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纳百川,取他人长高求成长;
刚自无欲,走自已道尔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资料
辛泰浩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日本人说英语的小笑话及其它

(2007-03-04 23:27:05) 下一个

一,恐怖国际消息
1.在日航或全日空的飞机上,你难免有一次感觉非常吃惊的时候!
因为空中小姐温柔地告诉你“international fright information”! (“国际恐怖消息”)!
“恐怖消息”进入你的耳朵后你就没有反应?
担心本次航班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听多了才知道这是“国际航班的信息”, 虚惊一场!
“fright”应该为“flight”! “L”和“R”相同或相反的!
二,法国苍蝇
2.在你去麦当劳或者肯德基要了一个“炸薯条”时,如果日本服务员告诉你她给你的是
“法国苍蝇”时!你不要认为这位女(男)孩在和你开玩笑!也切忌不要惊诧!
当你大开看才知道是“French fry(fried)”而不是“French fly(flies)”,你才能安心吃下去了。
为了帮助那些从英语国家到日本旅游和工作的朋友尽快适应日本,搜集了些单词,
让你更快被日本认了解和接受!
如果要住饭店,让日本人更容易了解你地需要, 注意一下使用的单词就行!
1.如果到达饭店后要找前台,你想表达的英语是“请问哪里是前台?”
一般说英语是:Excuse me, where is reception?
这时应该说 把reception 换成 “Front” 日本使用“ front” 代表“前台、登记处”的意思。
2.如果你房间“这台灯坏了”你想表让服务员给你修理。想说The desk light doesn’t work.
这时应该说 把desk light 换成 “stand”,否则要花更多时间才能让对方明白.
日本使用“ stand” 代表“台灯”的意思。 如果你说 desk light 反而不容易被理解。
3.如果你想表达的英语是Can I have conditioner? 我想要洗发剂(洗头)
这时应该说 把conditioner 换成 “rinse” 日本使用“ rinse” 代表“冲发剂、洗发用润资”的意思。
如果你说 conditioner 反而不容易被理解。
4.如果你想要些城市介绍、观光点的“介绍资料”时,你最好别说 “May I have a brochure?”
此处说 “Pamphlet ”(小册子)更容易被接受。
5.如果你要借用电熨斗时,你最好别说“I’d like to have this pressed”.
而将pressed 换成“Ironed”。
6.如果你需要行李员给你搬运行李时,你最好别说“I want bellhop carried my baggage”. 
而将bellhop 换成 “boy”。
7.如果你找不到电气插座时,你最好别说“I can’t find a wall outlet”.
而将outlet 换成“Consent ”。
8.如果你去洗衣服的,自费洗衣房时你最好别说“I’m looking for a laundromat”.
而将laundromat 换成“coin luanrdy”。
9.如果你要预定套间时,你最好别说“I’d like to reserve a suite”.
而将suite 换成 “sweet room”。 虽然英语里这“甜甜的房间”,
不知时什么意思,但在日语里就是宽大的套间的意思。
10.如果你要预定专车去机场等地时,你最好别说“I’d like a limousine”.
而将limousine 换成 “hire”。 在日语里limousine是大的公共汽车一样的专线车;
hire才是你要的出租车!
11.如果你front的服务员告诉你早餐是,“Viking”。
意思是说:“Breakfast is Buffet style”. 早餐是“自助餐式”!

  百度文库文章转载      罗志田:七七级——无须复制的一代 - 澎湃新闻

      填写简历时,我非常愿意接受的一个群体认同,便是“七七级”。对有些人,这或许是个可以分享“集体荣誉”的称谓。对我自己,却更多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然而正因“七七级”渐渐成为有“面子”的称谓了,而简历又是相对开放的,我现在反有些不敢把个人的记忆放进表格了。或许人生就是这样曲折向前的吧)。“七七级”后来成了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仿佛是风云际会,天才一群群地来此相聚。然而,这些人中很多都少小失学,缺乏从小到大的系统训练;先天不足,其创获多来自阅历和悟性。在那些阅历无法代替或补充训练的领域(例如自然科学的一些学门),悟性也就难以体现其作用。即使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里,当风尚偏于追随而轻忽积累之时,“天才”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奇才”。(把“奇”“怪”一类字冠于“才”之前,通常意味着对才气的不充分承认。)其实不论天才、奇才,多少都带些“倒放电影”的味道。那的确是个相对独特的群体,或许真是难以“复制”;但也和所有群体一样,兼具高明与平庸。若要“复制”,则包括读大学前的经历,意味着大学十多年不招生,这当然是谁都不希望重复的。七七级的学生,都是“文化大革命”的亲历者。对那一代人的多数来说,“文革”更多是一段暗淡也黯然的记忆,有点像西方的中世纪。(中世纪是因为后来的人自居“现代”又向往古代而得名,也因此被视为一段“黑暗的时代”。)不过,由于七七级在大学读书时“文革”尚在“结束”之中,这些人虽被视作“后文革”的学生,却并未出现多少对“文革”的反思(那些参与“伤痕文学”的或是例外),以至于后来一些对“文革”的“理性”认知,部分似也出于七七级人之手。
就整体言,“文革”的暗淡,或也使七七级自身多少带点“文艺复兴”的味道——因为一下子“解放”了很多老教师,包括那些经历过五四的一代,七七级人在课堂上衔接的,往往不仅是“文革”前的学术,更是直接回溯到更早。当然,这更多是一种“客观”的相似,他们中多数人并不像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热爱希腊、罗马那样,对其所衔接的时代亦步亦趋;不少人毋宁像那些年两套丛书的名称所提示的,更愿意“走向未来”,也更关注“中国与世界”。
而上述衔接的跨越性,恰也反映在中外学术交往之上。或因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闭关锁国,中国学界对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的西方论著(包括研究中国的论著),极为生疏,所知甚少。由于这一断层的存在,尽管我们现在追赶“国际前沿”的速度已经相当快,但今日西方的“国际前沿”,正是在那基础上产生的——其回应、修正和突破的很多问题,就是那个时代的学术取向和学术成果。追赶者若不了解其针对性,很可能追到不同的方向上去。
换言之,七七级的不可“复制”,包括了强弱两方面。他们中很多都曾上山下乡,接触了中国的底层,类似于上过高尔基所说的“社会大学”。这可能是其特有的强项,尽管也仅在一些特定的领域里才是明显的强项。不过,即使在适用的领域里,也还要不忘上述双重学术断层的存在。学问从来是积累的,较具建设性的态度,是温故才能知新;即使基于更坚决的“走向未来”态度,也要推陈才能出新。“故”与“陈”且不知,自然谈不上“温”与“推”,也就大大减却了创新的基础。
七七级这一代人,现在已渐入老境。他们的命途,其实不那么幸运——少小即曾饿饭,中学多未读完,稍长又颠沛流离;开始事业闯荡之时,看重的是资历;眼看渐有所成,又讲究年轻化了。但那些大都是所谓“赵孟能贵”的部分,亦浮云而已。正因比其他时代的人领受了更多生活的艰辛,就更应多识得几分人生的真谛。至少身心状态要努力保持一致,不宜身已老之将至,而心态仍然年轻,继续经历着“成长的烦恼”!
我自己的感觉,我们这一代人,总带几分理想的色彩(譬如多曾经过“文学青年”的阶段,总有些办刊物的冲动,等等),又稍多独立精神(这极不适合于官场,在越来越向官场“倾斜”的学界,也渐不合拍,却是做好学问的根基),两者都使这些人容易坚持己见,不够随和。若能保有理想而兼顾现实,坚持独立而不忘包容,或更能随顺时世。
七七级者,禀性千差万别,更多成就于教养。其共同的特征是:学生多来自社会,阅历丰富而志趣广泛;老师也不仅为一校一专业培养人,而是以天下士的标准为时代为社会育人。与后来人比,七七级的学生多少都有些迂远而放不下身段,但眼界开放,无论治学从业,并不十分拘泥;且总是向往独立,不肯俯仰随人;又始终保留几分理想的色彩,故与日趋现实的世风稍感疏离。
七七级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已为天地留此一景,却无须复制。一个人或一代人明白了自己在社会甚或历史上的位置,也就是知了天命。这一代人,其实也和历史上任何世代一样,不过守先待后而已。于斯足矣,夫复何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