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烟花三月下扬州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呐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下扬州,往事随风岁月留。烟花已非当年之烟花,二十四桥已不同昔日之桥
据传扬州经过南宋亡国痛当年的烟花((古琼花)已经自然消失,而今天的烟花三月看到的更多是桃花和樱花。
“烟花三月”扬州的美好光景只有对李白孟浩然的诗唱回忆畅想之中了。在唐代,扬州繁华,桥梁众多,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使二十四桥名扬天下,但具体所指已无定论。
二十四桥已不同昔日之桥,二十四桥已经不是杜牧笔下的桥头了,代之而来的是一切以二十四为数字游戏的象征胜石拱桥。二十四桥(Twenty-Four Bridges),又称为廿四桥、念四桥。二十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 ,台阶24级,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桥头接水处,以湖石堆叠成巧云状。桥下接湖面辟有清池一方,周围广植桂花、玉兰。桥南端接三曲平桥达听箫亭,隔水汀屿上筑有三角形吹箫亭。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南宋·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飘来片片红。 ——清.金农《廿四桥风》
扬州在唐代曾是极为繁华的城市,旧城南北长达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宽七里三十步。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那二十四座桥,包括茶园桥、大明桥、九曲桥、下马桥、作坊桥、洗马桥、南桥、阿师桥、周家桥、小市桥、济桥、新桥、开明桥、顾家桥、通泗桥、太平桥、利园桥、万歳桥、青园桥、参佐桥和山光桥等。从唐代到宋代,桥梁的数量已经无法完全统计,这里只是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数字。
如今,扬州瘦西湖上的“二十四桥”并非一座砖桥,而是一座单孔石拱桥。虽然名字叫“二十四桥”,但它的设计理念和美学价值远超其名称。每一座桥梁都是历史的见证,是扬州古城风貌的一部分。
经过南宋亡国之痛,扬州当年的烟花((古琼花)已经消失,而今天的烟花三月看到的更多是桃花和樱花。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好光景只有停留在李白的想像之中,李白与孟浩然的诗词唱酬引发无尽的遐想,而今人唯畅想和瞎想了。
李白眼中的烟花已非当年之烟花,杜牧心中的玉人也寥无踪影……
二十四桥不是杜牧笔下的风月笙歌之地而代之以一切都以数字为“二十四”的游戏式的象征性的石拱桥……。廿四桥头有红色教育基地。
诗曰:
扬州三月看樱花,
廿四桥头秀桑拿。
越境穿空鉴真旅,
听萧作赋杜卿嗟。
(第三句,锦鲤翻身)
鉴真东渡日本共经历了六次尝试,前后历时约12年,最终于公元753年第六次东渡成功。为了实现自已的愿望最终失明,却为中日交流做出了千古不朽的贡献。
有诗云:
烟花三月雾霾沙,
廿四桥边客密麻。
南山居委基因育,
不教吹萧紅到家。
红基统教:红色传统基因教育之地。(折腰体)
“鲤鱼翻波”(亦称“锦鲤翻波”)是格律诗中一种特殊的律句形式,其平仄虽不符合常规交替规则,但自唐代以来被广泛认可并频繁使用。
五言句式:将标准律句“平平平仄仄”的第三、四字平仄互换,变为“平平仄平仄”。例如“凉风起天末”(杜甫《天末怀李白》)。
七言句式:在五言基础上扩展为“中仄平平仄平仄”,如“庾信平生最萧瑟”(杜甫《咏怀古迹》)。
名称意象:末三字“仄平仄”形似鲤鱼摆尾的动态,故得名“鲤鱼翻波”或“锦鲤翻波”。标准律句“平平仄仄平”变成了“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句型就叫锦鲤翻波句型,得名源于最后三字的平仄犹如鲤鱼的小尾巴。
折腰体
所谓的折腰体对于绝句来说就是二、三句间失粘。
唐、宋诗人写折腰体:
唐朝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等,这些诗都是折腰体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