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荆轲与二位司马眼中的刺秦(3)

(2013-08-04 19:04:55) 下一个


如果我的后半生只能拥有一本书,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史记。我不是很喜欢鲁迅及其作品,然而我非常喜欢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半句强调史记的史学成就;而后半句则是充分肯定其文学成就。一直以来,读史记在我不仅是读书而已,更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我认为不能简单地把太史公归为儒家。秦在商鞅之后是以法家理念治国,汉朝初建,高祖四处平定异性王;文景时期,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到汉武帝初期,因为尊崇道家的窦太后(文帝的皇后)尚在,武帝不能放手重用儒生,直到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独立执政时,才重用儒生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可见,在太史公生活的汉武帝时期,朝廷对治国理念还处于探索的阶段。从史记中记载的太史公自己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评点,我们可以看到太史公思想中的儒家倾向。然而这种倾向与一千年以后的宋朝的儒家理念则非常不同了。这里,我想到叔本华对书籍的看法,他说读书就要读原始的著作,而不是一代代后人对原著的编辑,因为后者不免曲解甚至错误地偏离了原著的真正精神。迄今二千多年以来,儒家精神也因不断为后人曲解演绎而越走越偏离,狭隘,以至于对于读书不多的今人而言,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儒家的原始精神。言归正传,还是来谈太史公和司马光对荆轲刺秦的不同看法吧。 


司马光的评论:
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要之,谋不远而动不义,其楚白公胜之流乎!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

太史公的评论: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於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岂妄也哉!曹沫盟柯,返鲁侵地。专诸进炙,定吴篡位。彰弟哭市,报主涂厕。刎颈申冤,操袖行事。暴秦夺魄,懦夫增气。

简单地概括来说,司马光认为荆轲刺秦之举是轻虑浅谋,加速导致燕国的灭亡。他认为要使得国家坚如磐石,就要彻底贯彻仁政,使百姓怀德,四邻亲睦,这样的话即便面对强暴之国,也无所畏惧,国家也就坚不可摧了。司马光还认为,荆轲为报太子丹之恩遇,而不顾自己的身家性命,这种行为不可称作“义”。我觉得司马光的这个论点是迂腐的,当此之时,秦已经灭了魏赵韩,其一统天下的局势已经十分明朗,那个时候再谈什么仁义治国,是非常不现实的。再说,即便在更早的时候,如果天下形势已经礼崩乐坏,而其中某一国坚持仁政治国,我看也是无法长期维持的。正因如此,春秋时期的一二百个封建割据,最后在弱肉强食的纷争中,只剩下了秦魏赵韩齐楚燕七国。在三晋已经泯灭,秦已经扳倒了一统天下的二个劲敌之一赵国(其二我认为是楚国),那时的燕国已经是秦国砧板上的肉,被吃掉只是时间而已。那个时候,燕国唯一可能的机会确实是刺杀秦王以打乱其吞并六国的势头,以争取到与齐楚合纵,并策动三晋之地反叛秦国的宝贵时间。所以,我认为在当此之时,刺秦确实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是唯一或能打乱秦国统一天下的势头和全局部署的一个契机。 


太史公并没有直接评论荆轲刺秦的功过得失,只是借用鲁句践之语委婉地表达他对刺秦失败的惋惜。我私下认为,太史公可能也是赞同我的观点,当此之时,刺秦以打乱局面,恐怕是唯一可以一试的权宜之计了。对于荆轲本人的行为,太史公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评论:
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岂妄也哉!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其实人生在世,并非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有所谓的意义,可贵的是“立意较然,不欺其志”,那么功名成或不成,其实并非那么重要了。

比较太史公和司马光对刺秦的看法,我觉得太史公的见地更高一筹。太史公虽是刑余之人,然而其精神是宽广而独立的,其观点是犀利且中肯的;而比较起来,司马光的一些观念则显得迂腐,思想有被后世儒学阉割了的嫌疑。我本人颇赞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语,我觉得秦汉时期的学者在精神上更独立,他们的文章也能够直抒胸臆,天马行空。文章的根本在于立意,文辞再绮丽,如果立意陈腐,读起来也味同嚼蜡,这恐怕也是我喜欢史记的原因,其思想越自由越不受约束,其观念也就越超越时代,越能够借鉴于现时。史记真的无愧于太史公的期望: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言归正传,写了这么一大篇荆轲刺秦,就用一首五言诗来做结论吧。

为酬恩遇重,岂意此身轻。

三晋殆销尽,燕丹旋亦倾。 

寒风临易水,驱车赴秦廷。 

意气怒冲冠,不负千古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