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文明

西亚 - 耶路撒冷:犹太文化; 东亚 - 东方圣城:儒家文化。[敬天道,尊祖宗。]
正文

二十四史简介-03(转载)

(2005-12-23 05:41:18) 下一个
后汉书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 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 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 ,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 》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 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 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 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 、《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侯,有人告发他 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 《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晔以 《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 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 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 ,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 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 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三国志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 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死于晋惠帝元 康七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 (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 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 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 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 》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 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 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 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 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 一直流传到现在。 晋书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 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 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他非常重视史书的撰修工作,而在唐太宗以前 ,有关晋代的史料,没有一家令人满意的。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对各家史著逐一进 行了批评。撰写一部系统、完整、旨趣较高的晋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愿。贞观二 十年他下诏让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担任监修,组织编写《晋书》。   众人撰写《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成书时间之所以较短,主 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晋书》由于有政府作后盾,人力、物力、财力和图书档案资 料都有保证,这些条件,是私人修史无法比拟的。二是有多种晋史著述可供参考。 由于有蓝本作为依据,成书自然较为容易。   《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 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 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 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 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