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2006记中英(澳)美暑期哲学

(2007-02-11 11:33:48) 下一个
http://www.phil-commune.org/phpbb/viewtopic.php?t=895


再过几日,本年度的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就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开班了。本期的主题是康德哲学,四位主讲教师及各自的专题分别是:
Sebastian Gardner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Kant’s Aesthetics
Onora O’Neill (Newnham College, Cambridge): Kant’s Ethics and Kantian Ethics
Thomas Pogge (Columbia University): Central Topics in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Garrath William (Lancaster University): Kant’s Concept of Reason in the First Critique
这无疑是一个星光闪耀的阵容,汇集了当今世界最优秀的一批康德学者。

不知不觉中,暑期学院已经走过了近二十个年头,除了1989年因政治风波、2003和2004年因Sars造成的影响而中断(2004年的主题原定为法哲学),其余每一年都在坚持进行运作,由最初中英双方的二人转,到中途的中英澳三方行,直到今年澳方因故退出,而由美方正式顶替。暑期学院曾经举办过的活动计有:

1988年第一期(分析哲学)
1990年科学哲学研讨会和专题讨论会
1991年第二期(科学哲学)
1992年第三期(心的哲学和认知哲学)
1993年第四期(现代认识论)
1994年第五期(哲学与应用伦理学)和1994专题讨论会(中国妇女与女性主义思想)
1995年第一期高级读书班(Derek Parfit 的Reasons and Persons)和1995年专题讨论会(企业伦理学)
1996年第六期(社会科学哲学)
1997年第二期高级读书班(Richard Wollheim 的Art and Its Objects
1998年第七期(形而上学)
1999年高级读书班(Robert Nozick的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2000年第八期(政治哲学)
2001年的学术研讨会(政治哲学)和第三期高级读书班(Genevieve Lloyd的The Man of Reason
2002年第九期(语言哲学)
2005年第四期高级读书班(Frege的The Foundations of Arithmetic)和2005年第十期(生命伦理学)

单从各次活动主题的安排,不难看出组织者对当今分析哲学动向的深刻把握,以及为促进中国的哲学学者和学生对英语世界哲学的了解所付出的良苦用心。十几年了,能够始终如一地把这样一个不牟利、不张扬、没有多少官方色彩的事业坚持下来,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需要难得的坚毅、执着、实干和智慧。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拍案惊奇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拍案惊奇

养鸡能手




加入时间: 2006/01/12
文章: 183

积分: 4500
[ 赠与货币 ]

文章时间: 2006-7-20 周四, 下午10:37    标题: 润物细无声——记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二)引用回复

我本人与暑期学院没有太多的渊源,只是作为一名普通学员参加过1992年第三期(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的学习。那时的我还只是一名一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刚从别的学科转到哲学不久。那一期的举办地是在天津,位于水上公园近旁的一处培训学校,离南开大学不远。当时的主讲教师也是四位,均来自英国,他们是:

Jonathan L. Cohen (Oxford)
Martin Davies (当时在Birkbeck College, 不久后即到Oxford,后来回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不久又将重返牛津)
Peter Carruthers (当时在Sheffield大学,现在美国马里兰大学)
Jeremy Butterfield (当时在剑桥,现在牛津)

这四位教师均是当代英语哲学圈响当当的实力派人物,其中Jeremy Butterfield的专长是物理学哲学和科学哲学,而不是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

暑期学院的学程为三周,每天上午上大课,由四位老师轮流主讲。下午则是分组讨论,每位老师各领一组,集中讨论头天布置的英文哲学文献。晚上有非正式讨论和答疑,有时还会安排一些联谊活动。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拍案惊奇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拍案惊奇

养鸡能手




加入时间: 2006/01/12
文章: 183

积分: 4500
[ 赠与货币 ]

文章时间: 2006-7-21 周五, 上午11:14    标题: 润物细无声——记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三)引用回复

暑期学院的授课和讨论,自然完全用英语,而这成为我的一大障碍。虽然在读本科时即通过了全国首次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但这样的英语水平,无论是听说读写,距离实用的要求还相差太远,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相信与我有着同样切肤之痛的学员,还有不少。来自华中师大的高新民,在听了头一两天的课之后,干脆从此不再去课堂,成天留在屋里看自己从北图复印的一大堆资料。当然有些学员的英语水平还是不错的,其中有一位北外许国璋的博士生,40多岁,就能够比较自如地同教师进行交流。记得头一堂课,老师讲了一阵子,然后问同学是否能跟上,这位老兄语音洪亮地回答:so far so good(到此为止,一切还不错),这是我第一次学到这个习语。

四位老师,除了J. L. Cohen的讲课略逊,另三位都是相当出色的讲师:准备充分、条理清晰、口齿清楚,注重课堂互动,并有一定的幽默感。毕竟他们才四十出头,是新一辈的哲学教师,在演讲和教学法上有自觉的训练和要求。Cohen则是上一辈的人,是属于在课堂上自顾自地念稿子的一代,不太理会下面学生的反应。对这种代际之差,我后来才有了更深的体会。

下午的分组讨论,强度也很大。头天晚上,我经常要弄到一两点,才能将布置的文献基本通读一遍,当天午饭后小憩一会,我还需要把文献再过一遍,把要点整理出来。我是在Martin Davies的一组,当时读过的文献,我如今还有印象的有:

Daniel Dennett的两篇:True Believers和Quining Qualia
Thomas Nagel的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Frank Jackson的Epiphenomenal Qualia或What Mary Didn't Know
John Searle的Consciousness, Explanatory Inversion and Cognitive Science
Colin McGinn的Can We Solve the Mind-Body Problem?
Jerry Foder的Making mind matter more
LePore和 Loewer的More on Making Mind Matter
David Rosenthal的Two concepts of Consciousness
(应该还有一些(包括历史性文献),但我已回忆不起来了)

每个正式学员要从中认领一篇,并作为讨论课上该文的主讲。我领的John Searle的那篇,他的作品一贯语言清晰,结构有序,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处理。而且在此之前,我曾经在北图订有的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期刊上大致读过那篇文章。

正式学员最后还有一个结业考试,就是根据老师提供的选题完成一篇英文论文。我没日没夜地干了三天,针对Rosenthal 的意识即二阶(高阶)思维之说,运用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一些概念对之展开了一些分析,这是我的第一篇英文哲学习作。几个月后,社科院哲学所寄来了一张精致的结业证书,通知我由于我在暑期学院的表现,得到的评分为Distinction。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拍案惊奇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拍案惊奇

养鸡能手




加入时间: 2006/01/12
文章: 183

积分: 4500
[ 赠与货币 ]

文章时间: 2006-7-26 周三, 下午6:52    标题: 润物细无声——记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四)引用回复

参加暑期学院的学习,对我个人来说,收获还是不小的。首先,是平生第一次感受了英语主流哲学的教学方式,无论内容、形式还是基本要求,同我们平常接触的中文哲学是大相径庭的。虽然由于英文水平低,学得很辛苦,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但至少开阔了眼界,手虽低,但眼光开始变得不那么低了。

其次,作为正式学员,可以拿到几本好教材。当时,因为运输环节出了问题,暑期学院的教材没有及时运到,是在学院结束一两个月后才邮寄给学员的。总共有四本教材:

Stephen Stich: From Folk Psychology to Cognitive Science (MIT Press, 1983)
C. L. Hardin: Color for Philosophers (Hackett, 1988)
William Lycan (ed.): Mind and Cognition: A Reader (Blackwell, 1990)
David Rosenthal (ed.): The Nature of Mind (OUP, 1991)

前两本是心灵哲学的经典著作,后两本是广为采用的论文汇集。这在当时的前互联网时代,是无比宝贵的资料。

第三,结识和见识了一批朋友。当时参加学习的学员中,如今还记得的有:

徐向东(当期暑期学院的实际负责人之一,随后获得暑期学院奖学金,赴牛津访学数月)、唐热风、高新民、薛平、鞠实儿、杨学功、肖峰等。

有些人当中有些成为了好朋友,还有些竟在中断联系十余年后,为我的命运带来了新的机遇。

由于当时自知水平低,没敢多往几位老师跟前凑,没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不过,在一年以后我在撰写硕士论文时,曾经给当时担任Mind and Language执行主编的Martin Davies去信索取该刊有关eliminative materialism的专辑,他欣然满足了我的要求。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拍案惊奇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拍案惊奇

养鸡能手




加入时间: 2006/01/12
文章: 183

积分: 4500
[ 赠与货币 ]

文章时间: 2006-7-27 周四, 下午10:38    标题: 润物细无声——记中英(澳)美暑期哲学学院(五)引用回复

暑期学院能够坚持近二十年,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的灵魂人物Nicholas Bunning(中文译名为“邦宁”或“布宁”),暑期学院的英方教务长。Bunning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随后获得著名的罗兹奖学金前往牛津学习,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几所英国大学任教后,他现担任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Bunning的妻子是一位华裔,这或许是他与中国不解之缘的开始。十几年间,除了通过暑期学院,从Bunning处获得过其他宝贵帮助的中国哲学学者数不胜数。

中方教务长则一直由邱仁宗先生担任,暑期学院也成为他为之自豪的一项事业。江怡先生多年以来也为暑期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我本人与暑期学院的没有更深的关系,对它的了解仅限于此。对我个人来说,当年参加暑期学院的学习是我人生中的重要一环,自然对此深怀感激。

至于暑期学院对于中国哲学事业的贡献和影响,这已大大超出了我所能了解的范围,无力进行评估。

Jonathan Wolff是伦敦大学的政治哲学家,曾经两次在暑期学院担任教员,前不久在一个点击率颇高的哲学博客上他提出如何通过哲学帮助非洲的发展:

http://leiterreports.typepad.com/blog/2006/07/philosophy_for_.html

他的一个提议是可以搞一个政治哲学的暑期学院,而给他以启示的就是中英暑期哲学学院:

There is, by the way, a very well-established Anglo-Chinese summer school, which has been running for more than a decade (I have taught on it twice). And just look how well the Chinese economy is doing as a result.

呵呵,中英暑期哲学学院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贡献,恐怕可以完全忽略不计,而对于中国哲学界所产生的影响,恐怕也相当有限,但不管怎么说,这样一个持之以恒、专事耕耘而用意深远的事业,值得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美好的祝愿。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拍案惊奇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木独

劳动模范




加入时间: 2006/04/24
文章: 59

积分: 1724
[ 赠与货币 ]

文章时间: 2006-8-07 周一, 下午11:55    标题: 引用回复

想参加,不知怎样申请报名?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木独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拍案惊奇

养鸡能手




加入时间: 2006/01/12
文章: 183

积分: 4500
[ 赠与货币 ]

文章时间: 2006-8-08 周二, 上午11:56    标题: 引用回复

今年的暑期学院已经结束,至于今后的动向和报名等事宜,可以在每年2-4月份参阅网上或其他哲学期刊上的通知。

http://philo.ruc.edu.cn/pol04/sc/

http://www.chinaphs.org/summerschool.htm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拍案惊奇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拍案惊奇

养鸡能手




加入时间: 2006/01/12
文章: 183

积分: 4500
[ 赠与货币 ]

文章时间: 2006-9-02 周六, 下午7:50    标题: 引用回复

在“忘学居:哲学工作者日志”博客见到的一则关于暑期学院的信息,特转载。

-----------------------------------------------------------------------------------------

暑期哲学学院与“青春写作旅”、乾元国学教室 [原创 2006-08-10 11:06:13 ] 发表者: 淇澳


忙了几个月,暑期哲学学院2006康德哲学研讨班终于顺利闭幕了。我也可以开始准备英国之旅了。

这次暑期学院的情况以后再写。这里说说另外两件事。

报载:近日,一个由著名作家,北大教授等授课的“青春写作旅”的培训班在北大未名湖畔正式开课,招生面向全国中学生,主办方打出的招牌是“提高作文水平,增强应试能力,缔造文科状元,八位大师亲自面授,价值珍贵机会难得”一共10天课,价格不菲,4900元。在北大未名湖畔第一体育馆的一个房间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参加写作培训的30多名中学生,今天的授课老师是北大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专家钱理群,他正在和同学们探讨鲁迅文学。舒乙、曹文轩、孔庆东等作家也将在今后几天里陆续登场。

评论:老潘胡喷:北大中文大师班是劫掠财富和消解神圣的把戏

另一件事是所谓乾元国学教室,即所谓老板班,收费好像有3万。

暑期哲学学院呢?英方主席Nick负责筹集经费,一部分用于聘请英美学界的一流学者来讲学,负责他们的往返旅费,另一部分用于购买所需的原版教材。中方主席邱仁宗、副主席江怡负责联系国内承办单位,承办单位负责教师的食宿,教学场所的租用,相关材料的印制等。暑期学院为期三周,上课15天,每天三次讲座,一次Reading Group,一次Common Room,考试2天,休息2天。收费呢?海外正式学员900元¥,大陆正式学员600元,旁听学员300元,食宿自理。国内承办方的总支出呢?本期6万左右。对于英美学者来说,这基本上是义务教学,对于国内承办者来说,要出一大笔钱,对于我来说,要付出至少3个月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暑期哲学学院办了18年了,除了Sars和禽流感流行的2003和2004年,一直没有间断,一直也没有炒作,一直也不想赚钱。

比较前两件事与暑期哲学学院,我不想说孰是孰非,而是想说,我们为什么有“青春写作旅”、乾元国学教室,而没有暑期哲学学院呢?除了暑期哲学学院,人大哲学院还要宗教社会学的学习班,因为时间只有一周,有国外基金会的资助,所以完全免费。二者基本上都是公益事业,而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大概也包括公益事业的意思在里面。

最后,我倒是建议知名学者不要参加商业演出。
http://www.phil-commune.org/phpbb/viewtopic.php?t=895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