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纳百川,取他人长高求成长;
刚自无欲,走自已道尔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资料
辛泰浩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咀日文嚼汉字(58)诗钟各格

(2021-09-20 07:00:38) 下一个

      诗钟,又名折枝诗。兴起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诗钟两字取“击钵催诗”之意。是文人寓锻炼敏捷才思于竞争(比赛)的一种游戏。
      以前文人结社,围坐一起,任意取两字,分别镶嵌在句子里。因为字数取自七言,所以,就有了个诗字。钟的意思是,用点燃的香烧一线。线上系着铜钱,下面有一盘线断铜钱落,其声铿然,称为钟。这就是诗钟的来历。
因此,诗钟,肯定是七字,上联和下联都一样,整联共14字。诗钟,是成联。单独一句,不成为诗钟。
      诗钟上联的平仄只有两种:(1)平平仄仄平平仄 (2) 仄仄平平平仄仄。
诗钟不仅是对联,更是非常注重立意。无立意的诗钟,叫做哑钟。意思是敲不响,唱来没有味道。所以,诗钟,就必须有诗的格调用在对联。钟派,指诗钟的派别,有广东派和福建派之分。福建派使用七个字。广东派就不那么严格。“上联:黑漆板,下联:白粉墙”属广东派。
上联:黑漆板
下联:白粉墙    这个对联没有什么意义。就是哑钟,就是很平淡,没有哲理和意境的联。
诗钟的格式有四种:分别是:合咏格、分咏格、笼纱格、嵌字格。
合咏格:指上下联说的是同一事物。把题意,用对联来表达。题可以是一字,也可以是N字。
举例:
  合咏:砚
一夜案头梅欲入,
十年寒窗铁为穿。
  合咏:李白
天姥梦游腰脚健
夜郎流放鬓毛苍
合咏诗钟的联好比谜面象暗喻。
分咏格:上联咏一物,下联另咏一物。上下联各咏不是同一事物。分咏格和合咏格一样非常忌讳在对联中出现题目里已出现的字。除非双方事前有约定。
举例
分咏---月/茶
半轮镰影擎夜展(月)
一片紫砂润香浓(茶)
如果题目中有关联,分咏就有关联。反之一样。词性,平仄也一定要相对应。合律也是必须的。其他格是以这两种格为基础的。所以需要首先搞清楚这两格。
其实说的简单一些,诗钟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玩意境。一种是玩嵌字。
象合咏,分咏什么的,玩的是古意,有时,玩的是谐趣。但正统诗钟,以古意为尊。诗钟和对句的上下联不是一回事。
分咏中,上下联说的是不同方面。
合咏时,上下联要求浑然一体。合咏可从同一角度,但语言要搭配得当。诗钟只限于七言。
分咏相对要简单一些,就是上联和下联各用七字表达一种物象。注意句子结构和词性相对就行了。
诗钟有八个要点
1、句式单一(只限七言)
2、对仗工稳
3、平仄和谐
4、用字讲究
5、扣题严格
6、立意新奇
7、对法讲究
8、用典均衡  (关于第八点,俺要特别说一下:不是诗钟必须用典,是诗钟可以用典。但这典必须化得开、化得清楚。用典而无化典,那还不如不用。)
另外,诗钟有六个禁忌
1、忌“哑钟”
2、忌“三脚钟”( 以一物对两物者,谓之“三脚钟”。例如“风云”对“皓月”,风云为二物,而皓月则为一物。)
3、忌“跛脚钟”(出比、对比,须凑合天然,铢两悉称,若一比堂皇,一比纤巧,一比如天,一比如井,彼此失衡,此为“跛脚钟”)
4、忌犯题字
5、忌用叠字
6、忌偏离重心
诗钟用字非常严格。以字字不落空,字字不能移易为佳制。除非是镶嵌格诗钟不可犯题面字。但不可转咏到题面之同义或近义字词上去。也不可以代替字,明点题意。题目字眼虽不能点明使用,但却常以旁敲侧击影射之。诗钟篇幅短小应该尽量追求新颖诗意,争取出奇制胜。诗钟就是等于谜面,不看题,就知道你写的是什么。
诗钟用典故和不用典故,一直就有争论。不止诗钟,以后的律诗也是如此。 
诗钟的起因是什么呢 ?早期时候,汉朝小圈子中喜欢用典故。当时通信和交通都不发达,用典故写东西,就好像今天我们猜谜语一样它属于“比”的一部分。 比的是什么呢?说白点,就是比谁的历史知识多。这种谜语起于汉朝,不是谁都可以玩的,一般只有士大夫玩。到唐朝的时候,有人把这种方式运用到诗中。到宋辛弃疾时,到达巅峰。自辛弃疾以后用典就少了。 为什么少了呢?是大家都认识到:文学的生命在于创作。当然科举考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平时用用典没关系,但考试的时候,是不主张用典的。典故归纳到背的一类中去了,创作的时候,用典故就逐渐少了。另有一种说法:就是说,随着历史沉淀越来越多,读书写字的人也越来越多典故自然就多了,所以就有反对的声音出现了。今天,大家用不用典故,尽可自己决定用不为错,不用更好。
接着,我们说一下笼纱格。
笼纱格的取名,当本自“碧纱笼”。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载:王播少孤贫,寄食僧寺,倍受冷遇;后来做了官,重到故地只见昔日题壁诗句,均被僧人用碧纱笼罩。感慨之后,写了二首七绝。
其中一首的末二句是:
“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另外,宋吴处厚《青箱杂记》记载了类似的一件事:魏野、寇准曾同游僧寺,均有题咏。后又同至,只见寇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魏诗则尘昏灰封。此时魏野尴尬的样子,可想而见。同游的一位官妓,比较聪明连忙用衣袂去拂拭。魏野就自我安慰地吟道:
“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过碧纱笼。”
李孟符《春冰室野乘》说是:“诗钟之作,近世甚盛,有笼纱嵌珠二格。笼纱者,取绝不相干之两事,以上下句合咏之者也”。按此看来,笼纱格即是分咏格。是一种从分咏格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殊钟格。这个格式与字谜有些类似,是以两个单字为题,但题字不得见诸与字面的一种格式。创作或游戏时通过句子的营造,将题字暗藏于句中,达到一种隐而显的效果。
笼纱的手法大概有三
一是影射法。通过与题字相关或相近的物事,将题字映衬出来。
比如:
红·墙(笼纱格)
薜荔晚风匀砺粉,
海棠春雨湿燕支。
作者连用三种红色的物事,将红字衬出。

白.饮(笼纱格)
酒便可招陶靖节  
诗能无敌李青莲
这个的下比用的也是同样的手法。用“青莲”与李白关连起来,映出“白”字。不过这种手法随着笼纱与分咏的明确区分后,已经很少人再用 。大体上已经归入到了分咏手法中。如果现在还有人这样用法,大概会给人说出格了。在这里说一下,只是让大家了解一下,曾经,这也算是笼纱。目前大家通常所说的笼纱格,实际上是指歇后法与阙字法。阙字法,就如前面的两比中的上比。
比如:
冠·苦(笼纱格)
惊梦下堂花不整,
谪居绕宅竹频生。
能看出题字是怎体现出来的么?把出处给大家贴上:云鬓半垂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白居易《长恨歌》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琵琶行》。这样一看就明白了,原来冠字是从花冠两字中来。苦字是从苦竹两字中来。也就是说,作者是选用了含此两字的前人诗句,然后将其中题字隐去,再以诗中的字为主要用字(尽可能多用),将题字逼出。
同样的:
无·血(笼纱格)
色污罗裙翻酒夜,
贫搜荩箧顾衣时。
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元稹《遣悲怀》。通过句中的血色两字笼住血字,通过句中无衣两字笼住无字。当然也不一定要用诗句,常用的四字成语或两字熟词也可以用。
二是歇后法。就是如歇后语似地。
举个例子
渔·叶(笼纱格)
孤舟唱晚来彭蠡,
万木惊秋下洞庭。
孤舟唱晚来彭蠡——渔。 万木惊秋下洞庭——叶。就是个歇后语。将歇后的答案射题字
三是掉尾格。将题字安排在与句末相连处。
举例
舞·封(笼纱格)
壮怀夜半闻鸡起,
慈训天涯寄鲊还。
掉尾法与阙字法的差别是:阙字格不补题字,句子也是完整的。掉尾法如果不将题字补出,句子就不完整。
再举个明显的例
高·贤(笼纱格)
嵇康为首竹林七,(贤)
范蠡居先吴地三。(高)
这种格式是最容易做的,也最容易猜出题字。但趣味性稍弱。初学可偿试。笼纱格的方法就是这几种。但要作到能熟练运用,则必须多做才能体会。
大家关键的是要消化分咏和合咏。笼纱格了解即可。
下面说说诗钟的嵌字格,也就是平时大家经常看到滴一唱、二唱、三唱……七唱,等等。
一唱,也叫凤顶格。意思就是,把题目的字分别放在上联和下联的第一位置。只要平仄对,题目的两个字放在上联、或下联都可以。
比如:题目   月/风 七唱
一唱:凤顶格
月******
风******
或者
风******
月******
二唱,也叫燕颌格。把题目的两字,分别放在上联和下联第二字的位置。
比如:
    *月*****
    *风*****
或者
    *风*****
    *月*****
三唱,鸢肩格。把题目的两字,分别放在上联和下联第三字的位置。
比如
    **月****
**风****
只要平仄对,两个字放在上联、或下联都可以。
四唱,也叫蜂腰格,把题目的两字,分别放在上联和下联第四字的位置。
比如
    ***月***
    ***风***
第五唱也叫鹤膝格。
第六唱也叫凫胫格。
第七唱也叫雁足格。
这就是一到七唱。根据几唱,把字对号入座就成。这个唱,其实玩的是机智。通常来讲,PK也好,或者酬唱也好,一般都是从一到七唱完。就是看谁的思维更敏捷,谁更能急中生智。通常在一到七唱的过程中要避免字义重复。
比如嵌字“月、山”一到七唱。
一唱:
     月华如水中庭泻(这个“月”注重月光洒在地面的清辉)
     山气随风万壑流(山的气势雄浑)
二唱:
     残月弯钩迎北斗(这个“月”注重说出月的形态是残缺的、不圆的)
     苍山柱杖送东君(注重山的形态面貌苍茫)
注意一下,第一个月,其主体在光辉;第二个残月,更重其形;二唱中的“山”也与一唱中的“山”反映了不同侧面。
三唱:
     中天月色文君酒 (此处月指的是月光)
     野岭山光太白诗
四唱:
     多情岁月凋霜面(这个月指的是时间)
     老去关山罩雪裳
一到七唱,大抵如此。诗钟里面,特别是一到七唱,最忌叠字。就是说尽量避免两个字重复出现、相连。因为那样就说不清到底是几唱了。总之,不管怎么样,要尽量避免语意重复。最重要的是,诗钟上下共十四字,字字都不能浪费。所以说,
一到七唱,注意两点:
   1、避免语意重复
   2、避免叠字
至于意境,全在自悟。上下相辅相承即可。一至七唱中,不能唱两个平声字。至少有一个仄声,就是一平一仄,要不然没法唱。
现在,接着讲另外几种的格式。
   1、魁斗格
简单的说就是把字分别嵌在上联首字和下联末字。
我们还是以题目   月/风为例
    月******
    ******山       那我们从这格式中可以看出:词格必须得有一个平音字,否则无法成立,对吧?那么两个平音字,可以成立吗?回答肯定的,可以的。
好,我们得出结论:
   魁斗格:
      (1)这个格,要嵌的字是两个字;
      (2)两个字中,最少有一个是平声;
    2、蝉联格。这个和魁斗正好相反。即将两题字分嵌于上联尾字及下联首宇。

还是月/山
      ******月
      山******
那么,我们看看,如果此格,用2个仄音字,成立吗?成立的。
   此格,两个平音,就无法成立,对不?对。
那么由此我们得出结论:
     蝉联格:
     (1)、此格要嵌的字数是两个
     (2)、最少有一个仄声。
   3、比翼格。简单的说,就是把两个字相对嵌到联中,位置不限。就像上面的“月,山”那几唱一样,任何一个都可以看成是比翼格。两个字同位相对即可。(注:此格,2平、2仄都可以,但必须以放1、3、5的位置。)
   4、汤网格。我们知道,上下联首末各两字,加一起共4个字。汤网,就是网开一面的意思。就是把三个字,任意嵌在上下联的首末。这样会有一个位置不用嵌,网开一面。
还是用刚才滴:月/山/风
    山*****月            
******风
或者
    ******月
   山*****风

   山*****月
   风******

   山******
   月*****风 
那么,此格三平音,可以吗?
看:
    平******
    平*****平  三个平声也可以嵌这个格。
总之在嵌哪个格,都要考虑平仄的,考虑的多一些,可能就宽裕一些。拿汤网来说,三个平声是最约束人的。因为只有一种形式可以做:
         字******
         字*****字
上联的末字应是仄,所以只好避开,其他的三个字,任意嵌了。多一个仄声,事情就好办的多,可以选择把这个字嵌在上联的末字,同时也可以不嵌。
4、鼎峙格。这个格,也是要求嵌三个字。不能是两个或者四个。
有这样几种格式:
       字*****字
       ***字***
       ***字***
      字*****字
三个字,一定有两个字在一句的首末,第三字在相对那联的中间形成一个三。而成鼎峙之格。如果三个平声,只能嵌成第二种。
还是以月/山/风为例:
     XXX月XXX
    山XXXXX风
   5、双钩格.双钩格 是嵌四字的。就是把要嵌的四个字,分别放在上下联的首末。在合律的情况下,四个字可以灵活调动,这个很死的,没有什么余地,至少得有一个仄音字。(注:此格,三个平音也可,一个平音也可,但至少得有1个仄音。)
以月/山/风/情,为例
   山*****月
   风*****情
    6、四皓格。这个也是嵌四字,但极其宽松。只要这四个字散开,没有任意两个字相连就行。不管你放哪,就是全放在上联或下联,也不是问题,但就是不能挨着。这个是格式极为宽松的。当然全在上联的话,必须得2个仄音字。
以月/山/风/情,为例
    山*风*情*月
    *******

    山**风**月
    情******
    7、五杂俎.五杂俎  这个和四皓格一样,只不过是嵌了五个字。规矩相同。四皓,就是嵌四字。五杂俎,就是嵌五字,只要不连就行。
下面总结一下“四皓”“五杂俎”,其实,还有一种包括它们的格,叫“碎锦格”。
8、碎锦格.碎锦格,就是这个意思,你随便嵌,只要不连。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五个字,都可以对,只要不连。只不过四个字以上的有自己的名字。四个字是叫“四皓格”,五个字的叫“五杂俎”。它们都是碎锦格的一种。那么,到了六个字时,碎锦格要求嵌六个字时,就允许字相连了,这个特殊的碎锦格叫“六逸格”道理都是一样的。
六逸,是嵌六个字。六逸格你只要把这六个字,嵌到联中,就OK。六字全连也可以,但必须得合律才行,联格都是固定的,比较好理解,在上下联当中,要嵌好这么多字,还要有相应的含义是相当难的。(注:五个字以下(含五字),不得相连。六字以上随意。)
七贤格和八龙格。顾名思义,就是嵌七个字和八个字了。这些都是碎锦格的其中一种。
在碎锦格中,还有一种形式:
9、云泥格
云泥格,是两个字的格,要求相对也宽松。就是把字嵌到上下联中即可。只有以下两种形式:
*字*****
*****字*
或者
*****字*
*字*****

“摊牌行动”(Operation Showdown)
上甘岭战役(朝鲜语:???? ??-??? ??/三角高地戰鬪-上甘嶺戰鬪、英语: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为美军“摊牌行动”(Operation Showdown)的一部分。1952年夏季,美第9军计划动用美国陆军第7师,大韩民国陆军第2师及第9师,夺取五圣山南麓的上甘岭/三角高地及其邻近的狙击岭,进而威胁五圣山,这次行动称之为“摊牌行动”。
    联合国军的直接目标是一个高2公里(1.2英里)的森林山脊,位于江原道铁原郡金化郡以北,朝鲜称上甘岭,韩国称三角高地。这座山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的精锐部队106团占领。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美军和韩国国军反复发动攻势,试图占领上甘岭和附近的狙击岭。尽管拥有明显的火炮与空中优势,但不断增加的联合国军伤亡导致袭击在经过42天的战斗后停止,联合国军仅攻占狙击岭南峰,而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最终依旧占领上甘岭。
   此次战役同时因单一战斗双方士兵使用的手榴弹最多,数量破万颗,成为世界纪录。美方称为三角山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韩国人则称之为“狙击棱线战斗”。前者使人难以确定这次作战行动到底是一次战役还是一次战斗,后者则明确地认为是一次战斗。将这次作战称之为战役或战斗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相差极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