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3)
2023 (410)
最近网络出现了杜甫的“分身”。分身,德语:Doppelgänger;“面貌极相似的人”、doppelga(e)nger、分身体、生魂。本意是指某一生者在二地同时出现,由第三者目睹另一个自己的现象。该存在与本人长得一模一样,但不限定为善或恶。民间传说当自己见到自己的分身,代表“其人寿命将尽”。在历史记载上,据说美国第16届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与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等名人曾经见过自己的分身。另一种说法是:罹患脑癌的病人丧失了自我认识的感觉,而会感受到好像有肉体以外的“另一个自己”存在。《暮年》“最美最甜”出自杜甫?专家:完全无关,拙劣的同时易消解经典。在多个网络平台上,流传一首据称是唐朝杜甫的作品《暮年》,被冠以“最美最甜”“惊艳了大唐”。是不是属于这种现象有待研究。此“杜甫”与历史上大唐那个“杜甫”完全是俩人。否则无法说得通。
抑或是“怕落地”(Parody),戏仿名人诗;冒充名人诗,实则恶作剧(Mischief)。
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
好诗有味道,
歪诗瞎胡闹。
伟人诗意高,
狗尾难续貂。
恶意乱编造,
迷惑诗盲糕。
碰磁古体诗,
癞蛤蟆贴脚。
注:东北方言谚语“癞蛤蟆贴在脚面上——不咬人,膈应人”。癞蛤蟆长得奇丑无比但不咬人,它爬到你的脚面上虽然不会伤害你,但让你看着有威胁,时刻感觉它会伤害你。
最近看到有人为了赚流量,竟然编造“杜甫晚年诗”,并自吹自擂。
很多人年轻时爱李白,因为飘逸潇洒,符合青春的张扬,但年纪渐大后,便更爱杜甫,因为他笔下所写,更像是普通人的人生和感情。杜甫的大多诗,写法严谨而又自然生动,语言虽然朴素,但字句精炼,刻画细致入微,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堪称经典。后世无数读者和评论家,都对此诗表示了高度赞评,如,《杜诗说》中表示,“杜律不难于老健,而难于轻松,此诗见潇洒流逸之致”;《杜诗镜铨》中“诗亦潇洒清真,遂开宋派”;《唐七律选》中“宋人第以五、六击节,而不知前四之妙”,等等,赞誉不可胜数。
最近来自抖音、快手、小红书、百度、喜马拉雅、爱奇艺以及微博平台,引用据称是“唐朝杜甫所作的诗《暮年》”。
《暮年》中的文字格式上看,就与常见的唐诗不太一样,文字、用词都接近于现代白话。这首作品是这样的:
“你我暮年,闲坐庭院,云卷云舒听雨声,星密星稀赏月影。花开花落忆江南。你话往时,我画往事。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平仄不论,韵律抛开,从立意上看就像说杜甫不仅会打算盘还会云干杯,甚至会戴口罩避新冠一样的滑稽不堪。
看看晚年的杜甫诗《江村》吧,旋律是安宁、平淡,和所有经历过战乱的人一样,杜甫没有了大喜大悲,只有平平淡淡的真。他说: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暮年》简直就是白话文,口水话一般。比起“不须放屁,试看天地一翻覆”来简直就象云泥之差。
这让人想起当年传有毛泽东诗词,说是晚年写给周恩来的《诉衷情》,那也是外行装门面的揑造而已。是仿效陆游的诉衷情而来。
“当年万里觅封侯”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
唐-顾敻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而所谓的毛泽东的《诉衷情》是:
当年忠贞为国愁,
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
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
身躯倦,
你我之辈,
忍将夙愿,
付与东流?
一首半全不落韵律不齐的拼凑诗词,还说什么“虽然没有了昔日的豪情,没有了昔日的雷霆万钧,但它却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这首词表达了毛主席对中国的前途和未来发自内心的担忧和焦虑,读后不禁让人感到一种悲凉,但我们可以从词里读出毛主席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更彰显出毛主席高大的光辉形象。”煞有介事地自圆其说。
其实这些“诗词”就像“戏仿”,又称谐仿或谐拟,是在自己的作品对其他作品进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目的。属二次创作的一种。“谐拟”仍然是一种模拟,但却因为语言的嬉戏而诙谐。“谐拟”不是“再现”,谐拟的再书写必须以被模仿的客体逼真度为基础,与模拟的客体虚中有实,但仍解构了被模仿的客体的原型。
戏仿的对象通常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举例来说,香港电影导演兼演员周星驰在《大话西游》和《功夫》等影片中大量使用戏仿,引用的来源有《西游记》、李小龙的影片、《黑客帝国》等等。
戏仿本身也可能成为戏仿的来源,例如在一些在线文章中借用《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对白来达到恶搞的目的。在同人文化的创作里,也时常使用戏仿(parody)。一般认为《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是戏仿的原型(stereo type)。因故事对白中有大量的戏仿(parody)和双关语(pun)。
文学史上,谐拟始终不受文人与评论家重视和青睐,因为它属于一种嬉闹的游戏行径,颠覆传统的幽默态度。在后现代(Postmodernism)文本中,常见源自各种经典文本的典故、角色,被以谐拟的方式重新刻划,利用谐音、文字游戏、情节颠覆的方式,兼有模仿(imitation)加反讽(irony)的意味。也就是说,戏仿非但与原典有互文性,更进一步为其重塑再造。无论如何,当年把把毛泽东去世后的“诉衷情”煞有介事地发表和今天少有解释地打出“杜甫晚年诗”的手法都是一样的,想借古人和故人推销自己的私货,是别有用心的。强加给杜甫和毛泽东的诗,在这些作者看来杜甫和毛泽东都“应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