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僚贬谪多,
天才诗赋震山河。
一朝战乱锋火起,
巨匠大师背错锅。
“贬黜”与“贬谪”:流放则是指将个人强制迁移到远离家乡的地方居住,通常是在边疆、海岛等荒凉之地。被流放者不仅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还可能面临生活上的巨大困难。贬谪通常指将官员从原来的高位降职到较低的职位,或者将其调往偏远地区任职。这种调动往往伴随着权力的减少和社会地位的下降。贬黜: 定义:指罢免、革除官职,使某人失去原有的职位和权力。 特点:侧重于官职的撤销或降级,而不一定涉及地理位置的变化。贬黜可能发生在朝廷内部,也可能针对地方官员。
贬黜:disgrace;在日本是“降格処分”、降低某人的地位。
Haldman was later disgraced for orders he carried out(霍尔德曼后来因执行了一些命令而遭贬黜。)。
贬谪:relegate,relegation, banish from the court。在日本是降低官位移動去遠方。 贬谪(Hentaku),貶流(Henriu), 配流(Hairu)。
Through the image of these studies can be seen that the word relegate people in the inner world and the period of the ideal personality(通过对这几个意象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词人身处贬谪时期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理想。).
流放:exile; banish; transportation; transport,expatriate;send into exile; float[logs; float downstrea。在日本是送罪人到遠島遠国的刑罰。流罪(Rzai);遠島。
唐朝的皇帝们,似乎没什么情绪管理能力,臣子稍微说了一些不好的,就被贬被流放了。比如:骆宾王、杜甫、韩愈、孟浩然。
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迁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则天,遭到诬陷,以贪赃罪名下狱,这首《在狱咏蝉》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
唐代诗人杜甫在诗赋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誉为“诗赋巨人”,但在政治上却显得较为愚钝。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带来的巨大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起伏。他的诗作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杜甫刚刚担任左拾遗一职。左拾遗为八品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言行规劝以促使其改正的官吏。杜甫为了上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招致了灾祸。在这首诗作成后两个月,诗人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終身怀才不遇:
be frustrated for all one's talent; have unrecognized talents; Able as they were, they had no chance to carry out their ideals。
王维,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韩愈因谏迎佛骨一事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途中经过湖北宜城市境,见到了楚昭王庙,感慨之下写下《题楚昭王庙》: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
孟浩然就有点故意撞皇帝的枪口上了,在重要的场合说错话。
孟浩然早年用世之心较强,四十岁时曾西游长安应进士举,然而落第,没被朝廷器重,于是归隐山林。
相传,孟浩然到丞相张说家里做客,二人聊得正欢,突然唐玄宗到访了。孟浩然顿时吓了一跳,赶紧躲到了床底下。张说想趁这个机会把孟浩然举荐给唐玄宗,就对唐玄宗说了实话。唐玄宗很高兴,也想见一见这位大才子,就命孟浩然出来相见。玄宗让孟浩然说说自己的作品,于是孟浩然就读了一首:《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这下误会大了,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于是,孟浩然被判“永久不录用”了。
江湖人称谪仙人的李白,论才情、性情,自是超凡脱俗。但是在政治上,李白却显得极其幼稚,错看了当时李唐朝局,站错了队。
在唐朝的安史之乱期间,李白因对平叛的渴望,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希望借此机会建功立业。然而,永王李璘擅自引兵东巡,遭到了新登基的唐肃宗李亨的讨伐,最终兵败。李白因此受到牵连,被捕入狱,后被流放夜郎。
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张说对孟浩然给予了高度评价的,致使孟浩然“有声于江楚间”,并“信”为“诗伯矣”(王辉斌《孟浩然新论》引陶翰《送孟大入蜀序》)。距孟浩然献诗7年之后的开元十一年(723)“三月癸亥,张说正除中书令”(据《旧唐书·玄宗纪》)。按唐朝惯例,中书令“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新唐书·百官志》),张说是时大权在握,完全具备了“引天下知名士以佐王化”的条件,于是向明皇荐举了孟浩然。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三《孟浩然》有载:明皇以张说之荐召见浩然,令诵所作。乃诵:“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弊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帝曰:“卿不求朕,岂朕弃卿?何不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因是故弃。
吕不韦金蝉脱壳
纵观吕不韦的一生,从商人起家,先后辅佐两代秦王,担任秦国相国十二年,组织编撰了巨著《吕氏春秋》,对于秦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政治上,吕不韦绝对是精英,但他却不懂取舍进退,最终因此而丧命。
吕不韦手中的权力,不仅仅是来自秦国相邦本身,还来自于他和太后赵姬之间的特殊关系,这就使得吕不韦手中的权力远大于一般丞相的权力。
吕不韦能力超群,他不但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政治上也十分出色。他精心策划嬴异人成为秦庄襄王,他全力辅佐秦王嬴政。
但是吕不韦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有意无意之间,不自觉地超越了君权。在秦王嬴政继位之后,吕不韦不知道应该如何定位自己。换句话说,吕不韦只懂得如何获得权力,却不懂得如何放弃权力。
当一个人在政治上获得一定的权力之后,对于用权而不恋权的取舍,到位而不越位的进退,很难把握好一个尺度。对于一个政治精英来说,必须要懂得取舍和进退。
君权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人的权力都不能超越君权。如果一个人的权力长期凌驾于君权之上,那么这个人注定会被除掉。
虽然吕不韦被秦王嬴政尊为“仲父”,但他和秦王之间并无血缘关系,只不过是秦国的臣子。即便他们之间存在血缘关系,从政治的角度来说,秦王嬴政必定会除掉自己这个政治对手。血脉之间互相杀戮的事件,在春秋战国时期屡见不鲜。
秦王嬴政在举行加冠礼掌权之后,吕不韦就应该立即还政,并及时隐退,解散门客,低调做人、韬光养晦。只有如此,才能让嬴政放心,同时才能保全自己。然而,吕不韦并没有这样做。
公元237年,秦王嬴政下令免去吕不韦相国之职,并让他离开咸阳,回到自己的封地洛阳。嬴政原本打算杀掉吕不韦,但因其辅佐先王嬴异人有功,再加上诸多宾客为其求情,所以最终还是手下留情,只是罢免官职、逐出咸阳。
吕不韦执掌秦国相位十二年,权力之大,非常罕见,虽然被罢免了相国之职,但势力仍然不小。回到封地洛阳后,吕不韦并未消停,当时山东诸国的使者,络绎不绝地来到吕不韦的家中,请他到自己的国家做官。
战国后期,列国的相国在卸任之后,往往会被其他诸侯国邀请去做官,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张仪从秦国相国位置上退下来之后,就去了魏国做相国。
这些络绎不绝的六国使者,最终成为了吕不韦的催命之鬼,然而吕不韦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于一个曾经位高权重、风光无限的人来说,要想让他突然沉寂无声,是非常难做到的。
吕不韦在封地的作为,引起了秦王嬴政的担忧,如果吕不韦去山东诸国为相,为其他国家服务,势必对秦国非常不利。同时,嬴政还担心,吕不韦会不会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望,内外勾结,发动叛乱。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秦王嬴政再次下令,将吕不韦及其家属迁往蜀地,企图切断吕不韦与山东诸国、自己封地以及故吏、宾客之间的联系。
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秦王嬴政亲自给吕不韦写了那封意味深长的信。在信中,嬴政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此时的吕不韦意识到,自己已经被逼到了绝路。
吕不韦是看着嬴政长大的,对于嬴政的为人,他内心非常清楚。嬴政一定会对他赶尽杀绝,虽然这封信中表示将他流放蜀地,但这绝对不会是最后一封书信,说不定下一封书信的内容就是赐死。与其被秦王赐死,还不如自己做个了断,最起码可以保全颜面。
面对这样无解的死局,一生精于投资,鲜有败绩的吕不韦最终选择饮鸩自尽。对吕不韦来说,这或许是保住他最后一丝尊严的唯一方法。
吕不韦无论是在商业投资上,还是在治国理政上,基本没有出现过失误;但最终却在情感上丧失理性,迷失方向,导致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