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纳百川,取他人长高求成长;
刚自无欲,走自已道尔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资料
辛泰浩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有感人间钝感力

(2024-09-01 22:05:03) 下一个

  司马迁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击败赵国之后,收服了赵大将广武君李左车,想向他讨教伐齐的良策,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原效愚忠。”
  晏婴《晏子春秋-杂下》:圣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哲学家告诉人们,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聪明人不可能永远聪明,愚笨的人经多次思考,也会获得一些新知。聪明的人也许智力超群,但智者千虑,免不了“一失”,难免会出现纰漏,甚至酿成大错,抱憾终身。成语告诉人们,无论什么人,无论聪明与否,总归要多思多虑,思虑及行事也会有矛盾,但只要了解其中的关系,就会从容、自立自达,不会徒增懊恼、悔恨。
  王勃是天才却是那种感情细腻,易于冲动的急性子人物,可能因为记忆力超凡才能“临场发挥”写下千古不朽的骈体文《滕王阁序》。说是“临场挥洒”一定都是早有腹稿,只是一字不漏地誊写“变现”罢了。在那个时代科举制度森严竞争对手林立的年代都是很有才华,诗书满腹,字吐珠玑的。如果没有王勃的半路杀出的“程咬金”,都督闫公之女婿也应该是一名写手。虽然比不上王勃之有名气但功课做够,功夫也定当不浅。只因王勃之前其文稿便“流产”或“胎死腹中”了。饥不择食,慌不择路,时间太短无论多高水平的天才也难免有“白璧微瑕”处。《滕王阁序》由洪都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滕王阁序》正体骈文权不置议从其结尾诗词看就有“虎头蛇尾”之嫌。两阙诗韵不同,前四句是押仄韵,而第二句也有“出格”的地方。“佩玉鸣銮罢歌舞”的“銮”和“歌”是重韵这里“歌”字应以仄声字代替,也许由于时间紧迫很难长时间推敲就失去了“规范性”,“严谨性”。但在初唐人们写诗更多或豪放粗犷或细腻精緻有加对于格律韵律平则的要求不那么严。这也就是王勃性格特征所决定的。就如下棋,一局完胜的布局可能让一切对手中途“投了”,但一着不经意的“昏招”可能让棋势走向发生巨大改变。王勃的人生经历何尝不是如此。顺风顺水,少年暂露头角,年轻有为出仕王府,然而一篇《檄文》差点要了他的命,被皇帝亲令逐出王府,开始其漫漫长路人生之旅,但才华横溢,背景广厚的他名该生活得风生水起的,却在后来入蜀也因其短气之性格居然行凶杀人。要不是他爹知保也难逃悲催的命运,躲过了一劫又复一劫,在写下《腾王阁序》不久后去探亲途中遇海难“惊吓”而死。看来王勃的“钝感力”太差了。
  钝感力,直译为“迟钝的力量”,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首次提出。书中指出,钝感力是一种排除周围干扰、勇往直前的态度,强调的是应对困境的耐力。他表示,钝感力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
  从心理学的角度,钝感力可以被理解为人类在感知特定的事物或情境时,通过降低自身的感受性,而以一种更理性和放松的状态去应对,并坚定地朝着期望目标努力的一种适应能力 。它是个体在处理应激事件过程中发展和形成的,能帮助个体避免应激事件的不良影响,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提高适应水平,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钝感的“五力模型”对钝感力的形成原因提供了解释。“五力模型”指的是:滤过力、耐受力、沉静力、化解力和复原力。
  滤过力是对情绪信息进行筛选处理的能力,即不受到信息和负性情绪干扰的能力。
  耐受力是对情绪信息的耐力和承受力,即承受生活的挫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
  沉静力是面对情绪信息时沉着冷静、谨慎而行的能力,即不被情绪左右,面对负面信息时能够冷静、克制。
  化解力是有效处理情绪信息并将所面临的问题、困难化于无形的能力。
复原力是对不良情绪信息的良好适应并从消极情绪体验中迅速恢复的能力。
  钝感是慢速觉察自己或他人情绪并滞后做出情绪化反应。结合情绪认知理论学派提出的“五力模型”,五种能力相互作用,个体能够使自己情绪化反应延迟出现,从而表现出钝感。
  王勃是天才有感情细腻的敏感力,微美中不足的是钝感力。
  平仄工整齐改写王勃诗
  滕王阁耸渚江滨,
  佩玉鸣鸾歌舞痕。
  暮卷珠帘南浦雨,
  朝飞画栋北山云。
  月闲潭映多重影,
  物换星移几度春。
  槛外长江空逝水,
  阁中帝影荡无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