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Mine Immersion 在短短一个多月内累计超过 833,000 ETH,创下了企业资产管理加密货币领域的全球纪录。此举重新划定了商业、金融和区块链之间的界限。
2025年6月至8月期间,BitMine Immersion购买了高达833,137个ETH ,使自己成为全球拥有最大以太坊企业储备的公司,估值超过29亿美元。
BitMine Immersion 在短短一个多月内累计超过 833,000 ETH,创下了企业资产管理加密货币领域的全球纪录。此举重新划定了商业、金融和区块链之间的界限。
2025年6月至8月期间,BitMine Immersion购买了高达833,137个ETH ,使自己成为全球拥有最大以太坊企业储备的公司,估值超过29亿美元。
从囤币到逼涨:BitMine的35天闪电战与ETH定价权易主
2025/8/11
原本没有人会想到,以太坊企业持仓的「头把交椅」,会在 35 天内换人。
以 Tom Lee 为代表的背后公司 BitMine 做到了:这家曾在纳斯达克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凭借一次 PIPE 融资与三轮结构化加仓,把 ETH 持仓从零拉到了 83 万枚,完成对 SharpLink 的绝地反超,成为全球最大 ETH 财库。
这不仅是数字上的胜负,更是一场两种不同血统的资本胜负——代表「币圈 OG」的 SharpLink,慢慢囤币、静待上涨;代表「华尔街力量」的 BitMine,则是在推涨中实现兑现。低成本与高杠杆,囤币心态与 Narrative 策略,背后是两种世界观的正面交锋。
它们不只是买币的方式不同,而是在抢占一个问题的答案:在加密金融的下一个阶段,谁有权定义 ETH「价格」?
为什么是 ETH 的两种血统?
如果说 BitMine 代表的是一场华尔街风格的结构性突袭,那么 SharpLink 的存在,恰恰是「ETH 原住民」逻辑的延续。
这两家公司之间的分野,不仅在持仓节奏、披露方式、Narrative 打法上各异,更重要的是:它们背后所代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出身与目的。
SharpLink —— OG 手里的币,囤得太久,走得太慢
拆解 SharpLink 的股东阵容,几乎覆盖了以太坊生态的全链条资本:
原血统阵营:Consensys(由 ETH 联合创始人 Joseph Lubin 创立)掌握 MetaMask、Infura 等核心设施,Lubin 亲任 SharpLink 董事会主席。
基础设施阵营:Pantera、Arrington、Primitive 等深耕 Layer2、DeFi 协议与跨链设施。
金融化阵营:Galaxy Digital、GSR、Ondo Finance 等直接在 ETH 的机构化、衍生品与托管业务上运作,使其持仓成为可管理、可增值的机构资产。
这种资本绑定不仅放大了 SharpLink 的「ETH 财库」叙事,也为其在买入、质押、减仓等环节提供资源杠杆,并成为华尔街读懂 ETH 的桥梁。
初期 ETH 持仓结构也体现了这种「OG 属性」:来源于团队钱包内部转账而非公开市场;单次买入规模较小,但分布周期极长;强调安全性、流动性管理与审计配合。
据财报与链上估算,SharpLink 的 ETH 建仓成本区间集中在 $1,500–$1,800 之间,部分早期持仓成本甚至低于 $1,000。正因如此,其股东结构中「囤币派」占比极高,价格回到 $4,000 附近时,如果出现自然抛压并不意外。
并且,早在 6 月 12 日,SharpLink 提交了一份名为 S-ASR 的文件,核心内容是——该注册生效后,股票可以随即开始卖出。
这种路径并非错,但也天然带来三个问题:
1. OG 团队的「囤币」心态使其更注重成本收益比,币价一旦大涨,容易触发减仓冲动;
2. OG 人脉网络下的信息流更闭环、更谨慎,不倾向于主动打 Narrative 牌;
3. 以链上运行为先,反而在财报披露效率、资本市场运营等方面显得滞后。
这正是 2025 年第三季度,SharpLink 面对 BitMine 节奏化「披露—融资—加仓—涨价」的策略时,显得慢了半拍的深层原因。
BitMine —— 典型华尔街资本入局
BitMine 几乎是以「典型华尔街资本入局」的姿态降临 ETH 赛道。
PIPE 融资结构:采用现金 + 权证 + ETH 组合认购结构;
投资方:Galaxy Digital、ARK Invest、Founders Fund 等;
管理层背景:投行、私募、对冲基金出身,熟悉 PIPE 融资、合规套利、再融资周期运作。
在他们眼中,ETH 不是「数字货币」,而是一种可标价、可交易、可套现的新型金融资产。
如何用 35 天夺权 ETH 龙头宝座?
7 月 1 日:BitMine ETH 持仓为零;
8 月 5 日:持仓达 833,137 枚,超越 SharpLink。
35 天内的操作节奏:
1. 第一周(7/1–7/7):PIPE 融资 2.5 亿美元落地,首批购入约 15 万 ETH;
2. 第二周(7/8–7/14):新增采购 26.6 万 ETH,总持仓突破 56 万枚;
3. 第三周(7/15–7/21):再购入 27.2 万 ETH,累计持仓超 83 万枚。
每轮披露都通过官网、媒体、投资者信函节奏化发布,制造“持续大规模买入 ETH”的市场预期,带动股价与 ETH 现货价格同步上涨。
平均买入价 $3,491,避开阶段高点,踩中上涨通道启动区间。
股价从 4 美元涨到 41 美元,市值从 2 亿美元飙升至 30 亿美元。
这种「披露—融资—加仓—涨价」的循环,使 BitMine 成为以太坊机构化结构的中枢。
Tom Lee:新庄家代言人
Fundstrat 联合创始人兼研究主管,擅长通过 Bitcoin Misery Index (BMI) 等工具包装多头叙事。
特点:
永远给出新的目标价;
平台联动+高频出镜;
用不同叙事分别打动散户与机构;
把价格上涨转化为“合理的结构性现象”。
在 BitMine 崛起过程中,Tom Lee 提供了重要舆论支持——提出“ETH 将成为企业负债表的一部分”的观点,为 Narrative 型操作提供背书。
尾声
在加密资产市场,价格往往先于价值存在,叙事主导估值生成。
BitMine 的崛起,不只是 ETH 财库数字变化,而是一次围绕如何让机构听懂 ETH的 Narrative 重构。
SharpLink 坚守链上慢囤逻辑;BitMine 则用结构与情绪的节奏快速完成共识换手。
ETH 定价权的天花板,已经不属于最早喊多的 OG,而属于最会讲故事的华尔街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