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纳百川,取他人长高求成长;
刚自无欲,走自已道尔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资料
辛泰浩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咀外文嚼汉字(370)一首古诗三字換,伟人记忆也离偏

(2024-08-23 19:16:55) 下一个

  《龟虽寿》为东汉文学家、政治家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乐府诗,此诗是组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篇。作者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其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充满了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全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作品原文: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963年年近70的毛泽东书写曹操的诗《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
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
在天;
  养怡之福,可
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953年,毛泽东指示时任中央卫生部副部长的中将医生傅连暲组织专家为林彪的健康状况会诊。会诊前,林彪的老婆叶群向傅连暲暗示:给林彪作出有病的诊断结论。但傅连暲从来没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违背原则和事实听命别人“关照”的习惯,他没有理会叶群的干预。专家会诊认为,林彪并无什么大病,一些不适应症状,只要他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坚持晒太阳、散步、吃青菜等,就可以很快好转。会诊后,傅连暲据实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告,他还诚恳地向毛泽东提出,希望他劝导一下林彪。毛泽东随即书写了一首曹操的诗《龟虽寿》送给林彪。林彪最終“螣蛇乘雾,终为死灰”。“盈缩之期,不在天”,养怡之福,可永年。
  曹操的这首诗,具有激昂慷慨、积极进取、壮志凌云、不信天命、饱含哲理等特点。毛泽东对这首诗所欣赏的主要之点是其中的积极进取精神和不信天命,要自己掌握命运的朴素唯物论思想。尚属年轻的林彪,就长期称病、小病大养,毛泽东书此诗相送,不能不说是对林这种行为的规劝和含蓄的批评。
  记忆偏差(或称为记忆扭曲)是指人们在回忆事件或信息时可能出现的不准确、变形或错误的情况。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记忆偏差发生的原因:
   1、个体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知和认知方式,这会影响对事件的理解和记忆。因此,不同的人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和回忆相同的事件。
   2、前期经验:人们对既往经历的记忆可以影响对新事件的记忆。如果某个事件与个人过去的经验或信念相符,可能更容易记住这些细节,并且可能会带有一定的加工和改变。
   3、情绪因素:强烈的情绪体验可以影响对事件的记忆。情绪的高涨或低落可能导致对事件的注意力集中在与情绪相关的方面,从而影响对其他细节的记忆。
   4、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可能逐渐发生衰退或遗忘。可能会忘记某些细节或将其与其他事件混淆。
   5、干扰效应:当尝试记忆一件事情时,其他干扰性的信息可能会干扰对原始事件的记忆。这些干扰源可以是其他相关的记忆、外部环境或其他注意力分散的因素。
   6、社会因素:社会交互和沟通也可能导致记忆偏差。人的描述、意见或传达的信息可以影响对事件的记忆,甚至可能导致误导性的回忆效应。
  记忆偏差是由多种复杂的心理和认知过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记忆并不是一个完全可靠的过程,因此应该理解和接受记忆偏差的存在,并在需要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确保尽可能准确地回忆事件。
    “
他对历代许多诗词,能倒背如流,在各种场合的谈话和行文中,信手拈来,使之大为生色,巧妙地说明问题,自然、含蓄而又洒脱地表达思想感情,令人拍手叫绝。对历代诗词的古为今用,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奇妙境界。”人云亦云......。

  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为咏怀王昭君之作:“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说:汉朝那位有沉鱼落雁之貌的王昭君,出生于楚地,生养她的村庄还在那里。自她离开汉宫远嫁异邦,便永远和北方大漠连在了一起,至今独留一座青冢,默默地面向苍穹。元帝只依图识人,宫中贿赂盛行,真像被蒙蔽,致使思念故乡的王昭君,只能魂魄在月夜来归,还有那无奈的声声琵琶,将怨恨千载传送……毛泽东将杜甫诗第二句用“林彪”替代 “明妃”,只替换两字;同时将后四句全部舍弃,七律成了七绝。
  七绝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林彪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传说这首诗是林彪出逃后,毛泽东改古人诗句而成的,真实与否难以定论,权且当真:俯视神州,千山万壑如连绵波涛,涌接着荆楚大地,深山大泽不但龙蛇出焉,也隐生猛虎啊!生养林彪的村庄不就在这里吗!折戟沉沙惊天动地,青冢黄昏也非常人能期,这不都是天命、不就是归宿吗!
  诗中也隐约能读出对林彪的思念,此人之常情也。井冈山草创之初,二十出头的林彪,即被毛泽东任命为军团长。人们通常说林彪是毛泽东嫡系,不能算错,准确地说,林彪是毛泽东学生,由毛泽东一手带大。彪以其独异的思想、怪僻的个性、韬光养晦的手法、极端的吹捧语言,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谜团、无尽的思索空间。陈伯达诗赞林彪:“漫漫思想界,长夜有明灯。赖此导人类,探讨永无垠。”

  毛泽东对自己的诗作也不主张过多注释,给读者留下更多自由的想象和创造空间。1961年出版毛泽东诗词英文版时,郭沫若曾问毛泽东要不要出一本统一的解释本,毛泽东回答:“没有必要,唐诗三百首,流传多少代都没有统一的解释。我的诗词也让别人去理解吧。”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后,几个编辑写了一个注释本,毛泽东在书稿上批了几行字:“诗不宜注,古来注杜诗的很多,少有注得好的,不要注了。”1964年,周世钊打算撰写评论文章,连写两封信向毛泽东请教对诗集中一些作品作何理解。毛泽东回复:“拙作解释,不尽相同,兄可以意为之。”1971年冬,长沙的许多单位请周世钊去作学习毛泽东诗词辅导报告。次年,他见到毛泽东时谈及此事,毛泽东说:“你可以己意为之。我认为对诗词的理解和解释,不必要求统一,事实上也不可能求得统一。……长沙有人请你去作我的诗词报告,你就积极地去。你愿意怎么讲,就怎么讲;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好了!”
  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毛泽东不仅亲自选定诗集篇目,而且逐一进行审定,给作品定题、标注创作时间、修改诗句。1973年,毛泽东让工作人员把自己的全部诗作抄写一遍,他一一核对校正,然后让工作人员再抄一遍,又再次核对。如此这般,反复多次。1973年7月,毛泽东在接见杨振宁博士时,谈到对自己的诗“有些注解不对头”时说道:“百把年以后,对我们的这些诗都不懂了。”毛泽东的感慨,表露出一种复杂心理,一方面笃信“诗无达诂”之理,另一方面内心还是希望人们能够正确理解他极为珍视的诗词作品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