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新冠染七洲
新冠肆虐染七洲,讨偿喧嚣浇火油。
追美怼华消内乱,噬猫独鼠入渊薮!
注:“七大洲”指地球陆地分成的七大陆地部分,即亚洲(全称亚细亚洲)(Asia)、欧洲(全称欧罗巴洲)(Europe)、北美洲(全称北亚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南美洲(全称南亚美利加洲) (South America)、非洲(全称阿非利加洲)(Africa)、大洋洲(Oceania)与南极洲。被认为全球有一片净土未被新冠病毒入侵的南极洲:在阿根廷,新冠病毒已致数百人死亡,上千人感染。政府已下令实行严厉的社交隔离措施。
游击“圣经”——十六字诀
打仗好比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又好比做生意,赚钱就来,蚀本就不干。毛泽东妙化山大王朱聋子的“打圈战”,创造出自成一体的游击兵法,使我军终于有了自己的战略战术,走、打、进、退从此变幻莫测,与孙子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交相辉映。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这就是名扬四海,非同小可的游击“圣经”——十六字诀。同时也是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的思想基础,而积极防御战略是毛泽东兵法中克敌制胜的法宝,这一法宝目前早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军事史上的丰碑被万人敬仰、遵循。
在越南战争中,越南军队就曾奉行过这一游击经典;在西点军校,高级美军教官们也曾热烈地与学员们讨论并研究这一经典;在1958年古巴的密林里,一位现代游击战专家,格瓦拉给游击队员们讲授的游击战经典也是这“十六字诀”。同时他还根据毛泽东这一著名游击理论撰写过《游击战》一书。古巴获得解放后,他又只身进入扎伊尔、拉丁美洲的玻利维亚开展新的游击战,1967年,当他39岁时战死于玻利维亚。而这位现代游击天才最为崇拜的就是毛泽东的兵法,其中尤其对“十六字诀”推崇备至,奉为“圣经”。
“分进合击、长驱直入、外线作战、抄猛进猛打”。 1930年12月中旬,第一次大“围剿”全面展开。蒋介石十万大军兵分三路,采取“分进合击、长驱直入、外线作战、猛进猛打”的十六字方针,对付毛泽东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方针。蒋介石不信他的十万雄zd兵斗不过毛泽东那三四万“乌合之众”,他的十六字诀玩不过毛泽东的十六字诀。 20世纪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军事高手即将开始第二次斗法了。 让我们先来看看蒋介石以什么兵法来对付毛泽东吧。 蒋介石首先在他的《剿匪成败与国家存亡》一文中提出了他的五项战略构想: 第一,“封锁政策”:即严密封锁,做到“使敌无粒米勺水之救济,无蚍蜉蚊蚁之通报。”当时江西有所谓封锁地带,其中堡垒星罗,巡探密布,就是要断绝共区一切交通,使粮秣食盐等一切经济资料不得丝毫进到共区。 第二,“交通政策”:交通政策与封锁政策相对。反过来说,就是要消极地阻止共方的交通,而积极发展国军方面的交通。无论道路、电报、电话、输送、通信、传令等一切交通设备和交通人员及其工作,俱国军命脉,操国军胜败生死之权。战争就是争取时间,谁能节省时间,行动迅速,谁就胜利。换句话说,作战全靠机动,谁能机动,谁就成功。交通政策就是要机动敏捷,这是剿灭共军的一个主要战略。 第三,“工事政策”:国军只要到了与共区接近的地方,无论是准备驻一天两天、一月两月,军队一到,立即将防御工事做好。并且只要有余暇,还要督促指导老百姓修筑碉堡,设寨围墙,与军队打成一片。国军只要有了据点,就有了凭借,便可站得稳,无论共军怎样袭击,总可以抵得住。勤做工事,坚壁清野,是致共军死命的一个最稳实而可减少牺牲的方法,亦即是多出汗少流血的道理。 第四,“挺进游击”:共军根本不用正规战术,其长处就在于跑路、伺机、侦察、化装、袭击而已。现在国军要剿共,也要能善于此道,用共军的战术才能消灭共军。胡林翼曾根据他剿匪的经验说过:“与其守于境内,不如战于境外。”意思是说剿共必须随时随地,找到共军的弱点,一有可乘之机,马上就要出击进攻,易守为攻,出奇制胜。(蒋介石曾将游击战术,简括为“轻装急进,便装远探,秘密敏捷,夜行晓宿”四句话。) 第五,“争取主动”:国军从事一切战争,都有一个最紧要的原则,就是要主动。凡能依自己的计划,支配整个战局演变者便是主,便谓之立于主动地位。凡是属于主动,便常是胜者;陷于被动,便只有失败。 蒋介石也并非草包,他熟读历代兵书,精通打仗,他又将主动的战略演化为下列十点: 一、以静制动:胡林翼曾说:“驭天下之至纷者以静”,就是要“以主待客”、“以逸待劳”的道理。 二、以拙制巧:懂得以静制动的道理,就很容易明白以拙制巧的精义。就是共军以很巧妙的方法扰乱国军,国军要以坚忍、实在、稳当的方法来制伏它。 三、以实击虚:就地位而言,则曰“以主待客”;就态势而言,则曰“以静制动”;就方法而言,则曰“以拙制巧”,更就力量而言,则曰“以实击虚”。这就是发挥国军力量,击破共军的弱点,集结国军实力,战胜共军虚张声势的宣传,扫荡共区的组织。 四、以迂为直:国军剿共时,无论行军、进攻或追击,都要采“曲线行动”,有时宁可不走易走的大路,而要另寻小径山路来走,甚至有路的地方不走,偏要从没路的地方绕转过去。如此不怕崎岖,不怕吃苦,才可使共军觉得神奇莫测,国军才可出奇制胜,不会被共军埋伏袭击的惯技所算。 五、独立作战:国军剿共,务须协同一致,互相策应。但是在赣南剿共,多是山地战,因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以及共军的诡诈百出等各种原因,国军各个部队,无论是一军一师,甚至一旅一团,都要随时随地有独立作战的准备。 六、全力以赴:在决战之前,国军一定要集结所有兵力,务陡一兵一卒,同时皆能用于决战的一点。必须如此用兵,才能算是最经济的使用兵力,才能发挥其军队最大的效用。 七、就地固守:这是根据稳扎稳打的原则而定下来的要领。所谓“稳扎稳打”,无论行军宿营与作战,总要谨慎小心,严密戒备。防守是手段,进攻才是目的。 八、纵深配备:前线与敌作战的正面愈狭愈好,国军要留二分之一,最好三分之二的兵力,摆在后面作预备队,随时可以相机增援。 九、机动配备:机动配备者,即根据指挥官卓越的才识,以冒险的精神与英明果断的决心来活用兵力。至于活用兵力的要诀,就是“进退不一,多寡不一,分合得当,攻守咸宜”四句话。总之,指挥官果能将兵力抽调得法时,危险性就会减少,成功的把握也就越大。但唯一要诀,就是要严守秘密,不得被共军窥破。 十、六项要务:所谓六项要务,就是侦探、搜索、警戒、联络、掩护、观察。这六项要务无论是行军宿营或作战,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切实检点。侦探、警戒,务求严密;搜索、掩护,必须周到;联络必须确实,观测必须精密。 蒋介石最后还综合上述各点,得出结论:战术上要去守势,要以静制动,以守为攻;战略上要取攻势,要以实击虚,以攻为守。 蒋介石为获得这次“围剿”的胜利,还提出了三个用战口号,即受伤不退,被俘不屈,受命不辱,以及战术上的两项要诀,一是分散,一是集合,一切战术不外乎分合二字。他还特别强调一个慎守,并解释道:自古以来,兵皆不得已而用之,只有敬慎悲戚者,可以获胜。他甚至引用老子的原话:“两兵相接,哀者胜矣。” 从正面我们可以看到,蒋介石自诩为武将出身,谈起兵法来可谓滔滔不绝、头头是道。真还摆出了一副一代大兵家的架势。 然而我们现在再来看看“无师自通”的一代真正的军事天才毛泽东如何用兵破敌吧。 毛泽东首先发布了红一方面军红字第1号训令,提出军事上的迎敌备战工作,大力鼓舞全军将士的士气。特别对军事训练规定了十一个方面的内容,如:“按照新操法加紧训练,并分别举行射击演习”;“每天早操一律做抢山头、追击、射击、速集的动作。游戏时间一律操刺枪术、测量、游戏、跳远等。晚点名时做军事讲评”;“所有各部队人员,一律须知行军、防军或战时对空的隐蔽,遇敌机时即能迅速隐藏身体”等。 接着毛泽东又以中革军委总政治部主任的名义,就第二次反“围剿”的政治准备工作发布通令。通令分析了目前敌我形势和我军胜利条件,布置了红军和地方党的各项政治准备工作,如召开士兵会、誓师会等。通令还规定了红军及地方游击队早晚点名口号:1.勇敢冲锋!2.拼命杀敌!3.拥护共产党!4.拥护苏维埃!5.活捉何应钦!6.打倒蒋介石!7.二次战争胜利万岁!8.工农解放万岁!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特别制定了十个通令,指示地方游击队在配合红军主力作战时应采取的十项用兵计策:一、扰敌;二、堵敌;三、截敌;四、袭敌;五、诱敌;六、毒敌;七、捉敌;八、侦敌;九、饿敌;十、盲敌。 毛泽东用兵的确高出蒋介石。蒋介石的兵法在道理上似乎很讲得通。但毛泽东的兵法却更加具体、实在,可谓井井有条、滴水不漏,既注意了宏观,又留心了细部;既看重了精神,也讲究了实际。 战前准备工作可以说真正做到了面面俱到。比如,按毛泽东的指示,在地方上,党就领导广大群众实行坚壁清野,组织慰问团,成立担架队、运输队、向导队和俘虏收容所等。那真是上上下下全都动员起来了。 可是,在破敌的战略问题上,红军的高层领导却发生了意见不一致。 苏区中央局和中央代表团中有些人对毛泽东再次动用诱敌深入的战略多有非议。他们认为应用“分兵退敌”的方针,将红军分散到苏区之外去打游击战,把敌人引出根据地,以达到既能保障红军不遭受大的损失,又可以保住根据地之目的。另外一些人则主张红军退出中央苏区,转移到云贵川建立新根据地。理由是,斯大林曾说过:“四川是最理想的根据地。”(引自郭化若:《回忆第一次“反围剿”期间的有关史实》,载《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毛泽东坚决反对以上两种意见。他坚持主张继续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把敌人引到根据地内,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他指出,敌人包围我们的兵力虽然很多,但是他们有许多弱点,如参加“围剿”的敌军都非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指挥不统一,官兵不一致,没有群众基础,地形不熟悉,给养运输困难等。相反,红军数量虽少,装备差,但红军上下团结,求战情绪高,群众条件好,根据地内地理条件好,红军可以占领有利地形打击敌人。依靠这些有利条件,就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经过反复热烈地争论,毛泽东终于说服了不同意见的同志,决定继续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并提出了“艰苦斗争,持久作战”的思想。 战略方针一经确定后,就又开始讨论先打哪一路敌兵的问题。当时多数人认为应先打蒋光鼐的十九路军,理由是打垮他后,便于发展,可以伸开两手到湘南和赣南。毛泽东慧眼独具,认为来犯之敌中十九路军是比较强有力的,在历史上还未有过败仗。因此贸然先打十九路军并无绝对胜利的把握。我们现在主要是选择敌人的弱点打,应先打王金钰这一路。因这路敌军最弱,而且这一带的地形和群众对我们都有利。因此,毛泽东主张先打富田地区的弱敌王金钰部。 毛泽东还进一步阐释了他的用兵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全局在胸的意识,可谓一个真正的围棋高手,他下出一步棋,但却预示着后面好几步妙招:“我军从富田打起,向东横扫,可在闽赣交界之建宁、黎川、泰宁地区的大根据地,征集资财,便于打破下一次‘围剿’。若由东向西打去,则限于赣江,战局结束后无发展余地。若打完再东转,又劳师费时。” 4月19日,毛泽东遂下令红军于第二日开始行动,向龙冈地区进击。23日,红军先后集结于龙冈,为了进一步捕捉战机,毛泽东又命令红军向西移四十里,到东固地区待命,伺机歼敌。在此专候富田之敌王金钰露头。 但王金钰迟迟不脱离阵地向前推进,这时红军中的一些将领沉不住气了,要求快打。 毛泽东再显军事天才,力排任何性急快打的建议,依然隐蔽设伏,耐心等待战机。一直要等敌人脱离阵地之后,再将其消灭于运动之中。 敌军一天不出动,毛泽东就稳坐一天。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到了第25天,战机终于抵达了! 5月13日,王金钰部第四十七师分三路由富田向东固前进。毛泽东当即指示:“本方面军为各个破敌,巩固苏区,向外发展起见,决定先行消灭进攻东固之敌,乘胜追击王金钰属全部,努力歼灭之,以转变彼我攻守形势,完成本军目前的任务。” 5月14日,毛泽东进一步发出命令:“方面军决定先消灭王金钰、公秉藩两师之敌,拟于后日(16日)从左向富田方向出击。”在这一总原则下,毛泽东还做出了具体的战斗部署:红三军团为左路军,令15日进至江头村附近宿营,严密断绝交通,16日经固坡向富田攻击前进;红三军为中路军,沿东固至中洞大道向桥头江一线攻击前进,占领有利地形,伏击敌公秉藩师;红四军(并六十四师)、红十二军为右路军,以四军担任第一梯队,十二军担任第二梯队,分两路抢占九寸岭和观音崖,正面迎击敌人;总司令部设在东固通中洞大道北侧的白云山上。 为了确保第一仗的胜利。毛泽东还亲自到红三军同黄公略军长一起,找当地群众了解道路情况。经多方调查,找到了一条极为隐蔽的小路。毛泽东当即决定,红三军主力不走大路,而改走小路前进,从沿大路进犯之敌侧翼实施攻击。这一改变,对于歼灭敌人第二十八师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毛泽东在战术上是很重视敌人的,而且用兵极精当仔细、一丝不苟。他针对敌方“稳扎稳打”的战术,特别强调了“调虎离山”之计,诱使敌军离开了坚固的工事,再行歼击。 5月16日破晓时分,敌军终于脱离了阵地,像蛇一样爬出洞来,在狭窄的山道中蠕动,队列前后达五六里长。毛泽东身着灰布军装,肩上斜背挎包和油纸伞,同身背竹叶斗笠的朱德在白云山指挥所指挥作战。 首先是红一方面军总部特务连与敌二十八师先头遭遇,阻止了该敌前进。午时,担任中路军的红三军沿小路进入中洞南侧,处于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突然向敌发起猛烈进攻,敌顿时乱作一团,惊呼:“你们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呀!”战至下午5点左右,敌二十八师大部被歼灭。敌师长公秉藩被地方赤卫队俘虏后蒙混逃脱。与此同时,右路红四军、红64师抢占了观音崖、九寸岭两个隘口,并追歼敌四十七师一个旅大部;担任左路军的红三军团,于16日午夜向富田之敌发起进攻,17日清晨轻松结束战斗,歼敌四十七师一个旅的大部。接着,红三军、红四军相继抵达富田。 首战告捷后,按照预定计划,毛泽东又指挥红军乘势由西向东横扫。从5月16日到31日,红军先后在东固、白沙、中村、广昌、建宁连打五个胜仗,行军作战七百华里,共歼敌部三万余众,缴枪两万余支,酣畅淋漓布下了一盘好棋,一举破了这第二次大“围剿”。 毛泽东说过:“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毛泽东在反第二次“围剿”中同时将游击战、运动战、歼灭战三种战法灵活自如地加以动用。 面对毛泽东一次又一次显示他的雄才大略,彭德怀无比佩服,把他比作诸葛亮,谦虚地说道:“我在这次战役中学到一些东西。毛泽东对战役部署,固然是异常细心地反复思考,力求无缺;对战术问题也是异常细心的,反复推敲,特别是不耻下问,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此役集中优势兵力,‘伤敌十指,不如断敌一指’,他对此运用得最熟练。” 蒋介石曾是那么气焰嚣张,口出狂言,自以为确定的“步步为营”的战术有多么了不起。然而顷刻之间,二十万大军全线败退。蒋介石气急败坏,跑到南昌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在会上,他骂以何应钦挂帅的部下无能,骂着骂着,不禁痛哭起来。 而毛泽东却满怀豪情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 步步为营嗟何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