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2025 (3)
最近看到台湾媒体报道在世界各国集中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之时,车诺堡核电站周围地区爆发的大火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人们担心辐射值加剧,放射性物质再次扩散,上世纪80年代,核电站也发生过灾难性爆炸。车诺堡附近的森林地区发生大火,大火足足持续了一周以上,这是现代史上最大的核灾难。
纳闷许久才知道原来知道是在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的事情。前一段时间,台湾媒体人硬说武汉是第二个“车诺比”就已经让人费猜了。这一次怎么又变成了“车诺堡”了!
可能台湾的“独立性”太强了对外国的地名今天可以是一个表示法,明天又可以用第二种表示方法。难道不需要“连续性”吗?可以“数典忘祖”,但不能将刚不久表述的地名又随意改变吧......。
说到汉语拼音和英语要求人名地名的统一是最近的事。在汉语翻译成英语时过去有两种方法并存。除罗马字拼音以外邮政式拼音和威妥玛拼音法并未完全消失。如: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
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的英文校名用的就是邮政式拼音。同时,为保证历史的延续性,少量享誉海内外的商标至今仍旧使用威妥玛拼音法,
例如:茅台(Moutai),
中华(Chunghwa),
张裕(Changyu),
青岛啤酒(Tsingdao)。等等。
汉语拼音推行之后,威妥玛拼音法虽在国内基本不再使用,但在西方学术界仍较为流行。某些历史名人的英文拼写方式也采用了威妥玛拼音,例如:孙中山/孙逸仙(Sun Yat-sen),
毛泽东(Mao Tse-tung),
蒋介石(Chiang Kai-shek),
宋庆龄(Soong Ching-ling),
宋美龄(Soong May-Iing),等等。
这是需要特别留意的,有人在把这些人物译回汉语时就闹过笑话。如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所著的《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原来只有两章,分别关于中国大陆、香港与台湾学者和俄罗斯及苏联学者的研究,后来王奇加入关于西方学者的第三章时,谬误百出。可以想到所谓的教授水平究竟有多高。他把蒋介石译成“常凯申”。
类似的乌龙翻译还有将孙中山曾用名的“孙逸仙”被翻译成“双鸭山”,毛泽东被翻译成“毛昆仑”。
有些使用威妥玛拼音的专有名词已被吸纳为英文的外来语,例如:
功夫(Kungfu)、
太极(Taichi)、
易经(I Ching)、
清明节(Chingming Festival)、
宫保鸡丁(Kungpao Chicken)等等。
碰到这些词时,也要特别留意,否则也会闹笑话。简而言之,威妥玛拼音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