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发展史》08(转帖)
(2006-02-13 06:11:32)
下一个
八)帖学大行的宋代书法
北周衰微之际,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自立为帝,建立赵宋王朝。
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分裂混乱局面至此结束,国家复归统一。从公元960 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
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凡
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书法,
是宗“二王”的。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这种
辗转传刻的帖,与原迹差别就会越后越大。所以同是宗王从帖,宋人远逊唐人。
所以一些评家以为帖学大行,书道就衰微了。这是宋代书法不景气的原因之一。
其次如米芾《书史》所指出的“趋时贵书”也造成了宋代书法每况愈下。米芾
分析说:“李宗锷主文既久,士子皆学其书。肥扁朴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
自此惟趋时贵书矣。”宋室南渡之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
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
其风靡有如此者。”在这种风气笼罩之下,书法家能够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
解去继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此宋代书法不十分景气的原因之二。总之,帖
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
发展。宋代为后世所推崇者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
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其著名代表书家有: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赵佶。
1、蔡襄 (1012-1067)
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
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
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
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
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
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
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
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其主要作品:
1)蔡襄尺牍:
其楷书的代表作之一。字字端雅,雍容大度,一笔不苟,似乎全用颜法,
只是结体略扁。
2)郊燔帖:
行草书札的代表作。笔画浑雄敦厚,婉转有致,运笔飞动自如。此帖取法
于《伯远帖》,又参以章草笔法,使之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蔡襄独特的
草书风格。
3)蒙惠帖:
行楷作品。取法《兰亭序》而又参以颜鲁公敦厚沉稳的成分,继而宏大了
宋代行书尺牍书法的艺术内涵,使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新时期。
4)陶生帖:
草书翰札。潇洒劲逸。结体欹正大小,重轻疏密,随心所至,一气呵成。
黄庭坚说:“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确
的。
2、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
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
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
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
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
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
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
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
》、《醉翁亭记》等。
其主要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帖、罗池庙碑、赤壁赋、丰乐亭记、黄州寒食
诗帖。
1)黄州寒食诗帖:
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
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
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
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
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2)罗池庙碑:
行楷。罗池庙,原为纪念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庙内立有韩愈撰写,
沈传师书写的《罗池庙碑》,其石久佚。此碑据苏轼所书原碑文末篇的“
迎享送神诗”真迹上石,刻于宋嘉定十年(1217)。楷书十行,字大四寸。
清人书:“《罗池庙》健极,本唐人法而变其方整,本晋人韵而偏侧取势,
摆宕有姿,大小长短,随其结体。此碑笔力扛鼎,结体雄健,似乎从颜鲁
公《东方画赞》化出,肥而不肿,厚而不软,实为苏字大字之冠。”
3)赤壁赋:
苏轼真迹精品的代表作。纸本,行楷书。其书法丰腴劲秀。明董其昌对它
评价很高,认为此卷书法“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
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笔法,况墨法乎。”这正是由
于他的文学修养深厚,书法传统功底坚实。结字在方整中有流动的气势,
特别是用墨虽浓,而灵活不滞,看去平平正正,但令人玩味无穷,被称为
宋代第一,并不为过誉。
4)丰乐亭记碑:
楷书。《丰乐亭记碑》欧阳修撰文,原石刻于北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
已佚。明嘉靖年间重刻。此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一。前人称“体度庄
安,气象雍俗”,确为恰当,字体楷中稍见行意,有“笔圆而韵胜”的特
点。明人王世贞评论他“自颜真卿,徐浩,结体虽小散缓而遒伟俊迈”,
在此碑中可以得到印证。
3、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
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
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
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
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
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冯班《
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
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
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
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
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
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
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
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我们看
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
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请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
作。
其主要作品有:花气熏人帖、黄州寒食诗卷跋、李白忆旧游诗卷
1)花气熏人帖:
草书,纸本。黄庭坚的草书在“宋四家”当中应该说是水平最高。他“学
草书三十余年”,从张旭、怀素处窥到了笔法的堂奥。后人评价他的草书
高于他的行楷书。此帖第二行还斤斤于行草之间,似觉拘谨,从第三行开
始便洋洋洒洒,一任自然,于点画亦不大注意,而极得天然之妙。
2)黄州寒食诗卷跋
是他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后写的一段跋语,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
与原帖合称“双璧”。《寒食帖跋》表现了“黄书”的基本艺术特点。《
跋文》用笔锋利爽截而富有弹性。其字写得藏锋护尾,纵横奇崛,其长笔
画波势比较明显。由于黄庭坚善于把握字的松紧,因此形成了中宫收缩而
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们也称其为辐射式书体。在布局上,《跋文》
常从欹侧中求平衡,于倾斜中见稳定,因此变化无穷,曲尽其妙。从局部
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从整体看,呼应对比,浑成一体。此跋给人以神
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决无荒率之病,达到了艺术的化境,所以他在
最后不无得意地说:“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3)李白忆旧游诗卷:
草书墨迹。洋洋洒洒五十二行,三百四十余字。据明代书画家沈周考定此
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被贬黔中后所书,是他晚年
的草书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
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此时黄庭
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
真,殆有夺胎之妙。”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
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为黄庭坚草书之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