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明代人的自作自演、自娱自乐,却是栩栩如生、绘声绘色、有条不紊、有声有色、有板有眼、有条有理、有模有样!
牟融是明代人伪造诗集而托名的“唐代诗人”。
《全唐诗》卷467有牟融诗一卷,但经学者考证,唐代没有牟融其人,明代人把伪造的诗集归到牟融的名下。有学者在《全唐诗·牟融集证伪》指出,牟融集并不是唐人诗集,而是后人所伪造。虽然唐代没有牟融这个人,但作伪者将这个伪集置于牟融名下,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位牟融在《后汉书》卷二六中有传,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汉章帝时官至太尉。
通过《全唐诗·牟融集》考证
一、唐代没有牟融其人
搜唐代文献史料,包括史乘笔记、总集别集、政书类书、金石碑志等,从未发现有关唐人牟融的只字片语。苏州大学、河南大学的同志为了编纂《全唐五代诗》,遍阅载籍,制作卡片,也未见由唐至元的典籍中提到牟融和他的诗。从两《唐书》的《经籍》、《艺文》二志到南宋的晃、陈二志以及明初的公私书目,均未见牟融集的著录。唐宋诸唐诗总集选集,明初高徕《唐诗品汇》,明末胡震亨所编以收诗完备著称的《唐音统签》都没有收录牟融诗。
二、集中所提到一批唐代诗人跨越不同时代
集中出现牟融既与开元天宝中徐浩唱和,又与长庆、宝历中朱庆余交游的大悖常情的现象。
庆余宝历二年(826)方登进士第,上距开元二十四年已有九十年。
三、集中提到一批人物均不见唐朝载集
牟融集中提到一批人物,如罗约、李昭训、赵支、殷以道、沈存尚、徐俞、范启东、陈衡、沈翔、张源等,均不见于唐代载集。
范启东是一位名画家,但唐代并无其人。相反在明代有一个名叫范暹字启东的画家。
牟融的《写意》二首其一
寂寥荒馆闭闲门,苔径阴阴屐少痕。
白发颠狂尘梦断,青毡泠落客心存。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醉后曲肱林下卧,此生荣辱不须论。
这是一首闲适抒怀诗,清冷寂寥的馆舍门扉紧闭,门前的小径上长满苔藓,苔藓上鞋印稀稀落落。作者客居他乡多年,如今满头白发,尘梦已断,癫狂不再。
作者想像伯牙那样弹奏高山流水之曲,想在明月下畅饮美酒,可惜知音难寻。他喝醉后便在林下肱曲而卧,这一生的荣辱都随风而去,无需放在心上。
此诗表达了诗人看透尘世、淡泊名利的心境,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总体来看还是很有诗意的。
牟融的《陈使君山庄》
新卜幽居地自偏,士林争羡使君贤。
数椽潇洒临溪屋,十亩膏腴附郭田。
流水断桥芳草路,淡烟疏雨落花天。
秋成准拟重来此,沉醉何妨一榻眠。
这首诗赞扬陈使君和他的山庄,陈使君新选择的幽居之地位置偏僻,士子学人都羡慕他的贤明,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几间临溪而建的屋舍,十亩肥沃良田,旁边是流水潺潺的小桥,芳草萋萋的小路,淡烟袅袅,细雨疏疏,落花飘飘的天气,如痴如醉,令人沉迷其中。
秋日庄稼成熟时作者准备再来这里,沉醉其中,晚上就在这榻上安眠。
此诗描绘了陈使君居处的环境优美、景色宜人,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心境和对田园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牟融的《送徐浩》
渡口潮平促去舟,莫辞尊酒暂相留。
弟兄聚散云边雁,踪迹浮沉水上鸥。
千里好山青入楚,几家深树碧藏楼。
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
这是一首送别诗,渡口的潮水已经平了,催促着行人的船只出发,作者希望好友暂留再饮一杯酒,可见两人情深意长。
作者感受到兄弟们像云边的大雁一样聚散,行踪像水上的鸥鸟一样浮沉。千里的好山青翠映入楚地,几家的深树碧绿隐藏着楼阁。作者知道好友离开的心情迫切,因为堂上的父母已经白发满头,可见其孝心。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出离别的氛围,感情真挚自然,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其孝心的赞誉。
牟融的《客中作》
千里云山恋旧游,寒窗凉雨夜悠悠。
浮亭花竹频劳梦,别路风烟半是愁。
芳草傍人空对酒,流年多病倦登楼。
一杯重向樽前醉,莫遣相思累白头。
这是很有意境的一首诗,意思是即使隔着千里的云山,作者也依然贪恋过去的交游。他在寒冷的窗前,听着夜雨,感觉长夜悠悠。浮亭的花竹常常出现在梦中,别离路上的风烟多半是忧愁。
香草在旁,而作者只能对着酒空自叹息,连年多病,早已厌倦登楼。作者还是想举起酒杯,在樽前沉醉,不让相思之苦累白了头。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现实生活的愁苦和无奈,读后令人唏嘘。
牟融的《送友人》
有客棹扁舟,相逢不暂留。
衣冠重文物,诗酒足风流。
官路生归兴,家林想旧游。
临岐分手后,乘月过苏州。
有客人划着小船而来,虽然和友人相逢但时间很短。衣帽只是外观,吟诗饮酒尽显风度。官道上生出归家的兴致,家中的树林让人想起旧日的交游。在分别的路口别后,乘着月色经过苏州。
这首诗描绘了与客人的短暂相逢,展现了诗人对官场和名利的厌倦,对闲适自由生活的追求,同时流露出对家的思念和对分别的感慨。
牟融的《送客之杭》
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帆带夕阳投越浦,心随明月到杭州。
风清听漏惊乡梦,灯下闻歌乱别愁。
悬想到杭州兴地,尊前应与话离忧。
这是一首送别诗,西风吹来,让貂裘都透出寒意,好友行色匆匆,不能暂留。帆船带着夕阳驶向越地的浦口,心随着明月飞到杭州。
夜风清泠,听到更漏声,惊醒了思乡的梦,在灯下听到歌声,更增添了离别的忧愁。遥想好友将去杭州那个繁华之地,樽前离歌勾起别后忧愁。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送给好友的感受,表达了他对好友的祝福,对家的思念,满满全是友情和乡情。
明朝人鄙薄宋诗,而他们对唐诗的热爱,简直可以用痴迷来形容,就像现代粉丝对偶像的狂热追捧一样。以李梦阳为首的前后七子,更是高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掀起了一股复古的浪潮。唐诗热门,文人墨客都爱模仿唐诗风格创作,道德水准不怎么高的,甚至还会搞“文化剽窃”。如张之象精心编纂的《唐诗类苑》被卓明卿剽窃后,卓明卿就堂而皇之地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因此,在那个商品经济已经相当繁荣的明朝,如果有个书商宣称发掘了唐人诗集《牟融集》,并火速刻印出版,结果销量火爆,赚得满盆钵满,也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其实这些作品都是从明朝人的诗集中东拼西凑而成的,就像现代的混搭时尚一样,只是换了个标题就焕然一新了。
等到清朝编纂《全唐诗》的时候,由于没有进行仔细的甄别,就把这些模仿秀作品收录了进去。
所以,牟融的诗作,就是在这种模仿文化盛行的背景下,被伪造出来的,就连他的名字牟融很可能也是个虚构的或者借用的马甲。牟融这位在《全唐诗》里留下69首佳作的神秘嘉宾,就像是文学圈里的一场穿越剧,让后来的学者们像追剧一样,在求真与存疑之间来回摩擦。明人对唐诗爱不释手,甚至自己动手DIY唐诗,巧妙融合唐人的风骨与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