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相互猜疑
(2005-02-16 06:16:47)
下一个
第二十四章 相互猜疑
没有一定的互相信赖,人就不能在有组织的社会中生存,这是个勿容置疑的事
实。对中国这样一个组织高度严密、复杂的社会,更是如此。尽管人们都承认这一
点,仍有一些现象需要注意。这些现象并不符合我们的观念,可对于了解中国的人
来说,却是十足的事实。我们所要讨论的主题是中国人的相互猜疑,这一性格特征
其实并无特别之处,所有的东方民族都具备。不过,中国的天才们无疑大大地改变
了它的表现形式。知道一些与己无关、但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事,就会十分危险,
它会引起极大猜疑。中国人如此,其他民族也不例外。
相互猜疑,在中国经久不衰。最引人注意的是帝国各地的城中均围着高墙。汉
语中,“城”一词本身就包含着被墙所围的意思,就像拉丁语中的“军队”一词也
有训练、锻炼的意思一样。帝国的律法规定每个城市必须用一定高度的墙围起来,
不过,它和许多其他法令相同,没有形诸文字,坚决要求实施,因为有很多城墙没
有任何保护设施,任其颓毁。在太平天国起义中,有一个城市曾被起义者攻破,并
被占据了好几个月,尽管城墙没有被全部摧毁,可从那以后,十几年都没重修,还
有许多城墙不过是薄薄的一层泥墙,连狗都可以任意爬进爬出。所有这些颓败的现
象只反映了帝国的贫困,一旦有危险警报出现,首先就是修城墙。而修城又成了官
吏或暴发户掠夺的最便捷的途径。
中国之所以有那么多城墙,是因为政府不信任百姓。尽管从理论上说,皇帝是
百姓的父亲,他的臣僚也被称为“父母官”,但所有的人都清楚,那只不过是一种
说法而已,就像说“加”或“减”一样,百姓与统治者之间真正的关系是孩子与继
父间的关系。整个中国历史充满了起义,如果中央政府及时采取适当行动,大多数
起义显然可以避免。可是,政府并不想及时采取行动,也可能是它不希望这样做,
或者有某些原因使它不能这样做。起义正在悄悄地准备着,政府也知道,可官员们
只是像乌龟一样地把头缩进壳里,或者像刺猬一样团成球,立刻躲进现成的防御城
堡中,把动乱留给军队去收拾。
与其他东方城镇一样,中国居民住处周围也建有高墙,这是他们相互猜疑的另
一表现。外国人对中国人谈起伦敦、纽约这类城市,若故意说这些城市是“有围墙
的城市”,会感到十分为难。使一个可能对西方感兴趣的中国人理解,西方人的住
处周围没有任何防护设施,也并不容易。中国人会立刻认为,那些国家没有多少坏
人,尽管他没有什么根据。
在中国农村,人们一般拥挤地住在一处,这也可以说明中国人相互猜疑。这些
农村实际上是微型城市,它防御的不是外来敌人,而是彼此防御。据我们了解,只
有一些山区例外。那些地区土地贫瘠,养不了几户人家。他们又实在太贫穷,根本
不用怕贼。巴伯先生描绘了四川的情况:“地主和佃户各自住在自己的田舍里,他
们宁愿分开住,而不愿将住处挤在一起。”如果这个例外是因为古老的四川比其他
省更期望和平,那么,它就恰恰证实了巴伯先生所说的:这种期望已经历了太多痛
苦的失望,特别是太平天国那段日子,尽管在此之前曾有过很长一段和平时期。巴
伦·梵·瑞恰斯芬也很赞成巴伯先生的观点。
中国人,包括其他东方人,在观念上和实践中对待妇女的态度,也是他们相互
猜疑的最重要的表现。其观念已经人人尽知,就是花上一整章也讨论不清其中的一
点。女孩子一到青春期,就变得像“私盐”一样危险。订婚之后,就更加不能外出
见人了。极细小、单纯的事都会招来恶毒的流言蜚语。“寡妇门前是非多”,也是
公认的社会真理。尽管中国妇女比印度、土耳其的妇女享有更大的自由,*但仍不能
认为中国妇女能获得较高的尊重。妇女普遍遭到歧视,处于从属地位;一夫多妻制
和纳妾制也一直存在一一这些都表现出对妇女的不尊重,可是在西方,尊重妇女是
再平常不过的事。中国表达对妇女看法的俗语也许被视为长期经验的总结,随处都
可以听到。女人被说成是天生下贱、目光短浅、不可信赖的货色,还被当成嫉妒的
化身,人们常说:“妒莫过于妇人。”这里的“妒”想传达的意思,是和它读音相
同的一个字:“毒”,这种观念,有诗为证:
竹林蛇口
赤蜂尾上
狠毒莫若
妇人心肠
另外,歧视妇女的观念还渗透在文字中。作为客观的表现形式,它经常引起人
们的注意。一位杰出的中国学者,为了回答笔者的问题,仔细研究了一百三十五个
以“女”字为偏旁的常用字。结果发现,其中十四个为褒义,如“好”、“娴”等
;其余三十五个为贬义,八十六个为中性。那些贬义字囊括了汉语中最恶毒无耻的
意义,如虚伪、欺诈、堕落、不忠、自私之类。三个“女”字组成的
* 可这种自由不能以表面现象来判断。一位在印度德里居住了若干年的妇女,
来到山西省首府定居,她评判说,通常中国街道上的妇女人数要少于印度。不过,
事实与这段注释并不矛盾。
奸字,表达了“与未婚者私通、通奸、诱奸”等等意思。
据说,不信任别人有两个原因:一是不了解对方;二是了解对方。原因不同,
中国人的处理方式也不同。中国人天生具有联合的本领,如同化学原子化合一样。
他们彼此不信任是以含蓄的方式表达的,只要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我们
就很容易发现这一点。媳妇煽起家庭成员之间的不断猜疑,为了分配共同的劳动成
果,她们总是使出浑身解数,挑拨丈夫与家庭间的关系。
不讨论家庭生活了,它可以写上整整一章。现在让我们看看没有复杂家庭关系
的人。家里的仆人,假如不是由某位富有责任心的人介绍来的,彼此之间总是保持
武装中立。可假如其中一位有劣迹传出来,他首先不是问自己:“主人是怎么发现
的?”而是问:“谁告诉他的?”即使他心里清楚,有很多证据可以证明是他干的
,他的第一个念头仍是别的仆人在排挤他。我们认识一位中国妇女,有次她听到院
子里有人高声谈话,脸色就马上变了,怒气冲冲地从屋子里奔出去,她认为,人们
是在愤怒地议论她。可事实上,只是有人在买一堆谷草,嫌卖主要价太高。
某个仆人被意外辞退,他肯定会满腔仇恨,这也是由猜疑引起的。他怀疑除他
自己之外的每一个人,即使他知道所有的理由中,任何一条都足以使他被辞退,他
仍会坚持有人说了他的坏话,坚持说辞退他是毫无道理的。他必须挽回“面子”,
他猜疑的天性必须满足,外国家庭的仆人也会发生这类事,不过程度不同,因为中
国仆人知道如何欺骗善良的外国人。但在中国主人那里,他想都不敢这样想。因此,
很多外国人一直雇用着早该辞退的仆人,他们不敢那样做。他们也知道,单单提出
辞退就会招怨树敌,其中主要是那些受过指责、“不光彩”的仆人。外国人没有勇
气将他们赶走,以免失败后,情况更糟。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中世纪奥地利的一座城市遭到了土耳其人的围攻,眼看城
池就要被攻破了。在这危急关头,一位姑娘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很多箱蜜蜂,就把它
们搬到城墙上。这时土耳其人已快爬到城垛子上了。群蜂飞出,敌人潮水般地退却
了,城市被挽救了。中国人的策略常常和这个奥地利姑娘一样,成功对于他们仅是
一种标志,一位拉丁教授说过,人们宁愿“面对风暴的警报”,也不“面对风暴自
身”,中国人对待骚乱也如同对待风暴一样。虽然中国人说:“用人不疑,疑人不
用”,可经常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没看见,而对于外国人来说,可没那
么简单,容易处理。
孩子到了独立闯世界的年龄,我们认为有必要告诉他们:最好不要过分相信陌
生人。中国的孩子不需要如此告诫,他们早已从母奶里汲取了这一经验。有句俗话
说:一人不进庙,两人不看井。我们感到迷惑不解,为什么一个人不能进庙呢?原
来是和尚可能会乘机谋财害命。两人不看井,因为假如一个人欠了另一个人的债,
或另一个人身上有他渴望得到的东西,他也许会趁机把这个人推入井中。
另外一些相互猜疑的例子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西方国家,有自由,无压抑
,而中国明显缺乏自由。在我们看来,处理一件事情,理所当然应该采用最简便的
方法,可在中国完全不同,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无论遇到什么事,中国人考虑最多
的是两种东西——钱和粮,它们是大部分中国人生活的两个核心。中国人很难相信
,一笔钱若交到另外一个人手里,能够按既定的方案分配给众人。他们没有那种分
配经验,只认为,钱到了另外一个人手里,他就会千方百计地从中克扣。同样,安
排一个中国人为他人分配食物也很困难。表面上,怎么也看不出接受食物者会怀疑
分配者从中克扣。此时,不满的情绪可能被完全压抑了。但我们不能据此认为,没
有猜疑存在。其实,只有外国人才把它当成一个问题,中国人认为,只要机器中存
在摩擦,人与人之间就存在猜疑。
中国旅馆的侍者有个习惯,他们总对即将离开的旅客大声报出清单上的每一款
项。这可不像一些旅客所认为的,是在称赞他的阔气,它有更实际的目的,是为了
使其他侍者知道,报单的人并没有私藏小费或“酒钱”,尽管实际上他们个个盼望
能够这样。
假如一件事接近完成时,需要重新磋商或修正,中国人就不能像西方人,一封
信就可以把事情办妥。当事人要亲自到负责人家里去。如果时间太晚,负责人不在
,还必须再次登门,直到见到为止。假如通过中介,谁都不敢保证事情不被歪曲。
人们经常讨论中国人的团结。有些时候,整个家庭或家族会干预属于家庭成员
个人的事。一个明智的外姓人。这时会格外小心,以免介入,惹火烧身。有句很妙
的格言说的就是外姓人的忠言难以被接受。“我们的事情,这家伙搀和什么?一定
是居心不良!”对朋友和老邻居都如此,更何况外来户和没有特殊关系的人。
“外”这个词在中国还有远近之分。外国人办事不顺利,因为他来自“外国”
;乡民办事不顺利,因为他来自“外乡”。一个外来者,背景不明,又不想让别人
知道,情况一会更糟糕。谨慎的中国人免不了会想:“谁知道这家伙葫芦里装的是
什么药?”
一个旅行者碰巧迷路,来到了一个村庄。假如天黑了,尤其时间太晚,他会经
常发现,没人出来给他指路。笔者有一次就曾来来回回转了几个小时,花钱也雇不
到向导,甚至听不到一句指路的话。
中国学生上课时一律扯着嗓子念,既损害他们的发声器官,也令外国人心烦意
乱。这是一种“传统”,如果想刨根究底,人们会告诉你,听不到读书声,老师就
不知道学生是否在专心学习。学生背诵时,要背对老师,老师以这种奇怪的做法来
确保学生不偷看。
并不是所有的文明都主张要款待陌生人。和东方人实际接触之后,所罗门关于
对陌生人要谨慎的箴言获得了新意。但中国人的谨慎已到了高不可攀的地步。一位
中国老师受雇于外国人,收集童谣。一次,他听到一个小男孩正在哼一支不清楚的
歌谣,就让他再唱一遍,可是,孩子吓得慌忙逃走了,再也没露面。小男孩的行为
是中国这种环境中典型的产物。一个人精神失常,离家出走,他的朋友四下里打听
,希望能得到一点儿有关他的消息,其实,他们很清楚,这样做,希望是非常渺茫
的。假如有人说曾见他来过,后来又走了。寻找的人会很自然地问:你当时做了些
什么?这样,麻烦就来了。所以,如果询问者是个陌生人,人们就一定会回答:不
知道。这也是最安全的办法。
根据我们的经验,在中国,陌生人寻找当地一位有名的人物,也会出现类似的
情况。有一次,一个看似来自邻省的人,到某个村子去找一位名人,最后却失望地
发现,全村人众口一辞,都断然否定认识这么一个人,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表示,连
听说都没听说过。这些谎言并不是事先串通好,编造出来的,因为村民们没有串通
的时间,他们不约而同地这样做,就像北美的草原犬鼠,一见到陌生的东西,就一
头扎进洞里,是出于一种本能。
在所有的这类事情中,一句简单的招呼,都可以显示出它与当地方言的细微差
别。乡下人会经常遇到盘问,他家住在哪儿,距离某某地有多远等等,似乎在确保
他不是在骗人。同样,学生入“闱”时,不仅要询问他的学历。还可能要盘问他写
的文章,以及是如何完成的。用这种方法,欺骗就很容易被识破,事实上也经常如
此。一个人不要企图冒充当地人,因为口音会泄露他的籍贯。陌生人不仅很难获得
某人的下落,而且他的行为还会引起普遍的猜疑,就像前面说的那个例子,整个村
子都在猜疑。有几个中国人曾长期在一家外国医院接受治疗,笔者让另几个中国人
去找他们,结果,一个也没找到。有时,即使一个人鼓起勇气和陌生人交谈,也至
多只说出自己的姓,绝对不会泄露自己的名字,因为同姓的人毕竟很多。还有时,
送信者苦苦寻找的村子就在眼前,却会莫名其妙地找不到,甚至连最后的一点线索
也消失了。就在前面说的那个例子中,陌生人在方圆一、两里路内都没有找到的那
位名人,其住处实际上距他只有几十米远。
笔者认识一位老人,他有一个富有的邻居。两人从前曾同是中国某一秘密教派
的成员。可当人们询问起他邻居的情况时,却发现这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相邻而居
六十余年的老人从未接触过。“怎么会这样呢?”“因为他老了,很少外出。”“
你为什么不常去看望他,谈谈过去的时光呢?你们相处得不好吗?”老人不自然地
微微一笑,然后摇摇头:“不,我们相处得很好。但他富有,我贫穷,如果我去他
家,就会惹人说闲话:他去那儿干什么?”
中国人相互猜疑有一个明显的表现:他们从内心里不愿被单独留在房间里。否
则,一定会觉得不自在,还可能会溜出房间,到走廊里去,似乎在说:“别怀疑我
,瞧,我没拿你的任何东西,我不在屋子里。”自重的中国人拜访外国人时也会这
样。
没有什么能比非正常性死亡更易引起强烈的猜疑。典型的例子是已婚女儿的死
亡。虽然,像前面说的,女儿活着时,父母无力保护她;可假如她死得可疑,她的
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就获得了主动权。女儿自杀后,他们就不再像过去那样俯首屈从
,而是盛气凌人地提出一些苛刻的条件。这种情况下,拒绝和女方娘家达成一致,
就会引起一场持久、恼人的官司。娘家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报复,不过,最终目的只
是为了保住“面子”。
中国有句古话: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这句箴言表达了一个普遍的真理:
在中国,走路都要小心翼翼。这就是中国人生性沉默的原因,我们对此有时十分难
以忍受。他们都知道,一言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而我们对此一点也不懂。
中国人的商业活动表明中国有各种各样的猜疑形式。买方、卖方彼此都不信任
,只有严格保持中立的第三者才能促使买卖成交,他们只有通过讨价还价才能获利
。而且直到付款,交易才算做成。情况更复杂时,还需要形诸文字,因为“空口无
凭”,必须“立此存照”。
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部分原因在于钱庄对顾客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顾客也
有充分的理由表明自己不应该相信钱庄。南方的假外币,各地的假银元,都是这个
伟大的商业性民族生性猜疑的明证。他们决心做成一桩交易时,非常精明;不愿做
时,表现得更精明。顾客出于猜疑,总希望天黑以后使用银子,这一点中外皆然。
如果城里的商店建议等到第二天,这是明智之举,也不足为奇。
中国的银行系统似乎包罗万象,错综复杂。我们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可以知
道,中国很早就使用银行票据了。但并不普遍,好像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定的流通领
域。两个相距仅十里的城市,各自的钱庄都有充足的理由不收对方的票据。
中国的利润率很高,在24%一36%之间,甚至更高,这也是中国人彼此不信任
的表现。这种暴利大部分不是钱本身的利润,而是巨大冒险的保险费,我们所熟悉
的西方的投资方式,他们几乎没有,这不是因为帝国资源开发不足,而是因为人们
普遍彼此不信任,“人生无信不立”,根据这一点,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
许多问题上,中国人仍将表现出猜疑的特点,这必定会极大地损害他们的利益。
几年前,有家报纸对纽约华人的情况作过详细的报道,其中有个荒谬的例子可
以说明中国商业场中的猜疑。中国人在其他城市建立的机构大概也是大同小异。在
纽约,他们有自已的市政府,有十二个中政领导。这些人把钱和中政府的文件锁在
一个大保险柜中,为确保绝对安全,他们不用美国银行用的那种复杂、美观的号码
锁,而是用十二把铜挂锁(中国式的)。每人只掌一把钥匙,要想打开保险柜,必
须十二人全部到齐,每人开一把锁。不幸的是,一位杰出的高级中政官突然去世了
,整个市政事务立刻陷入了极度混乱中,因为那位市政官的钥匙找不到了。即使找
到,也没人敢代他开锁,人们相信死者会嫉妒他的继承人,让他也患上自己的那种
病,这一迷信的观念太令他们恐惧了。直到经过特殊的选举补了空缺之后,市政府
才取出钱支付丧葬费。这件小事,的确是一扇窗口,通过它,人们可以发现中国人
的一些主要特征一一富有组织才能、商业才能,互相猜疑,极度的轻信以及对西方
制度和文明不言而喻的蔑视。
中国的政府机构中也不乏相互猜疑的例子。宦官是亚洲典型的现象,中国古亦
有之。但在目前的这个王朝,满族人采用了卓有成效的办法,使这批危险人物不再
像过去那样有权力来危害人民了。
满人在中国是征服者,汉人是被征服者,双方在政府中难免相互猜疑,产生龃
龉。六部长官及副职由哪族人来担任必须妥善安排,这样才能维持国家机器的平衡
。检察院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同等作用。
对那些熟悉中国政府内部情况的人,我们不能不承认他们说得对;中国人的普
通社会生活中充满猜疑,官场也不例外。它不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实际上乃中国
人的本性使然。上级害怕下级竞争,时刻提防下级;下级的宦海浮沉又随时会受上
级影响,他们也在猜疑上级。而整个官僚阶层又对强大的文人阶层和普通百姓存有
戒备之意。中国有许多宗教团体是半政治性的,这就是后一种情况的显著表现。它
们已使整个帝国变得像一团马蜂窝。地方政府禁止节欲者团体集会,比如有名的三
星会,它只不过想禁止鸦片、烟和酒,打翻衙门里贪婪的“虎狼”的筵宴。他们并
不企图谋反,可官府一直这样认为,他们也就只能如此。所有的秘密宗教都企图谋
反,包括三星会,这样猜疑,会使事情变得容易处理。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异常情
况,政府立即行动,把为首的抓住,或流放,或杀掉,恐惧就可缓解一阵子了。
强烈的猜疑使中国人变得十分保守。他们不了解人口调查,政府偶尔需要,也
会因猜疑而不能实行,哪怕是名义上也不行,人们总是立刻怀疑调查是别有用心。
笔者邻村发生的一件事,可以证明这种猜疑真实不虚。有兄弟二人,听说政府要进
行新的人口调查,便断定这是强行迁民的预兆。按常规,迁民时,兄弟二人会留一
人在家看守祖坟。弟弟料想自己很可能被征走,为了逃避长途跋涉的折磨,他立刻
自杀了。这样就将了政府一军。
猜疑与保守,使中国青年从美国留学归来后,一直步履维艰,困难重重。它们
也同样阻碍了中国对铁路的引进。中国所需要的改革也因政府的猜疑而长期遭到禁
止。三十多年前,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听了铸造小银币之重要性的意见时,非常坦
率地说:帝国的货币,永不可改革,“如果试图改变,百姓立即会认为政府想从中
牟利。”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开矿也同样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如果可以成功的话,它会使中国变
成一个富庶的国家。地下的“泥龙”,地上的猜疑和侵吞公款的行为,使得整个行
动连第一步都难以迈出。无论新事物会带来多大的益处,益处有多明显,只要引起
猜疑,就别想引进。已故的内文斯博士在烟台,为了将外国水果的优良品种引进中
国,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水果明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他每前进一步,都要被
迫同猜疑作斗争。缺乏善心或稍不耐烦,就可能早已取消这项计划了。不过,效益
一旦得到确证,猜疑就会自然地渐渐消失。调查养蚕和种茶对帝国的海关非常实际
,可是对此感兴趣的人们又怎么能违背过去的经验,认为这些调查不是为了征税,
而是为了促进生产或提高技术劳动的收益呢?谁听说过这种事情?即便听说了,谁
又会相信呢?古老的荷兰有句谚语可以形容中国人对这类事的态度:“狐狸跳进鹅
毛笔管时,却说:‘各位早晨好’。”
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与外国人间的特殊关系。中国人在强烈地不信任
外国人时,还经常伴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最难办的
事。假如一个外国人在某个他从前很少去的地方散步,中国人就会认为他在察看风
水;假如他凝视一条河,他就是在测定其中是否有金子。人们认为他能够看穿地表
,发现最值得攫取的东西。如果他在赈济灾荒,人们就会认为他最终是想掠走大批
当地人,到外国去做苦力。出于“风水”上的考虑,外国人经常被禁止到城墙上去
,他们的建筑物也必须严格控制,像帝国的边界线一样明确。中国人似乎缺乏自然
一致性的观念。巴伯先生曾提起四川某山区的一句谚语:外长罂粟内藏煤。这并不
仅仅是一种无知的观念。帕普利教授说,北京的一位高级官员也告诉过他同样的话
,并且在不知开采速度的情况下,把它作为反对过快开采煤矿的根据。己故的政治
家文祥,曾读马丁博士的《基督教的证明》一书,当有人问起他的看法时,他回答
,他准备接受该书科学的部分,但宗教部分,关于地球绕着太阳旋转的断言,则会
令他难以置信。
外国人进入中国完全超出了他们目前的承受能力。梵·瑞恰斯芬男爵骑马在乡
间游历,在四川人看来,完全是一种漫无目的的行为,因此把他想像成一个亡命之
徒。很多中国人第一次见到外国人,会产生一种神秘的恐惧感,后来才发现这些野
蛮人原来也都挺不错。许多中国妇女受到告诫,她们一旦进入外国人的住所,外国
人就会念动致命的咒语,使她们着魔。如果她们最终被引诱进去,她们千万不能踩
门槛或照镜子,否则会不安全。
几年以前,从内地某省来的一位年轻学者一一该省对外国人其实一无所知一一
经过笔者的努力,答应帮一位新来的外国人学汉语。他在那人家里住了几星期后,
想起他的母亲需要他的照顾,就回家去了。临行前,与笔者约定,某日赶回,可是
,直到现在他也没回来。住在外国人家里的那段日子,这个聪明的孔门弟子,从未
喝过一口茶或吃过一样东西,唯恐吃进了迷魂药。有一次,他写信给他的母亲,告
诉她,自己一切都很好。另一个老师就送给他个外国信封,并且还告诉他,只要用
舌头舔湿就可以封口。他却急中生智,温和地请那位老师帮他封口,因为他对此不
在行。
中国人拒绝接受外同人印刷的汉语书,也是由这种观念导致的。人们普遍相信
,书中放了迷魂药,油墨味就是它发出来的。药是在排版印刷时就掺进去了。有时
,还会听到读了外国人的书,就会成为外国人的奴隶的传闻,据说有个小伙子对此
不太相信,就读了一本小册子的开头,马上惊恐地把书扔掉,跑回家告诉他的朋友
,假如谁读了那个书后,说了谎言,将来就会下地狱。小贩子也经常发现,这些书
送都送不出去,并不是因为书中不为人知的内容受到敌视,而是因为人们担心送书
者会以此进行敲诈勒索,这种做法在中国相当普遍。
如果外国人不慎重,试图记下一些孩子的名字,就会引起一片恐慌,而且也确
曾使一所正在兴办的学校解散了。中国文字的罗马拼音体系一开始引入,就遭到了
怀疑与排斥。为什么外国人希望教学生写一些他们的朋友读不懂的文字?世界上任
何解释都不能消除中国老一辈人的疑心,他们认为,汉字一直很完美,对下一代也
有好处。外国人连自己的祖先都不知道是谁,和他们的发明相比,中国人的汉字不
知要好多少倍。几乎可以说,外国人的一切建议都会受到普遍的排斥。其原因很明
显,就因为是外国人的建议。这种“顺而不从”的性格使你的中国朋友,以最温和
而又最明确无误的方式让你确信,你的建议非常令人敬佩,不过,也非常荒谬。
讽刺是西方人手中的一种便利的武器,可它完全不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外国人
对待中国人决不是根据自己的愿望或需要。有个外国人对仆人的失职和过错深恶痛
绝,就用英语骂他“骗子”。仆人就向一位汉语很好的女士请教,当他得知这个用
来说他的词的意思时,说他“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清朝的高级官员曾盗用汤姆先
生《伊索寓言》泽文的版本,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这个仆人一模一样。不过,其中会
说话的鹅、老虎、狐狸和狮子不能不令他们想到背后隐晦的含义,为防患于未然,
他们便查禁了所有的版本。
对外国人最顽固的不信任的例子可以在遍布大部分中国的医院和诊所里发现。
在人数众多的患者中,许多人对外国医生的善良和医术表现出不言而喻的诚意和令
人感动的信任。但也有不少人,仍相信荒谬的谎言,说外国人用人的眼睛和心脏做
药,外科医生有将人切成碎肉的嗜好,外国人还将中国儿童藏在地窖中,进行可怕
的处理等等。除了小心探问,这些人的感情我们一般了解得很少。一、两年之后,
这些机构的广泛成功可望能够像大风吹散尘土一样,驱散所有的这些无稽之谈。不
过,它们一有机会,就会疯狂地蔓延,像温暖潮湿八月中的霉菌。
虽然在中外关系史上,外国人存在着严重失误,但整个历史是中国人怀疑与搪
塞的历史。这是一段令人厌倦的回忆,其间的教训完全是由徒劳无功的交往者造成
的。但在中国,私人常常被迫充当外交家,他们都很清楚应该怎样做,我们可以举
一个典型的例子进行说明。一个外国人提出要在中国内地某城市租赁一处住所,当
地官员则提出种种借口加以搪塞,在一次安排好的会见中,这个外国人身着中国服
装,带着纸和笔,到了见面地点。初步交谈之后,他慢慢地取出文具,摆好纸,拧
开笔,检查一下墨水,神情严肃专注。中国官员怀着强烈的兴趣看他做完这一切,
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外国人解释道,他只是准备好文具,“仅此而已,没
有什么。”“文具?准备文具干什么?”“记下你的答复。”这位官员急忙向外国
客人保证,住所一定会解决,这样做完全没有必要。可他下次再听到这个神秘的记
录时,怎么能保证承认,其中的内容都是他说的?
中国是个谣言泛滥的国家,它们经常使人心中充满恐惧。几年前,新加坡的中
国人报告说,苦力们坚决拒绝天黑以后走某一条街道,因为在那里会突然神秘地被
砍去脑袋。帝国可能永远也不能从恐惧中解脱出来了,对于有关的人,这些恐惧就
像1789年法国革命中的巴黎人感到的一样真切。无节制的轻信和相互猜疑是恐怖的
谣言产生、弥漫的沃土。当它们与外国人有关时,痛苦的经验表明,绝不可掉以轻
心,在它们刚一产生时,就应该查清。如果当地官员认真查处,就不会导致严重的
后果。如果不进行制止,任其漫延,就会产生像天津大屠杀那样的惨剧。整个中国
都适宜于谣言的迅速传播,几乎没有一个省没有产生过谣言。为了彻底铲除谣言,
时间就应像地质新纪元一样被视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最好的办法,是以勿容置疑的
实例,使中国人相信,外国人是他们真诚的祝愿者,一旦树立了这一坚定信念,“
四海之内皆兄弟”将会在人类史上第一次成为现实。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