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VS 日本的“诗歌”
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宝典的诗歌中除了当代鼎盛的唐诗、尤其“七律”、“七绝”,“五律”、“五绝”这种比较工整的古诗风格外,从宋代开始盛行的诗歌就是词,传统有很多特别的规矩,其一就是词牌:“清平乐”,“菩萨蛮”,“卜算子”、“水调歌头”、“贺新郎”等等。
当然每个词牌要求的格式不一样。如“字数”,“平仄”,“押韵”等等。
写诗作词就是一个绝好的“游戏”。在没有电脑,没有计算器作为工具的时代要掌握好许多诗词词牌的规律,运用语言的功夫不是一般人可以速成的。
在日本从古代到江户时代写诗的人不少,但很少像中国诗人那样凝聚浓厚的丰富多彩的典故知识,海阔天空又信手拈来的大作。
在中国诗人看来,日本的诗歌更接近于当今的打油诗一样的“小品”。日本的诗歌种类不多。在中国熟悉的有“俳句”,“短歌”,一般人也很少接触日本的“川柳”,“和歌”等等。
“川柳”与“俳句”都是以“5、7、5”音节为原则的定型诗,
“和歌”“短歌”则是以“5、7、5、7、7”音节为规范定型诗,
相当与中国如“十六字令”一样的词。
日本当今还流行的一种诗就是“都都逸”(不妨称为“二十六字令”)。
都都逸(Dodoitsu):产生于江户末期,由初代都都逸坊扇歌(1804-1852)集大成的“7,7,7,5”音节的口语定型诗。本来是由三弦(三味线)伴唱的通俗歌曲,由音乐曲艺师在曲艺场(说书场,杂技场)演出。以下试翻译日本家喻户晓的都都逸(Dodoitsu)
谨供参考(音节数以汉字数为标准):
1,
迷恋伊人幽会处,
千里旅程一里路,
未得谋面只身返,
归来千里途。
2,
饮酒停杯吾不快,
莫止吾醉满上来,
莫非此面君常态?
无法说出来。
3、
桃色新闻实难堪,
世人知晓传美谈,
奈何他人不得解,
明隐两为难。
4、
世上乌鸦慝噪烦,
立志亲手斩三千,
伴君共枕春眠足,
此乃妾心愿。
5、
相逢又忍挥别去,
别后而今又相聚,
终究原野刮秋风,
今生一别离。
有许多“都都逸”的名句是日本文人朗朗上口兴味浓厚的佳作。
孤平是指在对联中,下联的韵脚句中,除了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外,其他字只有一个平声字的现象。 例如:“万事皆如意”,如果改为“万事俱如意”,就是孤平。
孤仄的定义
孤仄是指在上联中,除了句脚外,只有一个仄声字的现象。 例如:“菩提当下现成”,如果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就是孤仄。
孤平和孤仄的禁忌原因
孤平和孤仄在对联创作中被视为禁忌,因为它们违反了对联的格律规则,使得对联的声调显得不够和谐。遵循“一三五不论”的说法时,容易犯孤平或孤仄。
是古人写作七言近体诗时对一句之中各字平仄调配的变通规定,为常用口诀。其内容是说:在一个七言律句之中,第一、三、五字可以用平也可以用仄,而第二、四、六字则必须平仄分明,不能任意使用。
这种规定的基本精神是对平仄声字的运用可以有灵活处置的地方,使作诗时不致为平仄律束缚得太死,不因词而害意。
使用这句口诀时,总的原则就是不能违反格律诗的几个禁忌,即不能犯“孤平”,不能形成“三平调”和“三仄尾”。
一、不能犯“孤平”孤平,是指在平脚的句子里,除了韵脚之外,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按照王力《诗词格律》中的说法:“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
二、不能形成“三平调”在句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做近体格律诗时要尽量避免,而且出现了是无法补救的。在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句型中,按照“一三五不论”的说法,第一个字可平可仄,但是第三个字就不论,如果用了平声字,出现了三平调,犯了禁忌。
三、不能形成“三仄尾”三仄尾指一句的最后三字全为仄声。五言的平起仄收句:平平平仄仄句型中,第一个字可平可仄,但是第三个字“不论”,不能用仄声字。七言的仄起仄收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第一三两字可平可仄,但是第五个字不能用仄声字。否则变成仄仄平平仄仄仄,就会出现“三仄尾”。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
所谓孤平,就是在“仄平”脚的句子中,即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个句型中,该用平声的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了仄声,如此除了韵脚尾字之外便只有一个平声字了。如此就称它是孤平。孤平可是近体诗的大忌。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里指出:
1.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平仄仄平”;
2.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仄仄平仄仄平”。
如果近体诗违犯了这一个规律,就叫做“犯孤平”。因为韵脚的平声字是固定的,除此之外,句中就单剩一个平声字了。孤平是诗家的大忌。
王力还在在《诗词格律概要》里指出:“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
许多学人纷纷对全唐诗的孤平句作了初步的考证,已经雄辩地证明,“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之论根本不是事实。
1、于作龙在《唐代近体诗格律新探》里指出:“〔本书〕在探讨中不但正视了诗的格律变化的客观规律性,同时也否定了前人的一些错误说法,如对‘孤平’问题,有人讲:在《全唐诗》中偶尔能找出一、二首来。可是在《全唐诗》中不仅仅是一两首,而是有近百首犯有‘孤平’的诗例”。书中还具体例举了56首犯孤平的实例。
2、风雨狂客在《孤平不过寻常物,哪有诗家大忌说!》一文里搜集了全唐诗里154句孤平实例。
3、赵克刚在《关于孤平句》一文里,罗列了杜甫10句孤平句,以此来证明犯孤平根本不是什么诗家大忌。
4、应化雨的网文“全唐近体诗中的孤平句”搜集了193句孤平实例。潭州雨梦在《关于孤平及孤平句最新统计》一文里对其作了考证和补充。
5、稻香老农在《孤平研考》一文里罗列了全唐诗孤平句数十首,潭州雨梦对其作了考证和补充。《孤平研考》还认为全唐诗里有一百多首“那”字犯孤平的实例。因“那”字有平仄两读,网友对此提出质疑。潭州雨梦经过多方古籍的考证以后认为:只有“刹那、檀那、禅那”三个词组度平声,作为疑问代词的“那”字应当为仄声。
我把上述六位先生搜集的例证进行了整理,删去了重复的例诗和平仄错判的例诗,为了减少争论,把疑似古绝的五七言绝句和仄韵例诗也删除了。即最终结论是:
第一、暂时排除“那”字孤平句,全唐诗犯孤平的实例也有206句。其中五绝22句,七绝26句,五律86句,七律15句,排律57句。其中,李白14句,白居易18句,杜甫12句。唐代最优秀的三位大诗人就有45首之多,占总数近四分之一。
第二、全唐诗中“那”字犯孤平的实例106句。其中中五绝3句,五律39句,七律52句。与其它孤平句加起来,一共312句。“那”字孤平句可以暂时质疑,有待大家进一步考证。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王力先生为了证明自己的“孤平大忌”、“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之类的格律主张的正确性,于是在《汉语诗律学》里设计了一个逻辑陷阱,他在近体律诗之外还定义了两种所谓的古体诗:一是“入律的古风”,二是“古风式的律诗”。我翻遍了所有古籍,从来没有谁有过类似的分类方式,王力先生实际上是把所有不符合自己格律主张的近体诗变体〔如古人有明确论述近体变格“吴体”之类〕通通纳入“入律的古风”与“古风式的律诗”的范畴,例如,只要有犯孤平的诗作,就可以打入“入律的古风”或“古风式的律诗”的冷宫,这样一来,“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的格律主张也就绝对正确了。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利用需要证明的结论作为推理的前提条件”的循环论证法,属于诡辩论的范畴。
判别一首诗究竟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最可靠的方法是古人自己编订的近体诗专辑,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元结的《唐诗鼓吹集》和元方回的《瀛睽律髓》。对此,孙逐明在《诗词赋联形式通论》里将有详细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