物头像)。

一般是两个人玩,多个人也行。我用自己的啪叽摔向你放在地面上的啪叽,如果你啪叽的另一面被煽翻过来,我就赢了,战利品就是你那张啪叽。

看起来玩法很简单,可还是有许多技巧。即要利用好地形地势,还要掌握好自己的力度和角度,高手还有一套完整的煽、克、敲、弹等技术。

啪叽最吸引人的,是啪叽上的人物图案。

啪叽上的人物画像,一般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其中主要来自《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儿时的许多小伙伴,多数并没有读过这些原著,但他们对每个人物的名字、绰号、兵器、坐骑,从各自的英雄谱,到彼此的争斗史,全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其中不少是得益于煽啪叽这个游戏。常常你出的牌,和我出的牌,人物来自同一本书,彼此之间有的是上下级,有的是对手。于是,啪叽实战尚未开始,口水战就已经展开了。

啪叽的比赛场地,偶尔也会有“背景音乐”。那时候,即没有录音机,也没有CD,全靠自己伴奏。少得可怜的几首歌,翻过来倒过去地哼哼,也不觉得烦。记得最尽兴的是,和王家兄弟玩啪叽时,边煽边唱当时流行的《沙家浜》的智斗一场,三个人你一句我一句,轮流唱轮流煽,玩得很有节奏感。

啪叽给我记忆最深的,还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啪叽的制作。

儿时正值文革初期,反四旧之后,几乎所有原版的啪叽都消逝得无影无踪。偶尔遇到一两张,均视为珍宝,轻易不肯出手。当然,也可以用没有头像的“光板”玩,可那都是“小屁孩”才玩的,咱们“职业人士”可丢不起那脸。

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自力更生,自己手工制作。首先照着小人书上的人物画好头像,按啪叽的尺寸设计好形状,然后垫上复写纸,誊出反向图面,粘在胶合板上,再用刻刀雕出模板,涂上红墨水或蓝墨水,印在纸上,最后贴在纸板上,按外圆剪下来,一批木刻头像的啪叽就制作完成了!

如果印出来后,有特别喜欢的,就用水彩描上颜色,几乎可以和彩版啪叽相媲美。这样的手工艺品,当然舍不得玩,自己收藏起来,时而拿出来让小伙伴欣赏,多少有点炫耀的意思。

当时物质紧缺,用来做啪叽的纸板很难找到。好在那时候我家订牛奶,每天早上送来两瓶。奶瓶上的封盖正好是啪叽大小的圆纸板,硬度正合适,只是表面有层蜡,需要把蜡除掉才能贴上印好的头像。

由于资源充足,我手中的啪叽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可以拿出一些来和别人交换,有时也施舍一些给和我关系比较近的几个小朋友。这样一来,自己在周围小伙伴中的威信也就越来越高了,成为本区域内的啪叽大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