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也说散沙

(2006-11-25 00:47:11) 下一个

昨午连喝两杯「卡布其诺」,夜不能寐,翻翻闲书,想想往事。忽然记起上周饮茶时,几位朋友谈起的「一盘散沙」这个话题。除了叹息中国人的「散」,更有无数人试图找出「一盘散沙」的成因,这是一个博大的话题、一个沉重的话题、一个谈了又谈始终谈不出结果的话题。

       记得在19973月就搞过一次全球性「中国人看中国人」的徵文比赛,是由《中国时代》和明镜出版社发起的。结果尽管全球华人投稿者众,特等娪胍坏葕仍空缺,可以讲交了白卷。按组织者的说法,原因是「對於我們文化傳統、思維方式中阻礙中華民族崛起的東西的剖析,尚欠缺新的獨到發現。

    全球多家中文媒体联手试图在时代的大框架下,描画出中国人真实的肖像,以此抵消「一盤散沙」的历史讥讽,结果也失败了!又一次可悲地证明,这盤散沙由于各地(海外/港澳/台灣/大陸)華人彼此摩擦對抗,消耗能量,而変得更散了。

   「一盤散沙」最早是由梁启超提出来的,他说:「然终不免一盘散沙之诮者,则以无合群之德故也。合群之德者,以一身对于一群,常肯绌身而就群;以小群对于大群,常肯绌小群而就大群。夫然后能合内部固有之群,以敌外部来侵之群。」

       后来的孙中山也叹息过「一盤散沙」,而柏杨就对一盘散沙作了最直接的诠释:一盘散沙的意义是不合作,我们说不合作,不是说中国人连合作的好处都不知道。咦,不但知道,而且知道个彻底。……但问题是,不管经典上合作的教训如何茂盛,那些教训只止于印到书上,行为上却不是那么回事。」

       谈到中国人为什么会「一盤散沙」,各种论调多矣:贪官污吏太多,司法不独立;不团结,而且是领导不许团结;民族不平等,地区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没有文化,没有方向;精神空虚,彼此不信任,没有信仰;缺乏民主需求和民主素质;本土意识,排外思想,以自我小利益为主;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历史旧弊,家庭本位,不问世事……甚至还有人认为是吃败仗多了,自卑感作怪。说得都对,但都不全对。

   中国人千百年来习惯了修身齐家,却把治国平天下的大事,抛给帝王將相,日子苦了,不堪苛捐杂税,就寄望青天大老爷与开明君主。忍无可忍揭竿起义,义軍进了京城,首领还是要称帝,万民少不得顶礼膜拜,祈求改朝换代,否极泰来。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然而中国实在太大了,山高皇帝远,没有皇法,只能自己顾自已,两耳不闻窗外事,各家自扫门前雪,散沙之势,自古已成。中国在历史上曾是地缘上离西方最远,文明类型与西方最为殊异的国度,当西方精神如日中天时,中国仍在历史的隧道中摸索挣扎前行,自清末民初起,虽决心把玩西方奇技淫巧,研习西方声光电化,购买、制造西方坚船利炮,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引进西方税务、司法、政制,甚至吸纳西方政治、经济、哲学思想,但从孙中山到今天,在中国什么都可「洋为中用」,唯独统治者的权力只能我用,决不容他人染指。所以什么两院制、五院制,国大,人大,修宪立法,中国可以实行,但除了权力,什么都好商量!没有真正的法治与完整的制度,中国人在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统治者底下,你作民他作主,继续沿着当天子臣民的历史轨跡,在连年战乱、灾难与政治风潮中,在历任领导人「朕即国家」专横的统治下,小心翼冀,担惊受怕,不成散沙,又成何形态呢?!

    美国学者所罗门认为:中国的政治文化是以「服从与支配」的综合病症为特征的。布哈林还讲过一个笑话,说人类历史可分为这样三大阶段,即母权制」、「父权制」和「书记制,三者都属集团专制。直到今时今日,一些描写帝皇的文艺作品仍在大陸大行其道,这说明圣君能平天下改写历史的故事,仍令千万善良的百姓,抱着「某某新政」能帶给自己一家温饱富足的幻想,而不敢去思考,自己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更无法相信自已是生而自由的。

      鲁迅在《沙》一文中指出:「中国人的一盘散沙,乃是统治者的治绩。小民倘然团结,统治者发财就烦难。所以一定不能使小民团结起来。」 

      终于明白了,中国人这盘散沙,是历任统治者「治」出来的!念及於此,就更睡意全无,望去窗外,东方亦浮一大白,夜话又该告一段落了。

      最后,我想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固然没错,但不要忘记,聚沙也能成塔,中国人是伟大、坚韌、聪明、勤劳的,我们并非永远都松散和软弱可欺!我对此绝对抱坚定之信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