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
2009 (47)
2011 (48)
2018 (1)
2024 (1)
闲情赋 - 陶渊明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夫何瑰丽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攘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扣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凄惨而矜颜。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复影以皆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于时毕昇盈轩,北风凄凄,炯炯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于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怯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前日里,有人问起令仪是什么意思?我笑说,我知道,便想起中学时诵读过的陶渊明的《闲情赋》,头一句便是:夫何瑰丽之令姿,独旷世而秀群。“令”即是美好的意思。同坐中有一人说起“令仪”最早的出处在《诗经》。我查了一下,果然出自诗经小雅《湛露》。我不曾细读过,现在读来很觉隽雅。
这回重温《闲情赋》,尤其细读了原先忽略了的序言。尤喜其“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之言。诗人放任情感思绪以作此文,而意念行止终归闲正,这正应和了此赋中最后一段文字:“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于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怯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我想这便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情感宿命,即便情系“十愿”之缠绵,又终能退而“托行云于送怀”。或者说,中国传统文人无论在生活,仕途,还是情感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最后归宿,那便是退隐于山野,寄情于文辞。
诗经 小雅 湛露
湛湛露兮,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考。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郑风 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团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皆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