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2025 (3)
“新三届”与“老三届”相对、相衔接,一种说法,新三届是指66、67、68级的小学生;第二种说法,新三届是指77、78、79级的大学生,即文革后恢复高考后的三届大学生。
77级、78级、79级大学生,只是以新、老三届为主体(还有应届高中毕业生)的人群中的一部分人。他们的年龄跨度大到十多岁,有阶层意义,而无代际意义。
77、78、79级的大学生,即文革后恢复高考后的三届大学生。主流社会对这一新三届寄予过很大的希望,人们认为这三届大学生网罗了中国的人才,文革十年撒落到社会的才俊之士都集中到这三届里了。人们希望,这个既有丰富的中国生活经验,经历过知识饥渴后又解渴了的新三届能够把社会带入到一个繁荣富足的境地;人们希望,这个新三届中能够贡献出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大师级学者。全社会都同意并进行制度安排,新三届理当是当代社会里的“国家干部”,他们是当代的“天之骄子”。新三届确实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中坚力量。
一九七七年,经初试后参加全国高考?资格的人数为570万人,录取人数为27.8万人,录取率仅有4.76%;一九七八年,同样经初试后参加全国高考人数为630万人,录取人数为40万人,录取率仅为6.3%。
文革十年高考停,
青黄接继补新丁。
风云叱咤兴华夏,
二七八千杰地灵。
“老三届”是文化革命开始时候,当时在中学的高中,初中的三届学生,这批人后来基本都当了知青,之后在文革后期还有继续从中学出去的学生,后面的几届也称为“新三届”,新三届中很多也下过乡,当过知青,老三届的下乡,基本都是到了边疆,东北的北大荒,西南的西双版纳,内蒙等等。
老三届”是指1966年“文革”爆发时在校的三届高中学生和三届初中学生即66,67,68三届。其中年龄最大的是66届的高三毕业生,俗称“老高三”。
“文革”风雨袭来之时,他们正逢高考即将来临之际。如果那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晚三个月发动,“老高三”中的佼佼者将会跨入高等院校的大门。一场风雨,十年光阴,人生的道路由此转向。
“老三届”中年纪最小的是68届初中毕业生。他们于1965年跨入中学校门,1966年6月停课时年仅14岁,尚未读完初中一年级的全部课程。
“文革”中,他们在荒废了两年的学业之后,也头戴“知识青年”的桂冠被送上了南下北上的列车。
“老三届”这个名词产生于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是当年生活在中国城镇的,绝大多数中学生的简称,同时,它也记录了使整个民族心痛的一段历史。
“工农兵大学生”又称“工农兵学员”,是一个极具时代特点的名词,是现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持续了仅仅6年,却深远地影响着中国之后几十年,而且至今仍在影响着。
6年里几十万名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因为“出身清白”、“政治过硬”走进了大学校园,他们是这6年中唯一有机会进入大学的人。
工农兵学员只招收了七届。
工农商学兵:指社会分工,包括工业、农业、商业、学生(教育)、军人。(该说法已过时)
东西南北中:泛指中国所有的地方。党政军民学:泛指各级、各部门、各领域、各行各业所有的人。
1976年,文革结束,工农兵大学生也走下了历史舞台。1977 年,邓小平做出了恢复高考的决策,工农兵学员随之停招,1981 年,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走出了校门,这个名词从此也成为了历史。
工农兵大学生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他们身上也有着时代的烙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深刻影响。他们中有的人后来不断在改造自我,但也有的人始终想回归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