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骏:加拿大俗人俗话

这些都是我投稿过的文章。发表的,沉着的,都像是我的孩子。新的在肚子里转着转着,总也生不出来。请好友们忠实无望地守候吧。
正文

给予的圣诞节,快乐的圣诞节

(2007-05-01 10:03:15) 下一个

雅骏废话:此文在事隔一年后发表在世界日报“新移民新世界”版圣诞节前夕。欣喜的是:得了22加元稿费,郁闷的是:被改编得面目皆非。更郁闷的是:“黑板报”一般的“新移民新世界”只有物质版没有电子版。在俺们小城,买中文报纸只能去那家小小的中国店,我不喜欢那家中国店,只因为老板娘不会笑。以下是原文--我当然喜欢原文。

给予的圣诞节,快乐的圣诞节

刚来加拿大的第一个圣诞节前,我意外遭公司解雇,沮丧得很。商场里闲逛,第一次听到许多圣诞歌曲。看着为节日大办“年货”的人们,把一件件给亲朋好友的礼物包装得漂漂亮亮,我阿 Q 般地想:俺没那过圣诞节的传统,在加拿大又没什么亲朋,还省了送礼开销呢。

不久,我的银行账户上多了 200 加元,然后来了一封信,说是政府给低收入家庭的过节费。我家新移民,处处紧缩,朋友无几,哪用得了 200 元啊。来加拿大第一次,我给三岁的女儿买了件小小的玩具。那 200 元,使我的心情没有一败涂地。

那年,没有圣诞树圣诞花,没有火鸡,没有精美包装的礼物,皱皱巴巴地把那个节日过去了。

斗转星移,换了天地。几年后,我家有了车,有了二女儿,有了双份收入,有了房子。最近两年,大小女儿渐懂人间事。圣诞节前的一个月,便开始嚷嚷着要好好表现,以期待着“三塔”能送给她们心仪的礼物。商场的促销越来越紧锣密鼓,大女儿拿着一摞的 flyer 圈圈点点,又想要这,又想要那。我还没富裕到“左手拿白糖,右手拿红糖,想吃啥吃啥”那程度,对俩女儿说:“三塔只能给你们最想要的那一件。要知道,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圣诞礼物的。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呢。”

大女儿不懂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却懂得这个国家还有不如她幸运( less fortunate )的孩子。

那是在学校里知道的。今年,她们学校在圣诞节前参与了个社区关爱活动,大厅的圣诞树上挂满写着孩子名字和年龄的小卡片。通讯里说,如果愿意捐个礼物给这些正经历艰难时刻的孩子,请家长签字。学生们将因此更加深入了解圣诞节的精神( spirit ):不光是得到,还有给予。

我毫不犹豫地签了字。第二天,大女儿拿回了一个叫“石南花”( Heather )的七岁小女孩的卡片。我融入了商场购物大军,把给自己孩子买的礼物包好,藏起来。向大女儿展示给 Heather 买的毛毛熊。不料,大女儿看了不满意。她说,妈妈,你知道我为什么选 Heather 吗?就是因为她是和我年龄最接近的,我知道她已经过了到哪都拖着毛毛熊的时候。我心里有些东西在动:八岁的女儿,比我想的强。

第二天,我参照女儿在 flyer 上的圈点,买了个带香味的芭比娃娃。女儿高兴地把卡片贴上去,交给学校了。她在卡片上还写了一行字:“ From Kelly. Merry Christmas. ”

无独有偶。二女儿的幼儿园也参与了“收养一个家庭”活动,号召大家捐献。这是个单亲家庭,母亲 44 岁,儿子 16 岁,女儿 7 岁。我想来想去,为他们买了瓶家庭装的洗发水。这能够一家人用大半年了吧。

也算是一种回报社会吧。当年收到的 200 元,使我见到了亮点。今天,我给予的小小礼物,也许也会点亮那些不幸的家庭。在这个缺少亲朋的新国家,那个叫“石南花”的小姑娘,和那个单身母亲家庭,让我为他们奔波、惦念了一次。在温暖的商场里,听着年复一年的圣诞歌曲,我想:这个节日,过得多充实啊。

(作者 雅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