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神算子瑛姑的“算筹”是嘛玩意?

(2009-06-23 14:44:25) 下一个


芦笛


看过《射雕英雄传》的读者可能都记得神算子瑛姑和黄蓉比赛“术数”的情景:靖哥哥背着吃了裘千仞一掌的蓉儿,闯入黑沼之中,见到一个满头白发的熟女,神情凝重,在沙盘上演算,手上拿着一把算筹,蓉儿一看是她三岁时就做熟了的家庭作业,当场喝破答案,令瑛姑大为震动,盘问她是什么人。及至得知蓉儿便是黄老邪的闺女,当下万念俱灰,只觉得连女儿都如此,老邪的神通可想而知,此生要想救出老姘周伯通周老爷子来,是再没指望了。

已在旧作中指出过,金庸小说和江阿姨的样板戏差不多,描写的都是漫画人物,虚假到了极点,绝不会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然而吊诡的是,这反而是他们的魅力所在。读者之所以百读不厌,恰是因为那是一系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情圣样板”、“邪恶样板”、“搞笑样板”、“高大全样板”。由此可见,江阿姨的样板戏乃至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都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实是深符民族欣赏习惯的。

就拿这神算子来说吧,她的生死恋到底为了何来?似乎只证明张爱玲“男人征服女人是通过阴道,女人征服男人则通过食道”的“爱情肠道学原理”。只因为和老顽童生了个孩子,就此死缠烂打,把一生耗在那上头,世上能有这种疯子么?而老顽童为何又要逃到埃及沙漠去做苦工?连段皇爷都批准了,还特地为此出了家,那还能有什么“对不起朋友,得罪了师兄”一说?老顽童和黄老邪年龄大致相似,根据黄蓉的年龄不难推出,他也不过就三十大几四十来往,绝无可能如芦老一般,丧失性能力,因而备受淑女鄙视。就算是很老吧,他神功盖世,也不至于连杨振宁都不如吧?既然不是性无能,那还逃个什么捏?

因此,这些人的出现以及行为特征,只能用作者的主观需要来解释:金庸需要制造几个搞笑的小丑来迎合市场需求,于是老顽童、瑛姑、赵钱孙、谭公、谭婆、桃谷六仙等一系列小丑便应运生焉。这其实是一种儿童趣味。大众喜欢看金庸,犹如小时喜欢看马戏一般,那里面什么都有:惊险动作、豺狼虎豹、美女俊男以及逗乐搞笑的小丑,缺少的只是情节,而金庸的独特贡献就是加上了曲折离奇、悬念迭出的情节。

这些其实是题外话,我想说的还是瑛姑的算筹。中国人喜欢神秘化,把形而下的玩意,装神弄鬼搞成形而上,就连小学算术都能搞成迷信活动。这“算”字涵盖内容之广难以尽述:天文、历算、算术、代数、占卜、算命、盘陀路、八卦、阴阳、风水……直到“庙算”(战略战术的筹划)。这许许多多不同学科混杂在一起,便炮制出了诸葛亮、公孙胜、吴用乃至黄老邪和他的弟子们。

其实以现代眼光观之,把这些毫不相干的名堂熬在一锅里完全是扯淡。桃花岛、太湖归云庄与黑沼的盘陀路我无缘游历,在国内也从未见过这种名堂,但在欧洲可见多了,鬼子称为maze(迷宫)者,通常是皇宫园林的一部分,以修剪得非常整齐的灌木围成复杂的通道,让你钻来钻去,钻上一天也钻不出来。

但这与什么太极、八卦、《易经》、阴阳术数乃至小学算术毫不相干,无非是在建造前先画个平面图,再按照那图样栽种灌木。此类迷宫的设计各不相同,乃是设计师匠心独运。若有人蠢到如黄老邪、陆乘风与瑛姑一般,按照某个标准图谱建造,以致黄蓉在靖哥哥背着她跳过墙前就预先知道该在何处落地,那就是笑话了。那只说明建造者只有抄袭能力,如此建造的迷宫也绝对达不到迷乱来者的原设计目的。在这点上,金庸还不如施耐庵,后者设计的祝家庄的盘陀路只能靠侦察探明,再懂八卦太极也没什么用。

不过话说回来,国人的神秘主义倾向也是很自然的,盖传统记数方式太原始,使得计算不可能用它来进行,必须另创计算系统,而这繁难的计算系统又不是一般人能够接触学习到的,于是就连小学算术都成了一般读书人无从掌握的高科技。对不懂的东西,人类从来抱有一种敬畏心理,于是小学算术也就成了一种崇拜对象。瑛姑手里拿着的算筹,在中国读者心目中引出的敬畏,恐怕还要胜过超级电脑“深蓝”。

这是什么意思涅?这是说,理想的记数系统,应该本身也就是计算系统的一部分。回回发明的记数系统就是这种理想系统。例如123表示一百二十三,这本身是记录一个数字,然而记下来的这个数直接就能投入运算。运算方式大家在小学已经学过了,例如要算123 x 4,咱们就列个竖式,从个位算起,逢十进位,不旋踵就能算出答案492来。这种算术的特点,是表数的方式为后来的运算奠定了基础,构成了运算系统的一部分。

中式表数系统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以前例而言,就是“一百二十三乘以四”,请问该怎么计算?根本就不可能。这还不仅是乘法,四则运算都如此,数字越大越没辙。例如“三十二万五千零八十加四十一万六千五百三十二”,谁都没本事列出算式来,再算出结果。乘除法就更别提了。罗马人的记数方式也有同样毛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只好抛开文字记数系统,另创一套独立的运算系统,这就是“算筹”的由来。它最初只是一些竹签,一根竖放的竹签表示1,放上四根就是4,若要表示5,就用一根横排的竹签。于是“6+7=13”就成了这样子:


因为软件不支持word贴图,我在上面画出的图像可能不显示,所以再用嘴解释一番:6的表达方式,是上面横放一根竹签,下面竖放一根竹签,7则是横一竖二,两者相加很容易,横加横,竖加竖,结果就是横二竖三,因为横一代表5,横二就是10,再加上竖三,就得出了13的结果。

颖悟的读者立即就可悟出这就是算盘的计算方式,也立即能悟出为何中国人非发明算盘不可:无法列出数字进行笔算,只能使用算筹,这非常不方便,于是便干脆把算筹做成可以移动的算珠,将横放的竹签改成上档的算珠,竖放的竹签改成下档的算珠,它的运算原则和西式算法略有不同,乃是“逢五逢十进位”的双重进位。如果没有算盘或算筹,则古人就无法进行计算。

瑛姑的算筹与算盘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计算时必须使用代表个位、十位、百位等不同位数的竹签。若在竹签上刻一个缺口,那根竹签就代表10,刻两个缺口就是20,以此类推。如果要把运算过程写下来,就只能使用各种符号来代表不同位数的算筹。

换言之,古人其实使用了两套数字记录系统,一套是通用的文字系统,也就是大众熟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之类。它和计算系统完全脱离,不能用于演算。另一套则是算术专业人士也就是黄老邪、瑛姑辈使用的模拟算筹的符号,本身就是计算系统的一部分。如此写下来的“算草”就只有小学专业人士才能看懂,对一般读书人来说绝对是天书。等到专业人士们算出来后,再把所得结果翻译成通用的记数方式,写出大众能看懂的答案,例如“一万三千五百六十四乘以十二等于十六万二千七百六十八”。

这本来也没有什么,大概是人类早期的共同特点。例如英文也有同样问题,若用传统数字表达系统,照样无法进行运算,例如上述123 x 4,在英文中是one hundred twenty four times four,同样无法算出,而且他们的表数方式比咱们的还不合理,20念成twenty,比中文的“二十”(也就是两个十)差多了。但人家很早就从阿拉伯引入回回记数法,又从印度引入0,建立了以此为基础的运算方法,教给所有的蒙童,化成了自己的东西。

然而中国可就不一样了,传统教育彻底忽略了数学教育。私塾也好,书院也好,统统只教《四书五经》,也就是后世的政治课那种毫无用处的破货,决不会教你《九章算术》一类玩意。那些奇门遁甲只有士人中的异类才会去看。用现代眼光来看,古代那些不得了、了不得的大儒其实是文盲,连小学文化都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要具有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您就得去找账房先生学习算盘。然而那玩意登不得大雅之堂,三味书屋里只能听到琅琅书声,决不能听到俗不可耐的算盘声。我知道的老前辈中,但凡不曾上过新学者,便毫无运算能力,虽然也能看懂阿拉伯数字,但从未见过他们列出小学教的竖式进行笔算。

此所以过去无论是哪级地方官员,从知县直到督抚,都得请上两位师爷,一曰钱粮师爷,二曰刑名师爷,都是专业人士。前者负责收税,后者负责拷夹百姓。当时的所谓施政也就只有这两个主要内容,所有的级别都如此。区别只在于知县与知府都同时负责该县的钱粮与刑名,而到了省级则把它们分开,分为“布政使 ”(藩台,亦即“抢钱使”)与“按察使”(臬台,亦即“拷夹使”)。哪怕是这种专业衙门的长官也是读四书五经出身,本人并不会算账,还是得靠师爷。此所以师爷虽非国家官员,却在衙门中具有崇高地位,盖他们是长官请来的老师,乃是诸葛军师一类能掐会算的神人。

由此可知,林则徐当年主张严禁鸦片,在奏折中计算每年白银外流量,那也不大可能是他自己算出来的,恐怕还得靠幕中某位能掐会算的神人帮忙。

不难想见,晚清办新政时废科举、办西学,对老儒们意味着何等巨大的冲击。青年时代看过来人的回忆录,说当时的老儒们与蒙童一道,拿着托人去上海买来的数学教科书日夜钻研,研究如何开平方,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我当时非常感动,却没想到他们要填补的是何等深不可测的深渊。很明显,那种钻研只会令其神经崩溃,绝无什么好下场,盖他们首先要学的是西式记数方式,再学会西式算术,然后才可能掌握解方程、开平方等一类高深学术知识。

知道瑛姑的算筹是怎么回事,或许有助于大家理解咱们过去的起点有多低,而过去160年间中国发生的变化又是何等地天翻地覆。想想这些,或许会有助于咱们对中国现状恢复心平气和的态度吧。

作者:芦笛 在 芦笛自治区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info

上一次由芦笛于2008-11-09 周日, 上午3:20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 阿拉伯文字和阿拉伯数字长的很像,据说古代很多民族的结绳记事,我看阿拉伯文像是一堆堆的绳结 -- 土土007 - (0 Byte) 2008-11-10 周一, 上午12:11 (10 reads)
* 强烈强烈建议大家结合着《青铜时代红拂夜奔》对照着一起读。绝妙无比。贴几段在下面。费马定理那一段尤其绝妙!开根号那段也很绝 -- 小小衲 - (3855 Byte) 2008-11-09 周日, 下午1:37 (117 reads)
* 家庭作业 -- xilihutu - (55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3:05 (140 reads)
o 容易:) -- 芦笛 - (167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3:19 (131 reads)
+ 什么时候出来个“杨辉三角 ” -- xilihutu - (301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3:41 (84 reads)
# 我只知道杨辉三角,不知道你说的帕斯卡三角。对了,“丑”和“醜”是两个字,前者是地支,与醜八怪毫不相干 -- 芦笛 - (0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3:46 (17 reads)
* “丑戌丁壬” 翻译成 简化字就 = “丑陋的人”, 再简化为“丑八怪” -- xilihutu - (67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3:52 (35 reads)
o 那“戌”字也不能硬说成是“陋”字啊? -- 芦笛 - (0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6:15 (8 reads)
+ 答案明天公布, 丑戌丁壬不及格 -- xilihutu - (6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3:25 (31 reads)
# 稀里糊涂说“算筹” -- xilihutu - (1835 Byte) 2008-11-10 周一, 上午6:19 (127 reads)
* 老稀伟大哉!服啊!不过,没看过原书的同志请注意,这些考题都是老稀编的,黄蓉考瑛姑的根本不是这几道题 -- 芦笛 - (89 Byte) 2008-11-10 周一, 上午6:49 (52 reads)
# 是么?我还真不知道国货里的对应物是什么 -- 芦笛 - (0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3:29 (11 reads)
* 背景资料:中英数学符号翻译 -- xilihutu - (220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2:23 (132 reads)
o 哈哈,有趣,稀里糊涂是什么? -- 芦笛 - (0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3:21 (14 reads)
* 背景资料:幕府先生 华蘅芳 《抛物线说》 -- xilihutu - (1279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1:42 (85 reads)
* 背景资料:帐房先生 李善兰 直接引进大量数学符号:=、×、÷、<、>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